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中明

許中明

許中明,電視技術專家,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的主要技術領導人之一。主持研製我國黑白電影電視設備和首台廣播衛星接收機,負責制訂首個黑白電視廣播國家標準、組織研製彩色電視試驗台、參與主持我國首座彩色電視台試播、創辦國際有線電視技術研討會,為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與科技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

基本信息

人生簡歷

1929年9月29日 出生於上海市。

1946-1950年 在清華大學電機系學習。

1950-1952年 在北京俄語專修學校學習。

1952年11月-1956年11月 在(中央)廣播事業局任基建處翻譯、專家室主任,1955年11月到清華大學進修電視學。

1956年11月-1958年11月 在蘇聯列寧格勒電信學院彩色電視教研室完成研究生學業。

1958年11月-1964年 任(中央)廣播事業局廣播科學研究所電視研究室主任,1962年起兼任電真空研究室主任。

1965-1982年9月 任(中央)廣播事業局廣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1975 年兼任中央廣播事業局衛星廣播辦公室主任,1979年2月兼任中國通訊衛星公司副總經理。

1982年9月-1986年6月 任廣播電視部廣播科學研究所所長,1983年11月-1985年兼任中國廣播衛星公司總經理。

1986年6月-1998年5月 任廣播電影電視部副總工程師,兼任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還曾先後擔任中國廣播電視設備工業協會名譽會長,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技術研究委員會主任、中國宇航學會理事等。

1999年11月 被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聘為科學技術委員會高級顧問。

2002年12月31日 在北京去世。

個人履歷

許中明 許中明

許中明 男,1929年9月生,江西省九江市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共黨員。1950年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1956年留蘇研究生(彩色電視),原任廣播電影電視部副總工程師兼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廣播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廣播衛星公司總經理。現任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科技委員會高級顧問。長期從事廣播電視科研和建設工作:廣播電台建設,黑白電視設備研製,彩色電視研究和建設,大型發射電子管改進和生產,衛星電視廣播,有線電視等。1952年,參與建設我國第一個國際會議廳堂同聲翻譯設備。參與建設當時最大的廣播電台,1954年建成時曾受獎。負責研製的電視電影設備裝備了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並援外,1964年獲國家科委新產品一等獎,廣播事業局援外獎。起草廣電系統第一個國家標準《黑白電視廣播標準》並受國家標準局獎。參與主持廣電系統第一次彩色電視研究、達到開路試播水平。建設成生產線,改進工藝並生產了大功率發射電子管,在禁運時期保證了短波電台的工作。1969年參與建設我國第一座通信衛星地面接收站,首次用螢幕攝影技術記錄了阿波羅11飛船登月的實況轉播。1969年彩色電視會戰後,出國考察制式並提出制式比較報告,參與主持建成我國第一座彩色電視台,1973年開始試播。1974年首倡採用衛星廣播技術來實現廣播電視信號的全國覆蓋,並組織研製成我國第一台廣播衛星電視接收設備,收看美、蘇、日等國的衛星廣播。1978年在科學大會上展出並受獎。發表有《彩色電視的理論基礎》、《衛星電視廣播》等論文數十篇。傳略入編《廣播電視簡明辭典》、《當代中國自然科學學者大辭典》、《中國工程師大辭典》和美國ABI《世界五千人物》等書中。曾獲中國電子學會廣播電視技術分會1994年廣播電視科學技術大獎。是中國電子學會會士。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常務理事及技術研究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廣播電視設備工業協會名譽會長,創辦國際有線電視技術研討會(中國 杭州)並任主席、名譽主席,原國際電視研討會(瑞士蒙特勒 )委員 。5、6、7、8屆全國政協委員(科技界)。今 後準備在廣播電視技術事業發展戰略方面作一些調查和研究。

