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全面升華版)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全面升華版)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全面升華版)》是2013年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躍兒。

基本信息

與其說這是一部關於教育的書籍,不如說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關於愛育的宣言。教育與愛育的最大差別在於:教育往往是居高臨下的,而愛育則是平等自由的。居高臨下通常會帶來壓抑、束縛,甚至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而平等自由卻能大大發揮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創潛能。李躍兒,這位由酷愛藝術的女畫家,到有心將自己的常識傳授給下一代的老師和母親,在經歷了太多傳統教育的失敗之後,終於大徹大悟;終於從高於孩子的“教育寶座”,回到了自己也曾擁有過的藍天樂土;終於以平等的姿態,來看待孩子的成長;終於開始享受孩子們創造的多彩世界……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全面升華版)

作 者:李躍兒著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3.7

字 數:200千字

頁 數:264

開 本:16開

ISBN:978-7-5125-0516-2

定價:32.00元

編輯推薦

暢銷十年的教育經典
三十年心血之作,190個經典案例分享
感動千萬讀者的《窗邊的小豆豆》在中國最生動的實踐
 讀著這本書,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著,我被書中的情感感染著,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著,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著。李躍兒是一個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升華生活的人,所以她的書里處處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顫的實例。

內容簡介

與其說這是一部關於教育的書籍,不如說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關於愛育的宣言。教育與愛育的最大差別在於:教育往往是居高臨下的,而愛育則是平等自由的。居高臨下通常會帶來壓抑、束縛,甚至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而平等自由卻能大大發揮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創潛能。李躍兒,這位由酷愛藝術的女畫家,到有心將自己的常識傳授給下一代的老師和母親,在經歷了太多傳統教育的失敗之後,終於大徹大悟;終於從高於孩子的“教育寶座”,回到了自己也曾擁有過的藍天樂土;終於以平等的姿態,來看待孩子的成長;終於開始享受孩子們創造的多彩世界……

作者簡介

 李躍兒,知名美術教育家、油畫家;李躍兒教育創始人,李躍兒芭學園創辦人;後由美術教育轉入幼兒教育,上海行健職業學院學前教育系特聘教授;曾為《父母》雜誌教育答疑專家、央視少兒頻道簽約專家。
 2004年,李躍兒榮獲第三屆中國國際親職教育論壇“華表獎”和“形象大使”稱號。
 2006年榮獲“2006年中國幼兒教育百優十傑””(第一名)稱號。
 2009年榮獲“2009中國民辦幼兒教育十大傑出人物”稱號。
 2013年1月22日,李躍兒老師作為“教育創新者”的代表之一,參加了搜狐教育的2012年度盛典,並獲得“教育木蘭獎”。

媒體推薦

閱讀本書,就像聽一首好歌,歌詞被音樂包裹著,散發出單純文字所不能企及的魅力。本書雖然不完美,但它像一塊璞玉,等待讀者們去雕琢。作為作者,我不能因為改變裡面的某些看上去不完美的內容,而破壞了整本書的音調,或許那些音調對讀者更有用,因為我們人類需要感動。
——李躍兒
如果你想博覽教育群書,我推薦你先看這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懶得多看書,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議你別的書都可以不看,卻一定要看這一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小巫
李躍兒教育是快樂教育、賞識教育、自主教育、情景教育、成功教育等等,但這都不能說明她的教育的本質。我們很難用任何一個分裂的詞來概括她的教育,但我們可以說,它首先是一種藝術的教育,更是一種超越藝術的藝術教育;不只是“才”的教育,更是“人”的教育。李躍兒的原則與經驗適用於所有的教育門類。
 ——專家評論
我贊成李躍兒樸素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腳,教育是鞋。建議父母都來學一點兒童教育學知識,懂一點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快樂成長!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

