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蜱色變

蜱(pí)也叫壁虱,俗稱草扒子、狗鱉、草別子、牛虱、草蜱蟲、牛鱉子等。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或寄宿於牲畜等動物皮毛間。不吸血時,小的才幹癟綠豆般大小,也有極細如米粒的;吸飽血液後,有飽滿的黃豆大小,大的可達指甲蓋大。蜱蟲叮咬的無形體病屬於傳染病,人對此病普遍易感,與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觸、直接接觸病人血液等體液的醫務人員或其陪護者,如不注意防護,也可能感染。

導語

蜱蟲蜱蟲

蜱蟲,蜱屬於寄蟎目、蜱總科。成蟲在軀體背面有殼質化較強的盾板,通稱為硬蜱,屬硬蜱科;無盾板者,通稱為軟蜱,屬軟蜱科。全世界已發現的約800餘種,計硬蜱科約700多種,軟蜱科約150種,納蜱科1種。我國已記錄的硬蜱科約100種,軟蜱科10種。蜱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

淺談

形態

蟲體橢圓形,未吸時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蟲體長2~10mm;飽血後脹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狀,大者可長達30mm。表皮革質,背面或具殼質化盾板。蟲體分顎體和軀體
蜱蟲蜱蟲
兩個部份。

分類1

硬蜱
顎體也稱假頭,位於軀體前端,從背面可見到,由顎基、螯肢、口下板及須肢組成。顎基與軀體的前端相連線,是一個界限分明的骨化區,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顎基背面有1對孔區,有感覺及分泌體液幫助產卵的功能。螯肢1對,從顎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塊,位於螯肢腹面,與螯肢合攏時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齒,為吸血時固定於宿主皮膚內的附著器官。螯肢的兩側為須肢,由4節組成,第4節短小,嵌出於第3節端部腹面小凹陷內。軀體呈袋狀,大多褐色,兩側對稱。雄蜱背面的盾板幾乎覆蓋著整個背面雌蜱的盾板僅占體。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後緣形成不同花飾稱為緣垛(festoon)。腹面有足4對,每足6節,即基節、轉節、股節、脛節、後跗節和跗節。基節上通常有距。足Ⅰ跗節背緣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organ),有嗅覺功能,末端有爪1對及墊狀爪間突1個。生殖孔位於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對足基節的水平線上。肛門位於軀體的後部,常有肛溝。氣門一對,位於足Ⅳ基節的後外側,氣門板寬闊。雄蜱腹面有幾丁質板,基數目因蜱的屬種而不同。
軟蜱
顎體在軀體腹面,從背面看不見。顎基背面無孔區。軀體背面無盾板,體表多呈顆粒狀小疣,或具皺紋、盤狀凹陷。氣門板小,位於基節Ⅳ的前上方。生殖孔位於腹面的前部,兩性特徵不顯著。肛門位於體中部或稍後,有些軟蜱尚有肛前溝和肛後中溝及肛後橫溝,分別位於肛門的前後方。各基節都無距刺,跗節雖有爪,但無爪墊。成蟲及若蟲足基節Ⅰ~Ⅱ之間有基節腺的開口。基節腺液的分泌,有調節水分和電解質及血淋巴成分的作用。在吸血時,病原體也隨基節腺液的分泌污染宿主傷口而造成感染,例如鈍緣蜱屬的一些種類。

分類2

全溝硬蜱(Ixodes persulcatus)
盾板褐色,須肢為細長圓筒狀,顎基的耳狀突呈鈍齒狀。肛溝在肛門之前呈倒U字形,足Ⅰ基節具一細長內距。是典型的森林蜱種,是針闊混交

