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餌效應

誘餌效應

“誘餌效應”(decoy effect),就是指人們對兩個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第三個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箇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被“誘餌”幫助的選項通常稱為“目標”,而另一選項則被稱為“競爭者”。這樣的技巧還存在於各種各樣的商品銷售中,餐廳的選單上總會有至少一個貴得離譜的高價菜--即時從來沒有人點,或者你點了店家也會說恰好賣完了。其實,商家是精明的,他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了解人們的消費心理,那就是:人們每做一件事,每選擇一樣東西,都會加以對比,而越是有對比的東西就越能凸顯價值。

釋義

“誘餌效應”是最先在消費品的選擇中被發現的,現在已經被證明是相當普遍的現象。經濟學認為,人們在作選擇時很少作不加對比的選擇。那么,為了讓消費者作出有利於商家利益的選擇,行銷人員便會安排一些誘人的“誘餌”,從而引導消費者作出“正中商家下懷”的決策。

誘餌效應誘餌效應

有更多的時候,“誘餌”並不需要真的存在。在行銷活動中,常常有這

種“幽靈誘餌”,比如旅館會對已經訂出去的房間大做廣告,有的公司會宣傳還沒有上市的產品等。在很多汽車、手機、化妝品的產品目錄中,商家們其實並非奢望賣出多少“豪華套裝”和“頂級配置”,而是以此來提高消費者對相關產品的期望價位。

我們司空見慣的“降價促銷”活動中,也有幽靈誘餌的成分:商家常常會提到當前並不起作用的“原價”,那就是一個“被壓倒”的誘餌。更有甚者,商家在使用“誘餌誘應”時,比人們想像的更“不惜血本”。

特點

“誘餌效應”的產生一般有這些特點,選項中有多個因素(比如價格,性能,可靠性等)要考慮,而各個選項在各項因素中各有優劣,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人們就往往難以決定取捨。最常見的“誘餌效應”是“非對稱壓倒劣勢”的情形。這時“誘餌”選項在各方面都比“目標”選項差(但與“競爭者”相比則各有優劣),即“非對稱”,這使得“目標”選項差更具吸引力。正是這種“誘餌效應”的影響,致使人們在進行選擇時顯得不知所措,甚至感覺失去了對生活的控制感。

實例分析

實例1

在電視機銷售中,商家將供展示的電視機進行分組時,故意設計了如下可供對比的選擇:

19英寸喜萬年牌 2000元

26英寸索尼牌 3000元

32英寸三星牌 5000元

你會選哪一台呢?你一定和商家想的一樣,雖然你不確定喜萬年比三星要合算,但最終你再三權衡後會更傾向於選擇放在中間的那台索尼。是的,索尼牌電視機一定也正是商家在這一季中最想賣的產品。

這樣的技巧還存在於各種各樣的商品銷售中,餐廳的選單上總會有至少一個貴得離譜的高價菜--即時從來沒有人點,或者你點了店家也會說恰好賣完了。這道高價菜的存在或許並不是要吸引顧客選擇它,而是誘導你點第二貴的菜。因為當你看到有貴得如此離譜的菜之後,一定覺得第二貴或是更便宜的其他菜是如此的“物美價廉”。

這便是商家的鬼把戲。每一個消費者似乎都是商家設計好的棋子,我們的想法和動機都已經被摸透,永遠不出意外地按照商家設定的棋局為其送去利潤。

實例2

賣場裡的帽子和毛衣是擺放在一起的,標籤上標出的價格分別是:帽子49元,毛衣299元。但是,令人驚訝的是,最後還有一行字:帽子+毛衣=299元。意思很明顯,幾乎等於買一送一。其實這樣的促銷手段也不是第一次見,只是人家直接就說“買一送一”,這家為什麼還要擺出帽子和毛衣的單價來做比較呢?這樣不就根本沒人單買帽子或者毛衣了嗎?反正這樣的好事我不想錯過,沒有猶豫就掏錢買了一頂帽子和一件毛衣。

其實,商家是精明的,他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了解人們的消費心理,那就是:人們每做一件事,每選擇一樣東西,都會加以對比,而越是有對比的東西就越能凸顯價值。因為人們對某件事、某樣東西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衡量標準,並不知道某件事物的真正價值,而只能通過與這種物品相近的其他物品的比較來判斷優劣。於是,有了前兩個單價的對比,後面的“買一送一”就顯得更有吸引力了。

人們身邊還有許多這樣的案例,比如手機套餐、網費套餐、電器促銷等等。這些商家的做法很好地詮釋了一個叫做“誘餌效應”的心理學名詞。為了進一步解釋誘餌效應,有一個麵包機的故事。

實例3

威廉斯—索諾馬公司首次推出家用烤麵包機(售價275美元)時,多數消費者不感興趣。家用烤麵包機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它是好還是壞?我們真的需要在家裡烤麵包嗎?有錢為什麼不買旁邊擺著的那台樣式新穎的咖啡機?為糟糕的銷售業績所苦惱,麵包機廠家請來了一家行銷調研公司。他們提出了一個補救辦法:再推出一個新型號的麵包機,不僅個頭比現在的要大,價格也要比現有的型號高出一半左右。

這一下銷量開始上升了(外帶大量麵包),儘管賣出的並不是大號麵包機,為什麼?就是因為消費者現在有了兩個型號可以選擇。既然一台比另一台的明顯要大,也貴了很多,人們無須在真空中做決定了,他們會說:“嗯,我也許不大懂麵包機,但我確實懂得,真要買的話,我寧願少花點錢買那個小的。”從那以後麵包機就熱銷了起來。

避免措施

就算認清了商家所耍的把戲,人們又應該怎樣避免“誘餌效應”的影響,少花冤枉錢呢?很簡單,不論見到多么便宜的商品,無論見到多少被“誘餌”襯托得極為誘人的“目標商品”,都不要輕易地掏錢,只要堅守一條準則——只買需要的那件商品。

為了保證這條準則更好地起到效用,建議大家在購買之前問自己三個問題:

少了這件東西,我的生活是不是會受到巨大影響?

是不是可能買到比這裡更便宜的商品?

是不是一定要今天就買?

只有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為“是”的時候,再把腰包里的錢掏出來也不遲。

誘餌的手段

第一,先針對比較容易的長尾關鍵字製作頁面,獲得排名和點擊後,把頁面全部換成與熱門關鍵字相關的商業價值更高的內容。第二,先針對普通正常的關鍵字製作內容,獲得排名後頁面換成非法、成人、賭博等內容。

記憶特性

我們經常在搜尋引擎結果中看到這種現象,頁面內容完全改變後(很多時候這種改變並不是誘餌替換,而是正常的業務改變),原來的頁面排名並不會立即消失。甚至在搜尋引擎重新捉取頁面新內容後,也不會立即消失,而是維持一段時間。由於搜尋引擎有這種記憶特性,再加上誘餌替換頁面被重新抓取就需要一段時間,所以誘餌替換頁面往往能在原來正當或比較容易的關鍵字搜尋中保持一段時間的排名。

詳細解釋

捕捉動物時用來引誘它的食物。泛指用以引人上鉤的事物。《宋史·王存孫固等傳論》:“ 存 、 固 、 瞻 、 堯俞 ,初皆善王安石;及其秉政,未嘗受所誘餌。”老舍《四世同堂》九四:“要是 錢先生 又讓人給逮了去,日本人準會把 明月 留在廟裡當誘餌,好逮老三和別的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