目 錄

PART1
天使,
還是上帝第一節 天使,還是上帝
1.身後的小影子
睡著了
醒來了
一聲鳥鳴
雨過花開
此花非彼花
獨一無二的送禮方式
身後的小影子
欣賞美麗心靈
2.天使,還是上帝
感悟童心
在愛的基礎地上
當嬰兒如饑似渴的時候
心中的蓮花
天使,還是上帝
第二節 棍棒之下出逆子
1.柔情如鋼
柔情如鋼
兒子的打工生涯
爸爸,我想對你說
2.棍棒之下出逆子
大案背後
棍棒之下出逆子
誰發動了二次世界大戰
靈魂的逃亡
3.智慧的愛與愚昧的愛
浪子為何不回頭
智慧的愛與愚昧的愛
希特勒的成因
4.馴養兒子
穿越精神的時空隧道
一隻等待被愛的小狐狸
馴養兒子
第三節 回頭一瞥的時刻
1.愛的里程碑
女人為什麼要長奶糕糕
男人長的是雞雞
老師,我有個辦法
愛的里程碑
2.雞毛撣子
雞毛撣子
他是英雄
幸福港灣
3.回頭一瞥的時刻
猴群忽至
大限將臨
回頭一瞥的時刻
砸 槍
山谷里剩下一堆白骨
用愛占有孩子的靈魂
PART2
誰拿走了
孩子的幸福
第一節 審問我們的價值觀
1.本·拉登是人才嗎
本·拉登是人才嗎
人才公式
人格豆芽菜
四面楚歌的中國學生
2.審問我們的價值觀
審問我們的價值觀
人先得是個人
頭頂上面的紅櫻桃
綠化人心
3.漏網之魚
土村人
他的神色像羅馬教皇
驢糞蛋飄滿天空
漏網之魚
第二節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1.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老師,我們不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在錯誤中成長
種菜的秘密
2.六重苦難
天才在花叢中顫抖
六重苦難
圍剿與反圍剿
從心中長出眾多的眼睛
托著狗臉唏噓感嘆
地下黨人走進迷宮
第三節 把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回來
1.一對驚恐的大眼睛
乞丐的啟示
幸福的概念
一對驚恐的大眼睛
請魯迅走出墳墓
2.孩子七歲在偷“情”
名牌偷竊者
孩子七歲在偷“情”
精神食糧
3.把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回來
王歡不會笑
魔鬼方程
把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回來
第四節 幸福的小籃子
1.把心帶回家
忙碌的鴿子
幸福成了奢侈品
把心帶回家
2.用陽光化掉烏雲
找來的痛苦
一條河與一缸水
用陽光化掉烏雲
3.幸福的小籃子
幸福的小籃子
我的阿依夏
風景中沒有陌生人
PART3
拯救,
還是教育
第一節 摧殘,還是拯救
1.摧殘,還是拯救
孩子心中的“好時光”
餵雞的原理
摧殘,還是拯救
2.“望子成龍”的輓歌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望子成龍”的輓歌
第二節 拯救,還是教育
1.拯救,還是教育
拯救,還是教育
二二為什麼得四
公式化的道德教育
2.天 職
天 職
兩難命題
內心指引與理智判斷
走出心靈的峽谷
在仇人與病人之間
“天職”的另外一種解釋
3.司馬光砸缸
拿著瓦片走進課堂
急中生愚
請把搶救寫成故事
圈圈來了大吃一圈
司馬光砸缸
愉快的認字方式
第三節 教育,還是招數
1.上帝安排的音樂
打罵來自打罵的慣性
慣性來自心中的蒙昧
蒙昧製造不良的後果
上帝安排的音樂
你今天真酷
2.工廠流水線上
千分比、萬分比
卡爾·威特
工廠流水線上
“奉獻”編織的怪圈
我不願做哈佛女孩
3.貪求永無止境
魚籽事件
貪求永無止境
與全家舉杯慶賀
迷彩衣
框架之中
4.教育,還是招數
在底色前面
教育,還是招數
附 文
李躍兒致家長的信
代 跋
家有傻妻李躍兒

精品書摘

序言
再版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又要再版了,這已經是第四版了。在出版第三版時,我們擔心讀者不能領悟書中的內涵,於是把書中的某些章節打亂,重新組合,又加上了關於每一章節的解釋,書的工具性增加了,但氛圍遭到了一些破壞。
 在這次出版前,我試圖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對這本書進行一些修改,但看完全稿後,我發現自己無法在任何地方插筆。雖然寫這本書時,我們對教育的探索還不是很深,實踐經驗也沒有現在這樣豐富,但全書卻充滿了激情,貫穿全書有一種文學式的氣場。在讀這本書時,人會被籠罩在一種心靈的震盪之中,這種感動會使讀者產生書中所沒有的心理內涵。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讀者朋友們可以邊看邊進行心靈創造,《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給讀者留下了心理空間,因此這本書就產生了一種效能,那就是:在讀這本書時讀者完成了屬於自己的心靈作品。
 就像聽一首好歌,歌詞被音樂包裹著,散發出單純文字所不能企及的魅力,《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雖然不完美但它像一塊璞玉,等待讀者們去雕琢。所以作為作者我不能因為改變裡面的某些看上去不完美的內容,而破壞了整個書的音調,也許那些音調對讀者更有用,因為我們人類需要感動。
 這本書開始於2000年,那時我坐在公園裡的一棵樹下,哇哇地開始了這本書的講述,我的旁邊坐著好友作家蓮子,之後我的先生大鬍子老爹一個字一個字整理了整整一年,終於在2002年完成了這本書。這次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照原文出版,在時隔五年之後,這本書又一次以它本來的面目面對讀者朋友們,這讓我和先生感到非常欣慰,感謝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感謝本書的策劃編輯王文俠女士。
 