林優勢種。成蟲在4~6月活動,幼蟲和若蟲在4~10月出現。三宿主蜱,三年完成一世代發育。以未吸血的幼蟲、若蟲和成蟲越冬。成蟲寄生於大型哺乳動物,經常侵襲人;幼蟲和若蟲寄生於小型哺乳動物及鳥類。分布於東北內蒙古、甘肅、新疆、西藏等地。是我國森林腦炎的主要媒介,並能傳播Q熱和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又稱西伯利亞蜱傳斑疹傷寒)。
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
盾板有琺瑯樣斑,有眼和緣垛;須肢寬短,顎基矩形,足Ⅰ轉節的背距短而圓鈍。是典型的草原種類,多棲息於乾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帶。成蜱春季活動,幼蜱、若蜱夏秋季出現。屬三宿主蜱,一年一世代,以成蟲越冬。成蟲寄生於大型哺乳類,有時侵襲人;幼蟲和若蟲寄生於各種齧齒動物。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和西藏等地區。是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的主要媒介,也可傳播布氏桿菌病。
亞東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 
盾板紅褐色,有眼和緣垛,須肢為長圓筒狀,第二節顯著伸長;足淡黃色,各關節處有明顯的淡色環;雄蟲頸溝明顯呈深溝狀,氣門板呈菸斗狀。棲息於荒漠或半荒漠地帶。成蟲出現在春夏季。屬三宿主蜱,一年大約發育一代,主要以成蟲越冬。成蟲主要寄生於駱駝和其它牲畜,也能侵襲人,幼蟲和若蟲寄生於小型野生動物。分布於吉林、內蒙古以及西北等地區。為新疆出血熱傳播媒介。
乳突鈍緣蜱(Ornithodoros papillipes) 
體表顆粒狀,肛後橫溝與肛後中溝相交處幾乎成直角(圖19-5)。生活於荒漠和半荒漠地帶。多宿主蜱。棲息於中小型獸類的洞穴或岩窟內。寄生在狐狸、野兔、野鼠、刺蝟等中小型獸類,也常侵襲人。分布於新疆、山西,傳播回歸熱和Q熱

生長史

發育過程分卵、幼蟲、若蟲和成蟲四個時期。成蟲吸血後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樹根、畜舍等處,在表層縫隙中產卵。產卵後雌蜱即乾死,雄蜱一生可交配數次。卵呈球形或橢圓形,大小約0.5~1mm,色淡黃至褐色,常堆集成團。在適宜條件下卵可在2~4周內孵出幼蟲。幼蟲形似若蟲,但體小,有足3對,幼蟲經1~4周蛻皮為若蟲。硬蜱若蟲只一期,軟蜱若蟲經過1~6期不等。若蟲有足4對,無生殖孔。再到宿主身上吸血,落地後再經1~4周蛻皮而為成蟲。硬蜱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時間由2個月至3年不等;多數軟蜱需半年至兩年。硬蜱壽命自1個月到數十個月不等;軟蜱的成蟲由於多次吸血和多次產卵,一般可活5、6年至數十年。
蜱在生活史中有更換宿主的現象,根據其更換宿主的次數可分為四種類型:①單宿主蜱:發育各期都在一個宿主體上,雌蟲飽血後落地產卵。如微小牛蜱(Boophilusmicroplus)。②二宿主蜱:幼蟲發育為若蟲在一個宿主體上,而成蟲在另一個宿主體上寄生。如殘緣璃眼蜱(Hyalomadetritum)。③三宿主蜱:幼蟲、若蟲、成蟲分別在3個宿主體上寄生。如全溝硬蜱、草原革蜱。90%以上的硬蜱為三宿主蜱,蜱媒疾病的重要媒介大多是三宿主蜱。④多宿主蜱:幼蟲、各齡若蟲和成蟲以及雌蜱每次產卵前都需尋找宿主寄生吸血,每次飽血後離去。通常軟蜱都屬多宿主蜱。

