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少鴻

許少鴻

許少鴻,物理學家。專長固體發光物理、材料和器件。畢生從事發光材料、器件的研製及其物理過程的研究。建立中國第一個發光實驗室,研製成第一代固體平板式光源和顯示器,還帶領年輕人在陰極射線發光和螢光燈的效率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中國固體發光專家的培養及推動有關工業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簡介

許少鴻(1921-2010),物理學家。福建龍海人。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許少鴻許少鴻

1947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1948年至1950年先後入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和德克薩斯農業與機械大學研究生院學習。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長春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員兼廈門大學教授,上海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固體發光研究工作。1953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黃有莘建立我國第一個發光實驗室,後又與徐敘**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發光研究室。研製成功多種光致發光、電致發光、陰極射線發光材料,並研究了這些發光材料的發光中心、發光效率與製備條件和關係、電致發光效率測量的量熱法、材料的老化問題等。1980 創辦《發光與顯示》( 現名《發光學報》),任主編至84年。曾任中國稀土學報編委。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二日凌晨一時三十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9歲。

簡歷

許少鴻許少鴻

1921年2月4日 出生於福建省海澄縣(現龍海市)。

1939~1943年 在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畢業。

1943~1944年 任西南聯大物理系助教。

1944~1947年 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

1947~1948年 任廈門大學物理系助教。

1948~1950年 美國哈佛大學及德州農機大學研究生。

許少鴻許少鴻

1950~1965年 任中國科學院北京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

1965~1984年 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副所長。

1985~1994年 任上海科技大學材料科學系研究員。

1994年~ 任上海大學嘉定校區無機材料系研究員。

生平

良好的親職教育是基礎

哈佛大學哈佛大學

許少鴻,1921年2月4日出生於福建省海澄縣(現龍海市)的一個中學教師家庭。父親許鴻圖對子女管教

甚嚴,特彆強調體育和讀書,每天清晨督促孩子們跑步,不論年齡大小,必須參加。當時年幼的妹妹深以為苦,但事後回想,在健康和意志鍛鍊方面得益良多。許少鴻是長子,有弟妹六人。在一個中學教師的家庭中,有如此眾多的子女,生活非常清苦,這也培養了他們吃苦耐勞的能力。

1936年以前,許少鴻在廈門讀國小和中學。1937年考上南京中央大學實驗中學。由於抗日戰爭,在南京未能及時入學,學校內遷,在長沙才就讀於中大實中,1939年於貴陽在該校高中畢業後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1943年畢業時被評為優秀畢業生,隨後留校任物理系助教一年。1944年至1947年轉為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在此期間,抗戰勝利,北大由昆明遷回北京,然而時局動盪,沒有安心治學的環境,加之離家多年,思鄉心切,決定應聘廈門大學,得以回家探望父母、弟妹。

留學美國

1948年許少鴻考取自費留學,去美國哈佛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課程,1949年因經濟來源斷絕,難以繼續在哈佛學習而轉往德州農機大學為半時助教,同時攻讀博士學位。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政府號召留學生回國參加建設。在當時的留學生組織的動員下,許少鴻決定放棄正在攻讀的博士學位而回國。

1950年9月,許少鴻回到北京,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套用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他對祖國建設充滿熱情,願意承擔祖國需要的任何工作。1952年,軍事方面需要一種能探測紅外線的材料,許少鴻雖然不擅長化學,但毫不猶豫地接受,並於1953年初步完成了這項任務。當時韓戰已結束,該項任務也就終止。但他從此走上了研究固體發光的道路。40多年來,根據國家的需要,他研究並試製過各種各樣的發光材料和器件。

許少鴻一貫主張實事求是,尤其在科學研究方面,要求說話應當有根據,看事情要客觀,不能主觀。1958年刮浮誇風的時候,他不隨風倒,對有些人提出的做不到的指標,表示懷疑。以至被當作“拔白旗”的對象,受到羞辱。但他仍然堅持做科研就要有科學的態度,說實話、做實事。

注重實踐

他除了在實驗室做研究、試製工作外,和有關的工廠聯繫也很多。自己也曾在工廠和工人一起燒材料,促進科研與生產的結合。因此大家認為他不是只會說不會做的那種專家。有趣的是,他因此免去了在“文化大革命”中讓專家當眾“出洋相”的羞辱。