 文/李躍兒
推薦序
一定要看的一本書
第一次知道李躍兒,是在書店裡買到她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第一版),拿回家後一翻開,居然就放不下了,通宵達旦看完,而後飛奔到網上向所有的人推薦。這種愛不釋手的心情,只有當年大學期間看金庸的武俠小說時才出現過;這種恨不得讓所有的人都來讀的願望,卻是任何書都沒有讓我產生過的。
在這之前和之後看過無數的教育書籍,未曾有另外一本讓我如此激動和興奮。
看完書,我立刻給李躍兒寫了一封電子郵件,向她表達我的敬仰之情,盛邀她來北京。很快我收到她的回覆,又很快她來北京找我。見面後,我驚喜地發現,大李的皮膚黑得和我有得一拼;而後又驚喜地發現,這個連26個字母都認不全的人,教育理念居然跟我這個假洋鬼子不謀而合!
可以這樣說,認識大李之前,我還隱約懷疑自己所推行的教育理念是不是過於西化,不符合中國老百姓的常情。認識大李之後,我堅定了這樣一個信念:教育這門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是跨越種族和文化的,普天下所有的小寶寶,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是相同的東西。
《父母》雜誌社採訪大李,就是在我家進行的。這次採訪的內容,被我精心保存著。大李穿著我的一件紫色T恤,面對鏡頭綻放她標誌性的笑容,心底的善良、胸中的睿智,都藏在那副皺起鼻紋的笑臉上。
後來,大李果然來北京發展,創立了“李躍兒芭學園”,我們倆也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我們一起在雜誌上寫專欄,一起為電視台做節目,一起參加學術會議,也分頭在諸家網站上進行嘉賓聊天。更多的時候,我們倆在電話上、在互訪中,一起討論孩子的事情。
這些年來,看到“李躍兒教育”逐漸得到廣大媽媽們的認同、接受和擁護,看到大李的名聲越來越響亮,看到巴學園日益壯大,我的喜悅心情難以言表,而對大李的敬仰之情,更是與日俱增。在我看來,大李是真正獻身教育事業的奇人,是上天送給孩子和家長的福音,她愛所有的孩子,無論這個孩子如何與眾不同。為了救治一些自閉兒童,她能夠做到徹夜不眠,抱著孩子安撫,第二天依然朝氣蓬勃地去工作。
大李開辦幼稚園,跟別人開幼稚園不一樣,她是將整個生命都投入進去了。不僅僅管理幼稚園的所有細枝末節,不僅僅花費很多精力培訓老師,更是緊密地聯絡家長、密集地培訓家長,還利用網路技術義務推廣她的教育理念。如此浩大的工作量,她單薄的身體,居然能扛下來,已屬奇觀。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她的發展道路,充滿艱難險阻,有時風急浪大,每一處險灘,都足以擱淺甚至沉沒一條大船,但是李躍兒居然都穩穩噹噹地走過來了,不能不令人佩服。
這些年來,每當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大李,都會跟她訴說、討教,她每次都耐心地傾聽,細緻地幫我分析,真誠地鼓勵我。而她跟我訴說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困惑,每一件事情都嚴重得足以令我這樣神經不夠堅強的人全線崩潰,可她總是以那副細細柔柔的嗓音,輕描淡寫地說一說,還不忘幽默地調侃一番,多少塊絆腳石就那樣讓她貌似輕鬆地踢翻了。箇中辛苦,可能只有她自己知道,我們旁觀的人,怎么也體味不了。
大李在全國各地,有無數的“冬粉”,這些擁躉都急切邀請大李去他們那裡辦講座、開分園,大李卻一概婉拒。她不願意分散精力,不急於擴張,只想一心一意地做好北京的芭學園,讓“李躍兒教育”逐漸發展為一個全面的兒童教育體系。