分布習性

硬蜱多分布在開闊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叢、草原、半荒漠地帶。而不同蜱種的分布又與氣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關,如全溝蜱多見於高緯度針闊混交林帶,草原革蜱則生活在半荒漠草原,而微小牛蜱分布於農耕地區,如大別山區見於牛身上的牛虱。在同一地帶的不同蜱種,其適應的環境有所不同,如黑龍江林區的蜱類,全溝蜱多於針闊混交林帶,而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則多見於林區的草甸。軟蜱棲息隱蔽的場所,包括獸穴、鳥巢及人畜住處的縫隙里。蜱類尋覓宿主的方式:蜱的嗅覺敏銳,對動物的汗臭和CO2很敏感,當與宿主相距15m時,即可感知,由被動等待到活動等待,一旦接觸宿主即攀登而上。如棲息在森林地帶的全溝硬蜱,成蟲尋覓宿主時,多聚集在小路兩旁的草尖及灌木枝葉的頂端等候,當宿主經過並與之接觸時即爬附宿主;棲息在荒漠地帶的亞東璃眼蜱,多在地面活動,主動尋覓宿主;棲息在牲畜圈舍的蜱種,多在地面或爬上牆壁、木柱尋覓宿主。蜱的活動範圍不大,一般為數十米。宿主的活動,特別是候鳥的季節遷移,對蜱類的散播起著重要作用。
季節消長和越冬
氣溫、濕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可影響蜱類的季節消長及活動。在溫暖地區多數種類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動,如全溝硬蜱成蟲活動期在4~8月,高峰在5~6月初,幼蟲和若蟲的活動季節較長,從早春4月持續至9~10月間,一般有兩個高峰,主峰常在6~7月,次峰約在8~9月間。在炎熱地區有些種類在秋、冬、春季活動,如殘緣璃眼蜱。軟蜱因多在宿主洞巢內,故終年都可活動。蜱多數在棲息場所越冬,硬蜱可在動物的洞穴、土塊、枯枝落葉層中或宿主體上越冬。軟蜱主要在宿主住處附近越冬。越冬蟲期因種類而異。有的各蟲期均可越冬,如硬蜱屬中的多數種類;有的以成蟲越冬,如革蜱屬中的所有種類;有的以若蟲和成蟲越冬,如血蜱屬和軟蜱中的一些種;有的以若蟲越冬,如殘緣璃眼蜱;有的以幼蟲越冬,如微小牛蜱。