許少鴻做事從不計較名利。他所希望的是科學事業的發展和科研人員的培養。他做了許多科學普及工作,例如曾多年用業餘時間為《科學大眾》、《物理通報》工作。也為科技情報所出版的文摘刊物做過大量的翻譯校對。他熱心於培養、指導年輕人的工作。除指導自己研究所的年輕人外,曾幫助中國科技大學建立物理系的發光專業,編講義,講課,安排實驗及畢業實習等。凡是他做過的實驗,無保留地傳授給同事和助手,實驗記錄也無保留地交給繼續下去的工作人員。研究所里其他人有問題問到他時,總是十分認真地幫助思考和討論。自己得到的成績卻毫不在意,甚至事過境遷就忘記了。總覺得做的事情都很平凡,不值一提。

從1950年開始計算,至今近50年來,許少鴻的工作一貫勤懇踏實,以他自己的話說是:工作兢兢業業,成績平平凡凡。

科學研究

許少鴻許少鴻

70年代,中國曾組織過國產彩色電視攻關。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研究所有一部分人員在許少鴻的帶領下,參與彩色電視螢光粉的研製。除了在所里試製國際上各種新的彩色電視用的螢光粉(主要是紅色發光粉)外,他們也下工廠研究在製造顯像管的各步驟中,環境對螢光粉的影響。他也從物理方面研究了陰級射線發光的效率問題。他們的研究工作對當時國產彩色顯像管的試製,起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除了彩色電視螢光粉的研究外,在許少鴻的指導下,長春物理所的部分研究人員還研製過高亮度陰極射線螢光粉,可用於投影顯示、顯像管,曾獲國家發明獎。另一個小組研製的一種電壓穿透式螢光粉,完全是許少鴻自己設計的。當時國外報導的這類螢光粉是在一種粉外面包另一種粉,在改變電壓時改變發光顏色。而許少鴻設計的是同一種基質材料,核心和外層摻雜不同化學價的稀土激活劑,也是在改變電壓時改變發光顏色。這在製作上應是比較簡單的。

雖然由於後來工業上採用引進的辦法解決了生產彩色電視的問題,但在許少鴻指導下的研究工作,培養了一批科研骨幹,他們現在還活躍在不同的科研領域裡。

在陰極射線發光的研究中,有一次在他領導下的一位研究人員發現摻鐠的氟硼酸鎂中有一條與銪的發射波長極為相近的譜線,根據已有的實驗數據,許少鴻認為它來自鐠而不屬於銪,但卻不能和鐠離子的任何能級間的躍遷對應起來。因此不少同行認為就是鐠中的銪雜質產生的。為了確證這一結果,他與同事合作,做了更多的實驗,從各方面積累實驗數據,確認它屬於鐠。後來在國際會議上提出報告,作為一條新譜線和新問題提出,在場的科學家都沒有提出異議。荷蘭的一位發光專家會後重複了這個實驗,證實了這條新的鐠發射線的存在,並從理論上提出他的初步解釋。這個例子說明許少鴻在研究工作中並不囿於理論,而更重視實驗結果的正確與否。

教書育人

除了科研之外,許少鴻擔負著碩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工作和研究生培養工作。他所教的“固體發光學”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所以這門課的講義都是他親自編寫的。他不滿足一成不變的教材,每年都要進行修改,加入最新的內容,這構成了他所編的教材新鮮、翔實的特點。為此,他從頭學習使用計算機,自己打字,自己編排,付出了巨大的勞動。

許少鴻培養研究生和年輕人的最大特點是非常重視他們的求實工作作風。他對學生所寫的文章及論文都要仔細認真地審查,發表文章都要在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不允許華而不實或沒有足夠事實根據的文字寫在論文中。因而在許少鴻工作的近50年中,不論在研究所還是在大學,培養了很多實幹人才,有的已是研究所所長、大學副校長、系主任、研究領域的帶頭人,也有高科技企業中的技術骨幹。凡他培養的年輕人都有踏實的工作作風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中,學生們養成了沒有紮實的研究基礎就不輕易寫科學論文的學風。他們認為,“說每一句話都要有可靠的根據”是科學家的職業道德和做人的原則。也許因此他們吃過許多虧,但他們始終堅持這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應有的態度。正如他的一個研究生畢業後來信中所說的:“離開學校後,把從先生那裡學到的嚴謹治學精神用於敬業創業中,頗多收穫。”

許少鴻辛勤耕耘,已是桃李滿天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