對讀者,我想說:如果你想博覽教育群書,我推薦你先看這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懶得多看書,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議你別的書都可以不看,卻一定要看這一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文/小巫
本書源起
捧給你一朵秋天的雲
我很喜悅地說起李躍兒這個名字。
李躍兒生於20世紀某個愚人節,上天卻偏偏賜給她一顆聰慧的心靈。她最大的天才在於怎樣讓別人快活。她能將生活中那些最不起眼的芝麻綠豆炒得繪聲繪色、出神入化,讓你樂得一塌糊塗。在她的身邊,庸常的生活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快樂礦藏。這絕不是我在誇張,不久,你就會從這本書中領略到她真正的風采。
我還想說的是,十年前,我是以李躍兒的先生徐曉平的朋友身份到她家做客的。那是一個夏天。我喜歡睡在地上,躍兒給我打了地鋪,並在我枕邊插了一朵從牆角采來的野花,我便在那股芬芳中酣然入睡了。那是一個在我生命中被記住的美麗夜晚。
從那以後,我成了李躍兒家的常客。李躍兒是個愛家愛子愛丈夫的女人。當然,她也愛畫。一朵秋天的雲,一棵老樹,一道悠遠的渠壩,在李躍兒的畫布上,都顯得典雅超然,餘音裊裊。不過,你要是讚美她的畫,頂多能博得她的微微一笑;你要說她是賢妻良母,一定會博得一頓豐美的晚餐。
這個可愛的傢伙在做廚娘之餘,便是為一個名叫英英的鹹陽女人寫信,十幾年不間斷。這種古典的做派長時間贏得了我的嫉妒。李躍兒的文字也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魅力,常常讓英英全家“三月不知肉味”。
李躍兒還有一項愛好,就是教孩子畫畫。每逢節假,她家客廳里塞滿了遍天下的“桃李”,躍兒被捧在中間,威儀四射,又滿目慈愛,傾聽孩子們講述外面的世界。據說躍兒的學生連續十一年全都考上了大學,被中國各地的美術院校錄取了。
對此,我不以為然。我經歷過高考,我清楚能讓我考上大學的是什麼質地的材料。後來我畢了業,站在講台上當起了老師。面對一張張渴望的眼睛,我本該是清泉,可我的心卻像沙漠一樣乾枯。我羞愧地逃離了講台,開始真正成為一名學生。我在書房、人群與山水之間修復著自己。我心靈缺奶的程度遠遠超過了肉體。我被許許多多的老師教過,但沒被育過。近十年過去了,我依然如饑似渴。
1999年春天,李躍兒在電話中對我說,她繃了一百個油畫框,準備好好過過畫癮。她家旁邊那個搖籃一樣的小湖快要被一個目光短淺的旅遊商糟踐了。
2002年秋天,我回到老地方,一見躍兒便要看畫。躍兒說,她搞教育了,不畫畫了。與其在畫布上挽留風景,還不如在孩子心靈中種植美的種子。
這時,我看見李躍兒渾身洋溢著舒展甜美的幸福,儼然一個被愛滋養過的新娘。
我情不自禁地說:好啊,搞教育好!
作為一個渴望被教育的人,我急迫地想了解她教育的內幕。
於是我們沒邊沒際地聊了起來,在客廳、餐桌、被窩、深秋的落葉堆中,還有李躍兒的藝術與科學教育中心。
我傾聽了一個星期,我驚喜著,沉浸在一種可以稱得上是幸福的享受之中。我深深感覺到,這個女人的心靈深處確實充溢著一個可以育人的礦泉,也就是那種我在當教師的時候所欠缺的生動活潑、隨機施教的智慧,還有她那充沛的愛心。
愛是她教育的背景與根基,遠遠近近地環繞著她,祝福著她,使她不論從哪裡出發都會回到愛、回到智慧的基點。她的一言一行都像春雨一樣滋潤著孩子的心靈,滋潤著她周圍的空氣……
我無法說出更多的話,我只要把那礦泉里湧出的幾滴水捧到你的面前,也捧給這個教育的時代。同時,我也把如同秋雲一般的李躍兒捧給你,滋潤你的心靈……
文/蓮子
精彩書摘
引子
10月的一個下午,我與李躍兒帶著一些好吃的零食,盤腿坐在公園一棵大樹下面的綠草坪上,開始了我們的“神侃”。不時有金色的樹葉飄下,落在我們的四周。
蓮子:記得前幾年你老在說要背著畫箱去當尼姑……
