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箋

談箋,古紙名。把花紋印入紙中,是我國最早的水印花紋。造法不同一般,不用粉造,以堅白荊川連紙褙厚砑光,用蠟打各色花鳥,堅滑可類宋紙,古雅可愛。談箋的品種很多,有銀光、羅紋、硃砂、石青等,最好的要數玉版、玉蘭、鏡面、宮箋的幾種。

得名由來

談箋的創製人談仲和,名尚都,生活在明崇禎年間,系浦東鶴坡里(今浦江鎮召樓一帶)人氏,是明朝工部右侍郎談倫的後裔。談倫罷官回鄉時,從內府帶回宣德宮箋的製作秘法,傳於子孫。至談仲和,不斷研製,終於創製出獨特的“談箋”。談仲和官至游擊將軍,後棄官回鄉,專營制箋業,聞名滬上。

談箋風靡滬上,談仲和雇了二十多個家童日夜趕製,仍供不應求。忽然有一天,談仲和下令停工,並將余料全部焚毀,還說:“大丈夫豈暇與浣花女子同涉人齒牙?!”於是,真正的談箋失傳了。後來紙店中出售的談箋大多來自松江,所謂“松江談(潭)箋”,是用他紙塗刷五色膏粉而仿製的,時間一長,粉便脫落,實屬偽造品。

社會評價

《婁縣誌》載:“談仲和箋檮染有秘法,今邑中多業此藝,西門外列肆而售,有玉版、銀光、螺紋、硃砂、玉青等箋,大而聯榜,小而尺牘,色樣不一,或屑金花描成山水、人物、鳥獸之形,或染花草,俱極精美。”明代書畫家陳繼儒夸談箋“妍妙精潔”,在古人所造蜜香冰翼兩箋之上。董其昌晚年時愛用談箋作畫寫字,稱談箋“潤而綿密,下筆瑩而不滑,能如人意之所致。”他甚至手頭沒有談箋,便不妄下筆。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稱“談家秘制冠江東,箋法偷傳內府中。超古蜜香冰翼上,玉蘭鏡面最稱工。”黃霆《松江竹枝詞》稱頌:“吳綾杼柚最精妍,張氏爭傳畫絹便。唯有仲和藏秘法,至今猶是憶談箋。”楊光輔《淞南樂府》頌曰:“淞南好,文物盛流傳。鋒尉墨池勿董筆,時候詩社戰談箋,風雅百餘年。”顧翰《松江竹枝詞》也稱:“吟成詩句題紅葉,剩有談箋一紙無。”丁宜福《申江棹歌》有:“郎寄家書別無箋,阿儂只要買談箋。”更有乾隆年間編纂《續資治通鑑》的學問大家畢沅寫下經典楹聯稱:論家世如閣帖古窯可謂舊矣,問文章似談箋顧繡換得錢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