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商

許商

許商,我國西漢長安人,字長伯,研究《尚書》,擅長算術,著有《五行論》、《算術》26卷,是漢代著名的經學家,大小夏侯學派的傳人之一,其弟子眾多,曾四度官至九卿。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許商許商

公元前29年公元前17年,曾任博士、將作大匠、河堤都尉,多次到黃河下游治水,遺澤後世,民頌至今。公元前15年後以詹事累遷少府,侍中光祿大夫、大司農、光祿勛。王莽時其弟子唐林、王吉也官至九卿。許商死後,為大夫、博士、郎、吏的弟子各帶門人去祭奠,車達數百輛,讀書人把這看成是很榮耀的事(載《中國人名大辭典》)。

漢成帝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黃河在渤海,清河,信都三郡泛濫成災,31座縣城被淹,毀壞官亭民舍四萬餘所,河堤都尉與丞相史孫禁一塊視察,謀劃治河方略,三公九卿都聽從許商的意見。(《漢書·溝洫志》)。

記載

據清朝《行水金鑒》記載,歷史上黃河曾流經商河縣境先後、斷續1500餘年。唐代的地方志書《元和郡縣圖去》記載:滴河,在縣北15里(今沙河故道)。漢成帝四年,河水泛濫成災,河堤都尉許商鑿此河通海,所以用“商”字為名。隋朝開皇十六年在此置商河縣。明《商河縣誌》載:“自許商鑿河紓患,黎民賴之,思許君而不得,託名於河,以寄其思,商河之名,遂至今不改。”並始列為名宦,清及民國《商河縣誌》除列為名宦或宦績之首外,並祀於“名宦祠”,歲春秋上下日次祭。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商河因許商鑿河而得名,商河縣因境內有商河而得名,許商因鑿商河,而被傳頌至今。

朝鴻嘉年間,夾馬河連年洪水泛濫,吞沒了田舍,使得屍橫遍野、民不聊生,人們被迫背井離鄉、四處流浪。朝廷也曾三番五次派員治理河道,因所派的儘是些貪官污吏、庸碌之輩,不但沒能解民倒懸、救民苦難,還使得百姓如牛負重、難以生息。鴻嘉四年,暴雨連天,夾馬河洪水咆哮,衝破堤岸,溢患四方,夾馬河流域哀鴻遍野、百姓妻離子散,十分悽慘。

這年,朝廷委任許商任河堤都尉,責令他根治夾馬河。許商帶領隨從日夜兼程,打道前往,不日來到魯北境內。他不顧旅途勞累,立即對夾馬河進行實地考察。此時正是晚秋,本是一年中的黃金季節,這兒洪水雖已退去,卻依然滿目荒涼,使人觸目驚心。許商決心效仿大禹治水,疏通河道,為民造福。隨從們在他的率領下四處奔波,看河道、查流向、探水深、畫圖紙,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忙得不可開交。那時的夾馬河經現在的禹城、臨邑、商河、濱州等地流入徒駭河,在這片土地上到處留下了許商的足跡。百姓見許商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征服洪水不辭辛苦,都十分感動,紛紛起來回響。流落他鄉的人們陸續回來重建家園。艱苦的生活、繁重的工作,有的隨從承受不了,便流露出一些抱怨情緒。有一次,一個說:“我們的差事既苦又累、無名無利,這么乾圖個什麼呢?”另一個也跟著發牢騷:“是啊!好處沒撈到一星半點,卻累得七死八活,真是得不償失。”許商十分嚴肅地對他們說:“食國家的奉祿,理當為民造福。我們現在吃苦,是為了從根本上解除百姓的疾苦,讓百姓有個安居樂業的棲息之地。我們絕不能有半點的非分之想。不管如何,我是橫了一條心,不征服洪水誓不罷休!”隨從們聽罷深感慚愧。許商身先士卒,帶領隨從和百姓們挖河道、築堤壩,將洪水引往渤海。他親自參加每一項工程,櫛風沐雨、披星戴月,常年工作在治水工地上,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受到了百姓的讚揚。

三年過後,洪水直通渤海不再泛濫成災。老百姓從此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許商的功績,將夾馬河更名為商河,麥邱城也改成了商河城。

往事越千年,古河遺蹟尚存,民間猶傳佳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