李躍兒:我不喜歡城市的烏煙瘴氣,老構想在九華山的深處有一個小尼姑庵,四周是雲霧繚繞的美麗森林。尼姑庵里有一個被木籬笆圍起來的小土院。每天早晨起來,掃淨院子,背著畫箱到森林裡聽著鳥叫,畫那些有靈性的樹,中午回來吃一頓小沙彌做的可口素齋。但這一切都得等到把兒子養大、安頓好先生與父母之後才能實現,所以我有點怨天尤人。後來我發現,城裡也有這樣的地方,像自然一樣美的、充滿著大樹一樣的靈性與鳥語花香……
蓮子:那是什麼?
李躍兒:孩子的心靈。
 PART1
天使
還是上帝
第一節
天使還是上帝
1
身後的小影子
睡著了
我講個故事,一個名叫楊一帆的5歲女孩,她被送到我這裡來的時候就像睡著了似的,無論老師講得多么有趣她都沒有反應,畫畫更不能提。
楊一帆被爺爺奶奶帶成了“問題孩子”,老人一天到晚把她抱在懷裡,不讓亂跑,怕摔著,也不與孩子交流。這樣,她就很少得到必要的刺激,大腦被閒置了,荒蕪了。
當我把這個發現告訴孩子的媽媽時,她非常生氣,以為我說她的孩子是智障。在我講清智障與不會思維的區別之後她才舒了口氣,但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趕緊把孩子接回家裡。由於不懂教育,不能很好地理解“兒童教育其實就是幫助兒童成長”這樣的道理,只知道畫畫可以開發孩子的智慧型,就找來簡筆畫逼著她拚命地畫。一隻小鳥要畫五遍,直到完全背下來。這樣反而使情況更糟,因為孩子一來到班裡,只要媽媽不在,她就什麼都不畫了。
醒來了
在班裡,我想了好多辦法,比如活躍她的周圍氣氛,不停地在她周圍那些孩子身上使勁;與他們一起說笑,給他們改畫,使其儘可能多地受到影響。
有一次,一個孩子說,老師,樹怎么畫呀?那個孩子正好坐在楊一帆旁邊,我走過去,說:樹嘛,太好畫了!你瞧,拿上筆,這樣,嗚、嗚、嗚,亂繞,三繞兩繞,不就長出一棵樹來了?
楊一帆一咧嘴,有了反應。
我得趁熱打鐵,到了評畫的時候——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評畫的方法,為了楊一帆,那天我專門安排了點擊的方式,就是將畫貼在黑板上面,讓孩子依次來到黑板跟前,認為哪幅畫畫得最好就用小棍朝畫點擊一下。如果哪幅畫被點擊的次數最多,作者就算優勝者。全班的孩子一起高舉起大拇指齊聲大喊:“耶——”
孩子們紛紛上來,有的上來兩三次了,但是楊一帆仍然坐著不動。我說楊一帆,你願不願上來點擊一下?她聽了很緊張,呆呆地望著我。我說楊一帆,該你了,小棒子給你。我的話剛說完,就見她抬了抬屁股,我想著她八成不會起來,沒想到她竟然站起來了!儘管磨磨蹭蹭地,惶恐不安地,但還是走了上來,接過小棒,轉身在一幅畫上麵點了一下。我笑著對全班說:楊一帆真勇敢,大家為她鼓掌!全班“嘩”地拍起巴掌來,這一下,楊一帆像是突然醒來了,活了,下去了還要上來,連續上來了5次,而且點擊同一幅畫。
她不是為了點擊畫上來的,她是在體驗舉手、點擊以及從沒有過的在大眾面前表現的那種感覺,這一點連她自己也不明白。
一聲鳥鳴
有一天我們上故事課,就是先講故事、講完了再畫成連環畫,課名叫《三顆紐扣》。“三顆紐扣”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他是一個木匠,獨身一人,有一天為自己造了一所帶軲轆的房子,每天拉著房子掙錢餬口。
有天晚上“三顆紐扣”正在睡覺,下起了大雨,突然聽到有人敲門,他問誰啊?外面人說雨太大了,請讓我進屋裡避避雨吧!“三顆紐扣”說:實在對不起,我屋子太小了,只能容下我一個人。外面人說能容下一個就能容下兩個,讓我進來吧。“三顆紐扣”聽了非常同情,儘管屋子實在沒法擠下兩個人,還是把門打開,那人就進去了。
剛一會兒,又有人敲門,說讓我進去吧,“三顆紐扣”說這個屋子只能容下一個人,現在已經兩個了。那人說,能容下兩個就能容下三個,讓我進去吧。就這樣,還有一個領著兩個孩子的媽媽、牽著一匹馬的國王以及大臣、侍衛全進來了。
一聲鳥鳴,天光泛白。國王被“三顆紐扣”的行為感動了,心中的愛也被喚醒。他說:為什麼這間小屋能夠裝下這么多人還不顯得擁擠呢?原因來自於主人的愛心。因為他的愛心沒有邊際,所以小屋的容量也就沒有邊際。
