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提問

課堂教學提問,能打開學生的思路,啟迪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 (1)在學生自讀之前發問。 學生提不出問題時,教師應提出一些誘導性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課堂教學提問

提問就是對不了解的事物表示疑問。而教學提問則是教師的明知故問。好的課堂教學提問,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教師只有善於提問,才能使學生的認識活動產生極大動力,使學生的求知慾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促進學生的思維運動。

作用

一、增進師生交流 活躍課堂氣氛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在這種活動進程中,師生不僅存在知識的傳遞,而且還存在著人的感情交流。實現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當地進行課堂提問。一個好的問題猶如一條紐帶,會將師生間的認識和感情緊密聯繫起來,架起師生雙向交流的橋樑,而且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課堂上教與學的和諧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受"注入式"的影響,教師"一言堂",學生無一人發言,課堂秩序"良好",但可想而知,它的教學效果肯定是不好的。教師的提問學生時如能注意學生的補償心理,在學生一時回答不出問題時耐心啟發引導,給學生再次表現自己的機會,如果是問題過難過大,就把難化易,把大化小,引導學生逐一回答,這既可以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為回答出問題而感到心情愉快,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可以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交流,使課堂保持活躍、輕鬆、和諧的良好氛圍。
二、集中學生注意力 激發學習興趣
如何增強教學的吸引力,磁石般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激發起學習的興趣,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呢?實踐證明:當教師提出問題時,往往會使學生的注意力處於高度集中的狀態。好的提問,猶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好的提問,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層浪花,能打破學生腦海里的平靜,使之漣漪陣陣,甚至波瀾迭起。
在講授國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第一課《皇帝的新裝》時,在分析課文過程中我提了這么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么多大臣、百姓看著皇帝赤身裸體地舉行遊行大典,卻無人敢說出真相,最後讓一個小孩子采揭穿騙局呢?這是一個學生們都很熟悉的童話故事,對於裡面的情節,大家都了如指掌,但這個問題顯然大家沒有認真思考過,而且提出來大家也感到很好奇,為什麼作者要安排一個小孩子來揭穿騙局,於是引發了學生們的興趣,馬上投入課文情節中去尋找蛛絲馬跡,認真思索,以獲得答案。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經常感受到所提問題蘊含的疑問和趣味,才能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激發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開闊學生思路 啟迪學生思維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亞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積極思維,是研究問題的內部動力,是學好語文的先決條件。實踐證明,提問是開啟學生思維器官的鑰匙,是思維啟發劑。課堂教學提問,能打開學生的思路,啟迪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倘若沒有提問,學生限於知識不足而不能提出問題,就會對自己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即使學習中遇見"疑難"也不認為是"問題"。
有利於開闊學生思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問題有兩種,一種是問題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而是幾個,它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用不同方法去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引起學生多角度的心理興奮,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另一種是解答問題時所用的理論是綜合性的,它要求學生把學過的知識縱向、橫向或縱橫交錯地聯繫起來,進行一番加工創造,靈活地運用,這也能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四、獲得信息反饋 提高教學質量
在課堂教學中,把輸入信息的結果,通過輸出信息返送回來,並對信息再輸入產生影響,起到調節控制作用,這種過程叫反饋。通過教學提問活動,教師和學生可分別從中獲得對各自有益的反饋信息,以作為進一步調整教與學活動的重要參考。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探明學生知識鏈條上的漏洞和產生錯誤的原因,從而針對每個學生和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症下藥,因材施教,切實地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答問,從老師那裡獲取評價自己學習狀況的反饋信息,在學習中不斷審視自己,改進自己的學習態度、方式等,使自己後繼的學習活動更富有成效。