技術成就

1952年,“亞洲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的年會決定在北京召開。這是新中國首次舉辦大型國際會議,中央決定把中南海懷仁堂改建成國際會議廳,這就需要安裝能同時傳輸8種語言的同聲傳譯設備,許中明受組織委派參加了改建工作,當時他還在北京俄語專修學校學習。他協助蘇聯專家通過實際調查,解決了同聲傳譯設備接線板因受潮而發生的串話問題,改進了話筒和喇叭的組合,避免了會場的擴音中斷,還換用了國產民用耳機,保證了會議的成功召開。這次工作經歷成為許中明調到(中央)廣播事業局工作的契機。1953年,我國開始在北京良鄉建設第一座大功率中波發射台(542台),許中明再次配合援建電台的蘇聯專家組工作。他和各方面選派來的精兵強將一起安裝、調試、解剖設備,認真向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的專家學習,使許多難題都迎刃而解,同時也使其他共同工作的科技人員得到了很大提高。1954年2月,電台開播,許中明因工作出色而受獎。

1965年,在進口大功率發射管受到禁運時,擔任廣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兼電真空研究室主任的許中明,又組織研究所和工廠結合,認真細緻地查找國產大型發射管不能上短波的癥結,通過反覆試驗後採取措施解決了打火擊穿問題,還結合電台使用經驗改進了管子結構,由廣播科學研究所建成的生產線生產了2000支發射管,保證了國際廣播與國內節目傳送的使用需要。

1957年,廣播科學研究所會同北京廣播器材廠、清華大學等單位,研製、生產、安裝了全套黑白電視廣播設備與天饋線系統,在北京廣播大廈建立了中國第一座電視台。1958年5月1日開始黑白電視試驗廣播,9月2日轉入正式廣播。但當時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的設備還常出現一些不穩定的問題,而在電視中播放電影節目還採用了攝像機拍攝投影到小螢幕的電影圖像的土辦法,質量很差。許中明在1958年11月從前蘇聯回國後,擔任了廣播科學研究所電視研究室主任,他組織大家分組攻關、日夜奮戰,終於研製成採用光電導攝像管(Vidicon)的電視電影設備。1964年,和鞍山廣播器材廠聯合試製的電視電影設備首次用於北京電視台的節目播出中,大大改進了電影播出質量。此前和北京廣播設備製造廠聯合生產的電視電影設備樣機還曾用於援助阿爾巴尼亞。1964年6月在全國工業新產品展覽會上展出的黑白電視電影設備獲得了國家科委頒發的一等獎。

黑白電視開播後,全國電視事業和工業都有了一定發展,迫切需要正式的、統一的技術標準。1973年底,調任中央廣播事業局電視辦公室副主任的許中明主持起草了《黑白電視廣播標準草案(第一稿)》,送國內各有關單位徵求意見。此後經幾次會議討論修改,形成了由中央廣播事業局、第四機械工業部和郵電部共同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黑白電視廣播標準》GB 1385-78,於1978年7月1日起實施,並由國家標準計量局發布。該標準根據歷史沿革、國際新發展與我國已開播彩色電視等情況,確定了“標稱視頻頻寬為6兆赫”和“圖像信號調製包絡峰值的有效發射功率與伴音未調製載頻有效發射功率比為10∶1”,也確定了其他一些問題。這是我國廣播電視系統制定的第一個國家標準,並獲得了國家標準計量局的獎勵。

1956年,許中明被派到蘇聯學習彩色電視時,世界上只有美國於1954年開播了NTSC制的彩色電視,那時許多國家,包括我國連黑白電視都還沒有。組織上的遠見激勵他努力學習,為了能為發展我國的彩色電視事業作貢獻,他主動放棄了寫論文而到研製彩色電視設備的研究所和工廠去實習。1958年底提前回國後,1959年他就負起了組織廣播科學研究所和北京廣播設備製造廠協作研製彩色電視設備的重任。1960年5月1日,北京建成了(NTSC制)彩色電視試驗台,在進行技術性試播時,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國防科工委錢學森等領導都曾到場參觀。但後來這一項目因國家經濟困難而下馬。