他請屋裡所有的人來到王宮,用豐美的食物款待他們,還賞了好多好多的錢財,給無家可歸者建了房子,為沒有工作的分配了工作。
我們用凳子也在教室中間搭了一間小屋,讓一個孩子扮演“三顆紐扣”,讓其他孩子扮演乞丐呀、國王呀。孩子們簡直樂瘋了,一個個迫不急待地往裡鑽,直到把屋子撐破。
雨過花開
表演完了,我讓孩子們把這個故事用連環畫的形式畫出來。剛說完,楊一帆一下聽明白了!忽地跑回自己的座位,拿起紙分成格,開始畫了:第一幅,畫了一間小屋,屋子跟前有一個很小的螞蟻人——這么大點的孩子正是“螞蟻人”時期,畫的人全像螞蟻,兩個小圓圈上面長著兩根小觸角,小得幾乎看不見,只有常常接觸兒童畫的人才能注意到。第二幅,還是那座小屋,但是小螞蟻人不見了。第三幅,還是那座屋子,小螞蟻人又在房子外面。第四幅,房子外面開了一朵好大好大的花。我看了,幸福得不得了……
她畫的什麼意思?第一幅,“三顆紐扣”在造房子;第二幅,下雨了,“三顆紐扣”進了自己的房子;第三幅,別人來敲門;第四幅,雨過天晴,花也開了。
這就是說,孩子畫畫的興趣不但被激發起來了,不僅思維打開了,更重要的,是她,作為人的那顆“心”被激活了,美好的、詩意的品質就像清泉一樣,從她的心裡流淌出來了……
此花非彼花
楊一帆爸爸來接孩子,一看畫,臉拉下來了,說:李老師,我的孩子來這裡是為了學習新東西的,可是一個多月了,也沒見你教她什麼。在家裡,她畫了半年的房子和花,在這裡,畫的還是房子和花!
我聽了非常傷心,我說我看過你孩子以前畫的畫,她那些房子和花與現在畫的房子和花一樣嗎?以前她畫的只是一些程式化的符號,既沒有感知,也沒有思考,更沒有創造。今天的房子和花已經完全不是那樣了,而是成為表達一個情節與思維過程的手段了,孩子的心靈被激活了,難道你看不出來?
他依舊虎著臉,不再往下聽,拉起孩子就走。
本來我想,這孩子再也不會來學畫了,沒想到第二個星期她又來了,是她的媽媽領她來的。我對她媽媽說:你這孩子我不能再收,你還是重新找個美術班吧。
到下個周末上課時,我們專管諮詢的老師進來喊我,說李老師,楊一帆的媽媽有話要對你說。我問什麼事。因為正在上課,沒有太大的事我不能隨便離開。諮詢老師說:孩子的媽媽說,上次談話之後,她怎么也想不通,她說我們既然是搞素質教育的,就不能因為家長的過錯而把孩子往外推。我跟她談話的第二天她沒上班,請了假,專門在家給我整整寫了一天信。我一聽,覺得事關重大,趕緊安排其他老師上課,我去見那位媽媽。
我讓她坐在我的對面,拿出一張紙,邊畫邊說。我用了很長時間,給她講通過觀察、感受加上創造畫的花和房子與沒有這些的花和房子之間的區別。
之後我說:為什麼我不打算收你的孩子學畫?就是因為作為家長,你們只認識到藝術中非常低檔的那個層面,而且,你們從不想做出任何改變。
如果你們要求我們用“教”的方式而不是“培養”的方式,只要求學技術而不是關注她內在心智的成長的話,這樣的班到處都是,你為什麼要把孩子送到我這裡來呢?你既然把孩子送到這裡,而你們的觀念又不能改變,我這裡一套,你那裡另一套,這樣孩子就會無所適從,會被嚴重扭曲的。你的孩子在我這裡得到極大的賞識,因為她不是簡單地、符號式地去畫房子和花,而是創造性地運用了房子和花,得到了我的誇獎,我高興得忍也忍不住,抱著她親了兩下。可她的爸爸當著孩子的面指責她沒有在我這裡學到東西。孩子聽了怎么想?她完全被搞糊塗了,從山尖跌到了低谷,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
我在這裡培養她畫自己認知的東西,你呢,趕緊找來一個公式讓她很快能畫出一個程式化的小鳥。你把我給孩子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挖掘自己內覺的興趣全給破壞了,還把你的孩子給扭曲了。要是再這樣下去,畫畫學不成還在其次,嚴重的還會給孩子造成人格上的分裂,不能將自己完善,不能形成統一。
