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家堂

請家堂

請家堂就是將祖宗和已去逝親人的亡靈請回家來,與家人一起過年。請家堂共分三個步驟,一是迎家堂,二是守家堂,三是送家堂。

詞語釋義

請家堂,是一種家族紀念活動,對過世老人的一種尊敬,是我們活著人的一種寄託,也有一種教育警示後人對老人要孝順的意思。

風俗習慣

每年過年的時候,請家堂是山東大部分地區(尤其以泰安、萊蕪、濟南、臨沂、新泰、日照等地為盛)的風俗習慣。大凡是家裡有老人的都是要很嚴肅很神聖的要舉行這個儀式的。當然對這項風俗習慣現在的年輕人是無論在感情上還是儀式上都越來越淡了。畢竟是都講究新年新形式,過洋節的氣候也越來越盛了,更或者是對於那些個老黃曆年輕人是越來越不懂了。請家堂是很講究的。年三十上午一家人就按照分配好的工作開始有條不紊的準備了。首先家裡的男爺們開始貼對聯,屋裡屋外,大門,圈門,家裡的水缸,米缸,床頭等等,到處都貼上喜慶和吉祥的祝福。貼完對聯後就要去用紙幄子打火紙(就是我們說的紙錢)。然後女眷們便下廚房準備供養的供品了,供品一般就是雞、魚、豆腐、青菜和水果。雞當然是全雞了,要盤的很好看,雞頭要高高在上,然後將盤好的雞下鍋蒸熟,這樣用的時候光拿出來用就好了。當然魚也是要事先做好的。青菜呢,到擺供桌前現炒也是來得及的。等把這些東西都準備個差不多後,下午就要開始打掃衛生了。

打掃徹底

衛生當然是要打掃的徹底,地上,牆上的邊邊角角,都是要掃的。特別是用來供養的桌椅更是一遍遍的擦拭,這些小活計大人一般就把家裡的小孩子揪來,囑咐著示範著,讓我們這幫孩子來擦。從桌面到桌腿,里里外外,擦一遍是不行的,要反覆擦,直到大人滿意了為止。然後就開始請家堂了。 在家的正堂屋,擺上家堂桌子,然後就在一個事先疊好的紙上面,寫上所有過世老人的名字,我們叫牌位子,當然請的老人最多的就是到高祖這一輩。等把所有要供養的牌位子擺好以後,再在桌子的左右兩邊擺上兩個凳子,以備給來的老人坐用。然後再在桌上擺上要供養的供品,雞、魚、肉、豆腐、青菜,一般就是五個菜,還有果盤,一般也是五個。再就是每個牌位前面一個酒杯,倒上酒,就像是待客一樣。這些準備妥當以後,就由全家的家長,一般是在家裡說了算的老人,帶領一家叔叔,大伯、兒子、媳婦、子子孫孫一家人都到大街上面,每人點燃一炷香,燒上一些紙錢,然後由老人引領著把過世的老人都領到家堂桌子上面。然後再把在大街上燃著的香插在桌子前面的香爐里。燒紙的時候是要放一掛鞭炮的,表示對老人的歡迎。其實,這個時候是最神聖的時候了,所有的大人都一臉嚴肅,帶頭的老人口裡還念念有詞,說著一些恭敬的話。但是所有的小孩子卻是什麼也不知道,雖然跟著大人的後面,也是嘰嘰喳喳各玩各的,都盼著老人念叨完了以後放鞭炮呢,那時候是我們這幫孩子最熱鬧的時候,也是最期盼的時刻,小孩子都圖熱鬧,跟著大人到處玩,絲毫感覺不到這個時刻的神聖。

熬五更

等把所有的老人都請回來以後,所有家裡的人就都圍坐在老人身邊,開始在一起包餃子,吃團圓飯了。這時候一家人開開心心,熱熱鬧鬧,共慶豐收也祁福來年。年三十的晚上是大人孩子都不睡覺的。我們俗稱“熬五更”。當然孩子們一般都熬不到,大人也在過了十二點後就督促著我們去睡覺了,因為年初一還要到村里家庭關係都比較近的親戚家裡去磕頭。主要是給請回來的老人磕頭,以表示對老人的尊敬。
年初一的早上,孩子們或三五成群或兩個一夥,小點的孩子便有大人領著到近份的親戚家裡去磕頭了。有大人在旁邊孩子們磕頭都很認真,很虔誠。但是當大人不在身邊的時候,玩鬧起來的孩子便忘了規矩,隨便的坐在了桌子一旁的凳子上。一般是屁股剛落座,便見家裡的老人扎煞著雙手一臉嚴肅和無奈的樣子,嘴裡說著“那是給請來的老人坐的!”,象哄小雞一樣把“不懂事”的孩子哄走,然後虔誠的雙手合十對著家堂桌子為孩子們“請罪”。孩子們一鬨而散,個別調皮的邊跑邊不忘來一句“老人攬著我們呢。”虔誠的大人們也就一笑而過了。

送家堂

等熱熱鬧鬧的年初一過去以後,到年初二下午就開始忙碌著送家堂了。送家堂以前還要吃飯的,也就是下水餃,送的時候就是再把牌位子一個一個給收拾起來,把桌子上面的水餃湯,茶水啦,還有所有的供品等等倒在一個鐵桶裡面,作為飲馬的食物。傳說,老人來的時候是騎馬來的。所以也要把老人騎的馬兒餵好。等這些都收拾停當,每個人都再準備一刀紙,把牌位子和紙一字擺開。這個時候就是每個老人一刀紙,一炷香,一個牌位子,擺在地上燒了。燒完了以後,把鐵桶裡面的那些水,湯、果等等,倒在燒的紙前面,就相當於‘飲馬’ 。然後就放鞭炮,等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過之後,為首的老人才算舒了一口氣,喜洋洋的帶領著子孫們回家去了。
過年請家堂是對過世老人的一種尊敬,是我們活著人的一種寄託,也有一種教育警示後人對老人要孝順的意思吧。
只是現在除了農村地區,城市裡很少見到這么隆重和虔誠的請家堂儀式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