疾病概述

傳染過程

圖解圖解

蜱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一旦發現有蜱已叮咬、鑽入皮膚,可用酒精塗在蜱身上,使蜱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取出後,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要及時就診,診斷是否患上蜱傳疾病,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傳播疾病
森林腦炎:是一種由森林腦炎病毒引起的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為森林區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國主要的病媒蜱種為全溝硬蜱,病毒在蜱體內可長期保存,可經各變態期及經卵傳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並可在蜱體內越冬。本病多發生在5~8月,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和吉林兩省林區,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雲南等省和自治區也有病例發生。
新疆出血熱:是一種蜱媒急性傳染病,是荒漠牧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為一種蜱媒RNA病毒。疫區牧場的綿羊及塔里木兔為主要傳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傳染。傳播媒介主要為亞東璃眼蜱,病原體可在蜱體內保存數月,並經卵傳遞。本病除經蜱傳播外,羊血經皮膚傷口,及醫務人員接觸急性期病人新鮮血液後,也可感染髮病。在我國流行於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發病高峰期為4~5月份。 
蜱媒回歸熱:又稱地方性回歸熱,是由鈍緣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螺鏇體病,不規則間歇發熱為其主要臨床特徵。我國新疆有該病流行,其病原體,在南疆村鎮型的為伊朗包柔氏螺鏇體(Borreliapersica),乳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為拉氏包柔氏螺鏇體(B.latyshevyi),特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病原體可經卵傳遞。乳突鈍緣蜱可經卵傳遞8代,並能貯存14年。動物傳染源主要是鼠類,病人也可作為本病的傳染源。
萊姆病:我國於1985年夏在黑龍江海林縣林區首次發現。病原體是伯氏包柔螺鏇體(B.burgdorferi)。它是一種由硬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發於春、夏季。我國主要媒介是全溝硬蜱,某些野生小型齧齒動物為貯存宿主。本病分布廣泛,在五大洲20多個國家都有病例報告。我國已證實有20省、市、自治區有本病流行。
⑸Q熱:病原體為貝氏立克次體(Coxiella burneti蜱蟲)。本病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常在野生動物(嚙齒類)與家畜之間傳播流行,牛、羊為人體Q熱的主要傳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傳播,也可通過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糞便污染傷口而感染。病原體能在蜱體內長期存在,並經卵傳遞,如乳突鈍緣蜱可貯存病原體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國已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證實有Q熱存在。在流行區已發現微小牛蜱、亞東璃眼蜱和鈴頭血蜱(Haemaphysaliscompanulata)自然感染。
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又稱西伯利亞蜱傳斑疹傷寒。病原體為西伯利亞立克次體(Rickettsiasibirica)。小齧齒動物為主要傳染草原革蜱為其主要媒介,邊緣革蜱(Dermacentormarginatus)也能傳播。病原體可經卵傳遞,在蜱體內可存活2年。病原體可通過蜱的叮刺或蜱糞污染而感染。我國新疆、內蒙、黑龍江有本病存在。 
細菌性疾病:蜱能傳播一些細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桿菌病、野兔
熱。蜱能長時間保存一些病原菌,並經卵傳遞。例如鼠疫桿菌在草原革蜱成蟲體內可保存509天;兔熱桿菌在拉合爾鈍緣蜱(O.lahorensis)體內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無形體病:蜱蟲會傳播一種“吞噬細胞無形體”,它會使血小板、白細胞減少。所以業界將這病稱為“無形體病”。但迄今為止,只有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從蜱蟲咬傷患者體內分離出病原體。

你嚇著了誰?

就像中原地區注定要迎來肅殺的秋冬季一樣,此次由個別紙媒率先引爆、繼而由電子媒體即時放大、再由紙媒蜂擁接力的“蜱蟲咬死人”話題,注定也將隨著感染病例的日漸減少而凋零,迎來塵埃落定、水靜河飛的時日。除非,明年的春夏之交,作為“重災區”的河南商城縣,再次上演今年的劇目。認真地觀察與凝思此次事件,背後不乏一些耐人尋味的現象,也不乏可供探幽發微的話題。

商城,這個被大別山余脈環抱的豫南小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擁有人口七十萬之眾,但近年來依靠“打工經濟”支撐發展,農村地區十室七空,青壯勞力常年在外,只有老弱病殘倚門相守。每年只有到了春節,打工者源源返鄉,村村寨寨才恢復人煙繁阜的原貌。
活在資訊異常發達的當下,那些原籍商城、在異地就業的“兩棲人群”,對於此次家鄉被媒體冠以“蜱蟲咬人重災區”的名號異常敏感和緊張。一位留美的商城人的說法最有代表性,他神色慌張地打電話給家鄉的朋友:“老家是不是蜱蟲遍布,是不是不能回去了?”其音其言令人啼笑皆非。
叨念鄉情的“打工大軍”,還可以通過即時聯繫老家人獲知真相。而那些不曾來過商城的外地人,對於此次事件,由於不能親臨其境,就開始談商城而色變了,以為這裡發生了失控的疫情,與“非典”差可比擬。一位來此採訪的記者,踏上商城境內之前,就把自己包裹得像個“套中人”,生怕與那越傳越邪乎的蜱蟲來個“親密接觸”。而他下車伊始,看到當地百姓仍舊保持赤膊的習慣,便害羞地除掉身上的包裹,改穿短袖衫了。
而對於過去吃過苦、現在仍不太富裕的本地農民來講,蜱蟲之害,並沒有嚇倒他們。生活照舊,習慣依然,田照下,山照上,茶照摘,也一仍打著赤膊。只有那些確實發生了因蜱蟲叮咬致死事件的鄉村,農民們才有些“心驚驚”,一度不敢下地幹活,個別地方甚至不敢開鐮收割已熟稔的稻穀。但畢竟絕大多數病患經醫治後康復,“恐慌”只是個別孤例。
另外,這裡的百姓素來達觀堅韌,一貫秉持“生死由命”的人生態度,不太可能被司空見慣的蜱蟲所嚇倒。這裡的百姓,幾乎沒人稱呼這個有些類似貪官———喝了血就膨脹、喝多了便撐死的小濁物為“蜱蟲”,“蜱蟲?那是官府叫的大號!其實它不就是很平常的牛鱉(音)子、草鱉子嘛!”言辭之間,帶有幾分笑謔。