你想要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只能積累知識的一個工具,還是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智慧的人?
聽到這裡,她笑了起來,說李老師,以前你講了幾次我都不明白,今天我明白了,你就按你的方式教吧,這封信我也不好意思給你看了。
從這以後,楊一帆父母再也沒有干涉過我們的教學,而孩子也發展成我這裡最優秀的孩子之一。上個月我還專門給她寫了一封信,寄到她媽媽單位,讓轉給孩子。接到信後,她讓媽媽給她讀了兩遍,求媽媽請我去她家做客。
獨一無二的送禮方式
在這之前,有天早晨,我正準備上課,楊一帆來了,站在門口,她媽媽站在她的身後。這孩子臉拉得很長,一副極其嚴肅的樣子。我心想她怎么了?是不是又遇上了什麼不痛快的事?正要跟她說話,突然瞥見她的手一揚,緊接著就有個東西掉在了我的腳邊。我低頭一看,喲,原來是一個像鋼筆套一樣的非常獨特的小海貝。
我撿起海貝,當時腦子反應挺快,彎下腰時還沒有想到,撿起時的那一瞬間突然意識到這個東西肯定是送給我的。我就拿起海貝,用拇指和食指舉著,問她:送給老師的?她臉上毫無表情,連個微笑也沒有。她媽媽急了,在後面推她:快說呀,早晨給老師準備的話怎么不說了?就見孩子臉上的表情越來越緊張,快要哭了的樣子……
孩子的行為已經把一切全都說明了,為什麼非要說呢?在成人的意識里,這時候一定要表白幾句。孩子送你禮物完全沒有什麼功利方面的目的,這種獨一無二的送禮方式說明她此時的心情就像赤身裸體奔跑在伊甸園裡的亞當和夏娃一樣,純潔得沒有一絲污染,她唯一的目的就為了把這個禮物送到你的手裡,為了讓你像她一樣為擁有這個美麗的東西而高興。我能感悟到孩子內心的這種美好,心裡熱乎乎的。我說楊一帆,你這個禮物老師非常非常喜歡,謝謝你。說著,我便在小海貝上親了一下。孩子這才如釋重負,長吁了一口氣,但是臉上仍然沒有表情,背著畫夾走向自己的座位。
後來,聽她媽媽講,暑假她帶孩子到北戴河旅遊,楊一帆撿了好多海貝。一般的海貝都是螺旋型的,唯有這個是這樣的,她也最珍惜了,說要把這個最漂亮的海貝送給李老師。送的那天早上媽媽還教了她好一會兒,怎么送,送的時候怎么說,用什麼樣的方式送到老師手裡。
結果,她扔到地上,一聲不吭。
用她媽媽的話說,因為緊張,楊一帆把商量好的方式全都忘了,教的話也說不出來了,反倒更加感人。
為什麼我一直給老師強調不要用強行管束的方式對待孩子?為什麼我說不用強行管束也能使孩子很棒、很盡力、很守紀律?因為只要你愛孩子,用你不是做出來的,而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真摯的愛來對待孩子,孩子也會與你“交換”,用同樣真摯的情感“回報”你。這樣的情感就會促使她發奮努力、遵守紀律。就說楊一帆給我送海貝這件事,那是人類最純粹、最原始、完全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就想把這個東西送給你,沒有任何目的。
要是成人送給別人東西,最高、最純潔的,是表示對你友好,以換取你對他的友好。低一點,就有其他目的在裡面了。比如,送給當官的,就是想求他辦事;送給醫生,是想讓他多關照……送的時候要講究禮數,說上一堆廢話。
沒有人送你東西時哐哧一聲扔下就走是吧?這就是徹徹底底的、人類最美好最原始的情感是吧?如果說她有什麼目的的話,那就是想讓你擁有這個東西,與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幸福。這是她的唯一心愿,不想得到任何回報。
對於老師來說,沒有比這樣的禮物更珍貴的了。正是因為珍貴,總想藏到一個保險的地方,藏來藏去藏不見了,以後再沒找到。我一直特別想念,直到現在,我的腦海里總是浮現出小海貝那樣的顏色、那樣的樣式……
又過了幾周,有天上課……那節課也很有意思,就是將兩人組成一組,讓一個孩子躺下,另一個孩子用粉筆把他的輪廓描到地板上面,然後再畫上細節。孩子們快活極了,嘻笑著進行作業。有個新來的孩子說不會畫身上的花,我走過去,拿起粉筆說:嘿,這還不容易?就這樣用粉筆繞嘛!我邊畫邊唱,唱著《蠟筆小新》的調子:我滾來呀滾去、我滾來呀滾去!我一繞呀一圈、我一繞呀一圈!三繞兩繞,花就開了,一朵一朵的,很快繞成一件花衣服了。
