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用條件

語用條件

語用條件有著深厚的哲學淵源。語用條件的研究目的是為了揭示語言的普遍性特徵。凡有益於語用學這門學科的發展、引進來能為我所用的語用來研究我們自己的語用現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理論重複;同時還可以使我們的語用研究與國際同步。當然,語用條件研究不僅要引進國外先進的理論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創新,這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非字詞”的語用條件

意義和作用

上面討論了“非字詞”的語用理據。正如“黑戶口”居民可能會變為正式戶口,“農”可以轉“非”,“非字詞”的地位也是可以改變的。有的以其新穎性而引進,以補足辭彙預設的能力而跨越幾個世紀。也有一些“非字詞”只是曇花一現,以臨時造詞、新詞開了個頭,以死詞、歷史詞了卻一生。有的具有積極意義,有的則發揮著消極的作用,如污染語言,污染文化。小說里,網路聊天室里,尋常百姓的口頭裡,不乏污濁的“非字詞”,如罵人的語句里夾雜著幾個常寫作“*”的髒詞(看例(1))。據說網路里最髒的是“TMD、RNM”。與一般禁忌語[12]不同,這些“非字詞”因陌生化的語法化而合法化,連網路管理員也不能察覺或清理它們,正傷害著網民的身心健康,污染著網路的文明空氣。

相關報導內容

據Bergen Evans報導[13],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韋氏詞典”(第3版)無非是收入了一些新詞——很新很新的英語詞,以及定義更詳盡準確(如對“門”的定義比其他詞典多30個詞),就遭到“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生活周刊”和許多名流的謾罵,說這是“非字詞的災難”(non-word deluge),可是它收入和定義的畢竟是英語詞呀!18世紀中期Samuel Johnson等人的英語純潔運動(以他的詞典為證)和20世紀初G. B. Shaw等的簡化、規則化的舉措(如刪除不影響意義的撇號,如改“that’s為thats”[14]),以及美國英語的音-形規則化的努力(如把“metre”拼做“更英語”且更易學的“meter”)。我國政府和語言工作者也有幾次簡化漢字的努力(雖然1979年的過於簡化的做法沒有維持多久)。不論把語言看成交流的工具,還是看成“人類(最後)的家園”(錢冠連2005),還是當作一個有機體(語言起源的進化論),語言都需要愛護和維護,像農具、花園、人體一樣。雖然“非字詞”的產生、使用和存在或滅亡有其自身的規律,我們不用過多地擔心“非字詞”會泛濫成災,會禍國殃民,但是,適度、適量的語言純潔努力還是值得的。

語用條件分類

綜合上文各節,筆者提出“非字詞”的語用條件(8條)——以漢語為例,對其他語言也大致適用。須說明的是,第1節的7類“非字詞”中,前兩類是沒有語用條件的,因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對。因此,下面所說的語用條件不適合這兩類,而適合其他類。顧名思義,論價值,“先決條件”大於“一般條件”大於“特殊條件”。也就是說,使用“非字詞”先要滿足“先決條件”,其次是“一般條件”,在特殊情況下才(有必要)滿足“特殊條件”。

先決條件

1) 在一般字詞足以實施某一語用目的的時候,我們應該儘量避免使用“非字詞”,杜絕不能寬容的“非字詞”,尤其是那些毫無意義的惡搞文化“非字詞”。(如,例(2)就可以改說“打電話、中飯”,黃色的“非字詞”應該杜絕)

2) “非字詞”的數量應該控制在不使漢語失去主要、主體、主要工作語言的地位的程度,除非公開發生語碼更換(見第4、第6)條)。(例如,每100字詞的語篇篇幅使用的“非字詞”不超過5個。語碼更換前可用漢語或英語“換碼前系列”“咱們說英語吧?”)

一般條件

3) 在一定要使用“非字詞”而且有幾個選擇項的條件下,應該儘量使用人們對之較為寬容(念得出,聽/看得懂)的選項。(如,人們對“Thank you,OK,Byebye”等日常用語,的寬容度要超過“沙揚娜拉”(徐志摩的詩歌),“au revoir”(法語的“再見”);再如,例(1)與其寫三個星/*來罵人,還不如代以稍微委婉的表達式或間接式)

4) 一定要使用“非字詞”時,應該儘量學術化或文雅化,即服務於學術,聽/看起來文雅,而不至於庸俗化。(如,談及英國教授利奇時可以說“英國Lancaster大學的著名語用學家G. Leech”。該例的“大學”不宜說成“University”。學術論文對一些新概念可用括弧英譯旁/夾注,而且是漢語在前,“非字詞”在後(括弧內):如,與其說/寫“此乃arbitrariness(任意性)”,不如改為“此乃任意性(arbitrariness)”)

5) 一定要使用“非字詞”時,應該儘量漢化。(如,與其用“德先生”或“德莫克里西”,不如用“民主”)

6) 一定要使用“非字詞”時,應該儘量注意語境,包括說話的場合、對象、話題、時間、空間等。換言之,“非字詞”要符合語境。(如,對上級與其說“那么,a deal?”不如說“那么就這么定了?”再如,在工作時空談嚴肅的話題時,儘量不用“非字詞”)

特殊條件

7) 假如一定要用寬容度低的“非字詞”而又沒有合適的語境,就應該創造一個(局部)語境, 如增添漢語字詞,添補註釋,或打引號。(如,與其說“Budweiser”,不如說“Budweiser啤酒”(當然最好是“百威(啤酒)”),再如,與其直截了當地說“非字詞”粗話,不如先鋪墊以“我聽到網友這樣說……這是什麼意思呢?”例(8)就可以加引號,或許還可以加上“日本飲食,如”字樣,待再次提及時才可輕裝上陣)

8) 在雙語雙重文化交流中,“非字詞”的寬容度增大,數量可酌情增大。但是,儘量避免漢字和外語單詞混雜的大雜燴或洋涇浜,可調節為漢語語句輔助以一定的外語語句的模式。另外,一定要設定一個工作語言,而非時而以漢語為主,時而以外語為主。(除非確定外語為工作語言,如在大學的“英語角、日語角”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