商城重災區

商城植被茂密,為逐草而生的蜱蟲提供了溫床;商城是“打工之鄉”,一些村落落敗草連天塘水受污,人居環境日漸惡化
此次蜱蟲為害事件,儘管鄰省的山東、湖北,河南省內的信陽市溮河區、平橋區、光山縣都有報告病例,但上述地區只是出現零星個案,唯獨商城被新華社稱為蜱蟲中毒事件的“重災區”。
據商城縣官方發給媒體的資料顯示:今年4至8月,商城縣發現119例蜱蟲叮人病例,其中只有一人確認因此死亡。熟悉官場積習的人都知道,這一說法應該是“打了一點埋伏”,與民眾感受有較大出入,但僅就官方承認的這一數據而言,其規模之巨,人數之多,也算“洋洋大觀”了,足以吸引公眾的眼球。如果按有些老百姓的猜測和一些媒體不負責任的誇張說辭,中毒致死人數起碼有十幾個。

成因

臨床表現臨床表現

是商城縣地處大別山余脈、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經常坐火車沿京廣線旅行的人或可看到,整個河南,只有包括商城在內的信陽地區山清水秀、氣候濕潤,適合山林、草地生長。而到了信陽以北,多為廣袤的平原,植被與地貌都比較單一,連飲食與語言都發生了改變。尤其是商城,本為山地丘陵地帶,生態良好,植被茂密、生物繁多,近些年政府又倡導“少生孩子多種樹”,森林覆蓋率可比擬嶺南,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為蜱蟲的繁衍生殖提供了“溫床”。根據調查,蜱蟲多“逐草而生”,再附著在牛、狗身上,繼而經由叮咬將病毒傳染給人。又加之這裡的農業操作離現代化距離尚遠,有些地方深處高山密林,農業甚至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原始階段,農民習慣了光腳赤膊,無論是下田栽秧、上山砍柴採茶,還是與牛狗親昵,都無一例外地增加了與蜱蟲接觸的幾率。根據監測,發病人員中部分人以往有蜱蟲叮咬史。
二是農村的衛生條件欠佳。需要特別引起重視的是,正因為商城是“打工之鄉”,青壯年人遠走他鄉、老弱病殘留守農村,部分富人遷居城鎮,如今的鄉野雖蓋了不少新樓房,但仍難掩日漸敗落的景象。以該縣汪橋鎮曹畈村上崗隊為例,十幾年前,鄉村生活雖然窮弊,但因為人口罕有外流,農民也格外勤快,茅屋瓦舍還算嚴整,家園田疇井然有序,門前地面平整如砥,水塘河汊清澈如鏡,真乃好山好水好風光!然而,反觀今日,該村只余幾十口老幼,無勞力也無心思整飭家園,任由土崩牆壞、敗草連天、塘水受污、畜糞處處,人居環境日漸惡化,衛生惡習積重難返,有些人還以為狗摳蟲為樂,以致弄到人退守、蟲安居的局面。斯時斯地,想不被蜱蟲叮擾也難!
理解了這一正一反兩方面原因,庶幾可知為何商城的蜱蟲孳生多、今年特別狂的原因。

更多相關訊息敬請期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