正繞得高興,突然覺得有個東西在我的身上砸了一下。因為當時我是全身俯在地上的,所以一眼就看見是什麼東西了。那是一個深藍色、亮晶晶、非常廉價的小金屬片,下面還掛著兩個小珠珠。
好多年來,我不斷地收到孩子們送的各種各樣的禮物,送禮的方式也千奇百怪,我知道,這又是哪個孩子送我禮物了。但是誰呢?在我撿起禮物的同時,目光向全班搜尋,結果看見躲在孩子後面的楊一帆……
從她的目光中我知道這禮物肯定是楊一帆送的。那種目光,就像是對我特別不滿、像是要殺我似的!我向她點點頭,把那個禮物放到頭頂上面,表示我已經知道了。本來,我想著忙完之後再去向她表示感謝的,可是當時班裡很亂,許多孩子要我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去,三忙兩忙就把這事兒忙忘了。
過了一會兒,我轉到楊一帆跟前,問她在畫什麼?她說也在畫花。我便跟她一起畫,一邊畫一邊跟她說話。剛講了幾句,她突然說:那是胸花!然後又低頭畫畫。這時,我才想起她送給我的小禮物——還頂在我頭上。我不知道那是胸花,感到非常慚愧,就趕緊取下胸花別在胸前。
身後的小影子
然後,我到另一個班裡去輔導,但是總覺得有個小影子在門口晃來晃去。回頭一看,是楊一帆,兩隻小手抓著門框的兩邊,兩條小腿踢來踢去,眼睛在偷偷看我。可是當我轉臉看她的時候,她立刻又把頭掉向一邊。後來,我又來到另外一個班,還是覺得門口有個小影子晃來晃去,一看還是她。我以為她只是隨便看看,就沒在意。
做完了這些,我回到諮詢桌旁,與一個家長討論孩子的問題,楊一帆再一次進入我的視線……我心頭一驚,突然明白幾乎一個下午她總是像個影子一樣在我的身後跟來跟去的原因了!她是在觀察我戴的胸花呀!她是在欣賞我戴上胸花的那個效果!
那天我正好穿一件淺藍色的上衣,配上那支深藍色的胸花的確很和諧,也非常美。
我心裡溫暖得不得了,這種感覺就像我回了娘家,我的老父親來開門,看見是我,不說一句話出外去了。我不知道他去乾什麼,等他回來,手裡提著許多好吃的蔬菜。因為他知道女兒不愛吃肉,所以專門上街買菜。而現在,這個五歲孩子楊一帆,她對我的愛就像我的老父親一樣。
放學的時候,孩子的媽媽來了,她說楊一帆,禮物送給老師了嗎?教你的話說了沒有?
從她媽媽嘴裡我才知道,這個小胸花,也是楊一帆最最珍愛的寶貝之一……
欣賞美麗心靈
我說我發現在城市裡也有像自然一樣美的、充滿著大樹一樣的靈性和鳥語花香,指的就是這個。人們一般只會欣賞美景,卻很少有人想到欣賞美麗心靈。美麗心靈比美麗風景更美,欣賞美麗更能給人帶來滿足與幸福的感覺。那天,要是我沒反應過來,不但會失去一次欣賞美麗心靈的機會,也會給那顆小心靈造成傷害……
可是現實當中,成人對於孩子,大都只注意他們的身體和學習,很少注意背後的那個心靈。他們這樣做就會像一個無情的割草人一樣把美好的東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質給扼殺了。這樣下去,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心理問題就會越來越多,人格、品質也會出現問題。就拿我說吧,作為教育者,竟差點沒有發現楊一帆幾乎一個下午跟來跟去的原因,差一點沒有反應過來!而當我反應過來的時候,真是慚愧極了,自責得不得了……
我撲了上去,張開雙臂,一把將她攬在懷裡。我說楊一帆,瞧,多漂亮。
之後,我發現孩子一下子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她伸出舌頭在下嘴唇上舔了一下,傻傻地笑著,然後猛地跑開,再也沒有在我的身後出現。後來我想,楊一帆之所以像個影子一樣跟來跟去,不就是企盼著這樣一個肯定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