功能

1、 引起學習動機
提問不僅是課堂的一種智力調動行為,而且是啟動非智力因素的一個重要手段。(1)集中注意力;(2)引導學習心智;(3)激發探討興趣;(4)促進引發多數學生積極的活動願望。
2、 幫助學生學習
提問不應是使學生懼怕的考問,而應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一種支持行為。(1) 提示重點;(2)組織教科書內容;(3)提問還有促進的功能;(4)提問還能探索教科書以外的知識,擴展學習範圍;(5)通過提問診斷學生學習的特殊困難。
3、 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
提問是課堂上的一種召喚、動員行為,是集體學習中引起互動的聚合力量。
(1)提問可以使學生得以表現觀點、流露情感、鍛鍊表述。(2)促進人際活動,加強學生與班級其他成員的溝通與反應。
4、 評價功能
(1)了解學生學習成就,分析其弱點;(2)蒐集評價材料,檢查教學目標達成的程式。
5、 發問引起反饋作用
學生通過反應與回答,可以獲得教師的反饋,幫助學生檢查教學成效,建立積極的自我觀念,以供改進時參考。
6、 啟發學生思考功能
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方法,深受教師發問的內容及方式的影響。(1)教師提問等於給學生製造問題,教師提問一次,就給學生提供一次思考的機會。(2)提問可以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角度,提高思考的層次。
7、 提問的管理功能
教師還常運用提問維持教室秩序,使教學順利進行。

課堂教學提問的幾種主要類型

1、 認知性問題。回答時,學生只需對事實或其他事項作回憶性的重述。
2、 推理性問題。回答時,學生須對所接受或所回憶的資料進行分析及整合。
3、 創造性問題。回答時,學生須將要素、概念、已有知識等新組合或採用新奇、獨特的觀點做出異乎尋常的反應,此類問題沒有單一性質的標準答案。
4、評價性問題。回答時,學生須先設定標準或價值觀念,據此對事物進行評價判斷或選擇。
5、常規管理性問題。 在新課堂中,教學所關注的重點轉向了學生素質的提高,因此,對課堂中的提問無論是功能要求,還是提問類型都需要更新與拓展,提問要為問題情境創設、為學生能提出新的問題服務,不斷增加創造性問題、方法性問題、探究性問題等,使提問成為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

問題編擬的策略

1、 各類問題要兼顧。良好的提問,應包含各層次問題在內,創造性問題仍須以認知記憶性問題、推理性問題及評價性問題為伴。
2、運用有序。各類問題提出之序,認知記憶性問題為先,推理性問題次之,以創造性及評價性問題墊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
3、注意語言品質。語言是否清晰,速度緩急是否適度。
4、多數學生參與。使全體學生都能注意反應。

問題編擬的原則

確保提問的有效性

1、選擇能引起學生學習的提問

2、提問要兼顧寬泛性和指向性

3、根據學習進程,適時使用探詢性問題

語文課堂提問的設計策略

1、 如何設立提問點
(1)在關鍵處設點。所謂的關鍵點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關節點,二是指接受語文知識的難點。所謂關節點,往往是那些或隱或現地牽扯到課文主題和重要觀點的詞句。所謂學生接受語文知識的難點,既包括新出現的知識難點,也包括雖已學過卻又似懂非懂的知識點。
(2)在具有思維價值的細微處設點。
(3)在文章中看似矛盾之處設點。
(4)在容易引起聯想、想像處設點。
2、 注意問題的難度、坡度及密度
解答距,就是學生經過一番思考才能解決問題,讓思維的“軌跡”有一段距離。根據解答距的長短,提問可分為四個級別:第一級,初級階段,所提的問題,學生只要參照學過的知識就可以回答,屬於“微解答距”範圍。第二級,中級階段,所提問題雖無現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過是現成“套子”的變化和翻新,屬於“短解答距”範圍。第三級是高級階段,所提問題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屬於“長解答距”範圍。第四級是高級階段的發展,屬創造階段,所提問題要求學生能採用特有的方式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屬於“新解答距”範圍。
3、 掌握髮問的時機
(1)在學生自讀之前發問。指向性發問,有利於提高自讀效率。
(2)在學生自讀完之後發問。允許學生髮問,對學生所提問題進行歸納,提出一些誘導性的問題,進行啟發。
(3)在學生思維處於停滯狀態時發問。學生提不出問題時,教師應提出一些誘導性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4)在教室出現議論聲時進行發問。教室里有議論聲時,說明學生大腦里產生了問題,教師處理有兩種辦法:一是停止講課,讓學生把自己的疑問表達出來;二是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馬上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的疑難及時解決。
(5)當課堂氣氛沉悶時發問。
(6)當個別學生的注意力分散時發問。
(7)結課時提問。吸引學生注意力,生成新的問題,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