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敏佳

譚敏佳,男,博士,現任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

基本信息

簡歷

譚敏佳博士現任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200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藥學院,2008年在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2008年至2012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BenMay腫瘤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運用基於最新超高解析度質譜的前沿蛋白組學技術,結合生物化學、生物信息學和化學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手段,探究蛋白翻譯後修飾通路的化學生物學功能、蛋白修飾調控酶為靶標的分子機制、和個性化藥物標誌物和精準藥物治療機理。研究工作發現了賴氨酸琥珀醯、巴豆醯、丙二醯和戊二醯等四種全新蛋白新修通路,揭示了這些新修飾與表觀遺傳和細胞代謝之間的關係。建立了組蛋白表觀遺傳修飾研究的蛋白組學新方法,增加了超過70%的組蛋白修飾新位點,揭示了組蛋白巴豆醯化為與精子發育密切相關的新型表觀遺傳修飾。揭示了琥珀醯、丙二醯和戊二醯為細胞內廣泛存在的新修飾形式,與能量代謝及線粒體功能密切相關,發現了Sirtuin家族去乙醯化酶Sirt5實為此三種修飾調控酶,揭示了蛋白戊二醯化為戊二酸尿症的分子病理新機制,發現了潛在治療遺傳代謝性疾病的新靶標。相關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在Cell、CellMetab、NatChemBiol、MolCellProteomics等國際期刊。2012年入選中組部第三批“青年千人計畫”,2013年入選“上海浦江人才計畫”,為十一屆上海市青聯委員、十二屆全國青聯委員。

教育經歷

1999.9-2003.8,復旦大學藥學專業,理學學士
2003.9-2008.8,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物化學專業理學博士

工作經歷

2008.9-2012.8,美國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後
2012.9-至今,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組長

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研究領域運用基於最新超高解析度質譜的前沿蛋白組學技術,結合生物化學、生物信息學和化學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手段,用於對蛋白翻譯後修飾通路的化學生物學、蛋白修飾調控酶為靶標的分子機制、以及個性化藥物生物標誌物的機理研究。

近期及未來研究方向

譚敏佳譚敏佳
1.繼續針對上述發現的蛋白新修飾通路,進行蛋白質組學和生物學功能機制的研究,並進一步對該通路可能涉及的疾病機制和相關靶標進行研究。
2.基於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的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生物標誌物研究。
3.與國內臨床單位合作,建立高可信度的中國成人肺臟和癌症病變的蛋白質表達譜和翻譯後修飾譜草圖,從而闡述發現肺臟疾病發生髮展的分子機制,發現肺臟疾病的診斷、預防的新型標誌物,為藥物篩選和疾病的治療提供新靶標。
4.肝癌個性化修飾譜的建立和研究。探索惡性腫瘤發生髮展的分子機制和細胞通路,發現潛在的可用於肝癌分子分型及個體化治療的靶標。藉助定量蛋白組學組學研究手段,開展目前進入臨床前和臨床研究的候選抗腫瘤新藥的療效預測與療效監控、毒性甄別的生物標誌物研究。

專家類別

研究員;青年千人

科研成果

1.建立了基於生物質譜的分析新方法,對表觀遺傳功能調控的關鍵因子之一—組蛋白翻譯後修飾進行了系統的蛋白質組學研究,系統鑑定出130多個組蛋白修飾位點,其中包括賴氨酸甲基化、二甲基化、三甲基化、乙醯化、甲醯化、精氨酸甲基化等在內67個組蛋白修飾新位點,豐富了染色質表觀遺傳標記的內容。此研究發現並確證了組蛋白的兩種全新修飾方式—賴氨酸巴豆醯化和酪氨酸羥基化,並證明賴氨酸巴豆醯化可能是一種與精子發育密切相關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Cell2011,1016-28)
2.發現並確證了一種在生命進化中保守的新型蛋白修飾‐賴氨酸琥珀醯化,並發現此修飾能在不同細胞環境中能夠被動態調節(NatureChemBiol2011,58-63)。首次對大腸桿菌中的琥珀醯化修飾底物進行了首次系統的定量蛋白組學研究,發現了670個蛋白上的2580個賴氨酸琥珀醯修飾(Ksucc)位點,揭示了高糖營養環境的賴氨酸動態變化網路,為原核生物中琥珀醯修飾譜研究的第一批數據資料,並證明原核生物中的賴氨酸去乙醯化酶CobB具有調控賴氨酸去琥珀醯化和去乙醯化雙重活性(MolCellProteomics.2013,3509-20)。
3.進一步研究工作確證了體內的一種新型蛋白翻譯後修飾—賴氨酸戊二醯化,並證明Sirtuin家族的去醯化酶Sirt5為賴氨酸去戊二醯的調控酶,揭示此修飾通路與能量代謝和線粒體酶活性密切相關。在戊二酸尿症I型疾病的小鼠模型(即戊二醯輔酶A脫氫酶缺陷小鼠)中,發現其肝臟線粒體蛋白賴氨酸戊二醯化水平顯著增高,提示戊二醯輔酶A水平增高導致的蛋白戊二醯化可能與戊二酸尿症疾病密切相關(CellMetab.2014,605-17)。此項工作進一步揭示了賴氨酸修飾在細胞生物學功能中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並揭示了戊二酸尿症的分子病理新機制,也為其它相關代謝性遺傳疾病(如琥珀醯輔酶A合成酶缺陷)的分子機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獲獎及榮譽

2013年,第八屆中國人類蛋白組學大會(CNHUPO)優秀青年學者獎
2013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
2012年,中組部“青年千人計畫”
2008年,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