護封印

護封印

護封印的起源,應是古代的封泥。 如此看來,也是封泥的餘緒了。 我曾在古玩店中見過幾個“米押”,有的刻一圖案,有的刻一、二個字。

護封印多用在信札的封口處,功用是防止別人打開偷窺信的內容。除了護封,也有刻謹封、固封、稟封的。在一些檔案、文書的接縫處,人們往往也要蓋上印,即所謂騎縫印,也是怕人動手腳。護封印的起源,應是古代的封泥。封泥又叫泥封。封泥是古人用印的遺蹟,將印蓋在泥團上,漸漸變得乾燥堅硬,被保存了下來。漢代以前的文字,多用竹木,即所謂竹簡木牘。封泥是古代用膠質粘土封緘於竹木簡牘文書、進貢物品的包裝之上,然後在封緘的粘土上蓋上印章,以防被人私拆和調換。封泥基本都是朱文,而鈐蓋泥團的印章則正好相反,是白文。魏、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普及開來,取代了竹木簡,印章的使用也跟著產生了變化,也就是封泥被廢止,而改用印色,直接鈐蓋在紙張、絹帛上,印章因此也由白文轉換為朱文。其實封泥的使用並未全部退出歷史的舞台,今天人們使用的火漆、鉛封等,實際上就是古代封泥的延續,只是改用其他材料而已。看來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古法還是行之有效的。

護封印護封印

《西泠印社》總二十七輯刊葉其峰“試釋‘段宣私譣’”一文,對孫家潭先生收藏的新見漢代三印面穿帶印“段宣私譣”作了研究、考證,認為:“古‘譣’與‘檢’通,《漢書·食貨志下》‘考檢厥實’之‘檢’讀‘譣’(驗)可證。‘檢’有多種含義,其中之一就是封緘。劉熙《釋名·釋書契》說:‘檢,禁也。禁閉諸物,使不得開露也’……既然古人稱封緘物為檢,封緘稱施檢,那么,‘段宣私譣’為段宣施檢專用印,即段宣私人的封緘印,也就沒有什麼疑問了。今見的封泥,是古人在置物容器或包裹繩結處加封的實物。封泥鈐蓋的均是官印或姓名印,未見署檢的印章。正因此,‘段宣私譣’倍覺珍貴。署譣(檢)的漢印至今仍是孤例,或可說明當時封緘印還處於萌芽狀態,尚缺乏生存發展的空間。隋唐以後,我國印製出現了根本的改變,鈐印再也不用軟泥而用紙和印色,鈐印變得簡單而明了,於是在私印中派生一些新的印種,諸如書柬印、鑑藏印等,封緘物函,其意義在於加密防偽,貼一張紙,再加一封印,其效果與鈐蓋官印或姓名印的泥封完全一致,http://www.szltz.com 然卻方便了許多,於是封緘印也就隨之流行開來。傳世的封緘印,多屬宋遼元金時期,印文刻‘封’、‘封記’、‘封的’、‘封奉’、‘謹封’、‘謹封記’等字。過去,古印界對封緘印的源頭是不清楚的,‘段宣私譣’的發現,這一問題也就解決了……”前幾天,在徽州區鄉下一個“鏟地皮”的家中買了一個木質的“米押”(我不知它的準確名稱,姑且以此謂之。),十公分見方,頂部像漢玉印常見的覆斗鈕,並有大牛鼻穿孔,供人抓執。它的用途,是農家用刻有圖案或文字的“米押”在儲藏的糧食上蓋出記號,也是防止別人私自取用的意思。如此看來,也是封泥的餘緒了。又根據“米押”的形式和使用方法,和印章的性質並沒有根本的區別,稱之為“印”或視為印章的邊緣化,也似無不妥。近讀孫慰祖先生《中國印章——歷史與藝術》一書,其對印章的定義是“一種可供抑印出特定文字或圖形標記、並且其本身可供驗示,以固定地充當憑信為主的器具。”以此觀照“米押”,不正是有這個特性嗎。我們再擴展一下視野,看一種另類的防竊措施。在建築工地上,工人在磚堆的表層,隨意灑上石灰水,以此來驗證是否有人動過磚。我曾在古玩店中見過幾個“米押”,有的刻一圖案,有的刻一、二個字。我買的這個“米押”可以看作是一個圖案,也可看作是一個“字”,字則是宋四家之一米芾的“黻”字。米芾初名黻,他的“苕溪詩帖”署“襄陽漫士黻”,“蜀素帖”署“元祐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記”。後改名芾,“清和帖”、“值雨帖”、“臨沂使君帖”等皆署芾。米芾印章中的“黻”字乃是取黼黻之象形,黼黻泛指禮服上所繡的華美花紋,米芾印章是取其形以代“黻”字。故嚴格地講,它又不是一個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