此後,日本於1960年開播了NTSC制彩色電視,西歐國家、蘇聯與東歐國家紛紛在1967年後開播在NTSC制上作了改進的PAL制與SECAM制彩色電視。我國在1970年1月16日至2月1日,中央廣播事業局、四機部、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部、國家電信總局聯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電視專業會議。會後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四地分別開展了全國彩色電視制式“攻關會戰”,研究和比較了多種彩色電視制式。但是,由於受當時“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會戰”只起到了普及技術的練兵作用。1972年2月,美國尼克森總統訪華期間的彩色電視衛星轉播使大家對彩色電視有了直觀的感受。此後,許中明主持了對我國引進聯邦德國的攝像機、錄像機、電視電影機等的消化、吸收與套用工作。1972年10月14日至1973年1月,他參加了電視技術考察組,訪問了法國、瑞士、聯邦德國、荷蘭、英國等五國,較全面地調查了彩色電視制式選用、電視台建設等情況,還和PAL制的發明人德國W.布魯赫(Bruch)教授與英國廣播公司(BBC)總工程師華森(Watson)等人進行了討論,回國後撰寫的考察報告促成了我國採用PAL製作彩色電視暫行制式標準的決定。隨後,許中明率領負責引進彩色電視設備維護工作的科技人員到北京電視台,參與主持了1973年5月我國第一座彩色電視台的試播工作。

在黑白電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彩色電視運用了色度學、頻譜壓縮等原理,1959年許中明撰寫的《彩色電視的理論基礎》成為早期電視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參考資料,而1974年發表的《彩色電視》則為我國彩色電視試播後的迅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黑白電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彩色電視運用了色度學、頻譜壓縮等原理,1959年許中明撰寫的《彩色電視的理論基礎》成為早期電視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參考資料,而1974年發表的《彩色電視》則為我國彩色電視試播後的迅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為了接收登月衛星的實況轉播,國內有關部門試製出了第一套通信衛星地面接收站,中央廣播事業局也趕製出了簡易的螢幕攝影設備,用16mm膠片把收到的電視圖像拍攝下來。許中明參與了這項工作,並開始思考用大功率廣播衛星來解決電視覆蓋全國的技術難題。

1971年5月,國際電信聯盟(ITU)恢復我國的合法席位後,1974年2月,許中明參加我國第一次派出的電信代表團,赴日內瓦參加國際無線電諮詢委員會(CCIR)各研究組的期末會議,了解到國外衛星廣播的發展情況,回國後寫了專題報告,倡議採用衛星廣播技術來傳送廣播電視節目,以實現全國覆蓋,並建議利用別人的廣播衛星來做我們的實驗。1975年11月,他在廣播科學研究所組織的專題組用國產元器件試製成我國第一台L頻段(700兆赫)廣播衛星接收機,採用直徑3米的拋物面天線,1978年又試製成Ku頻段(12吉赫)廣播衛星接收機。利用這些設備收看了美國套用技術衛星(ATS-6)在印度上空的試驗、前蘇聯靜止-T衛星對西伯利亞地區的試驗和日本實驗廣播衛星(BSE)播放的圖像,還邀請各方面的領導和專家觀看,包括在1978年3月的全國科學大會上所做的演示,作為大會代表的許中明也參加了講解宣傳。

廣播衛星又稱直播衛星,運行在距地面約36000km的地球同步軌道上。同步軌道可容納的廣播衛星數量是有限的,為了保障各國套用廣播衛星的權益,制訂規劃十分重要。1977年1月,國際電信聯盟在日內瓦召開衛星廣播世界無線電行政大會(WARC-BS),會上規定了Ku頻段廣播衛星的技術參數,制定了Ku頻段衛星廣播業務規劃。當時兼任中央廣播事業局衛星廣播辦公室主任的許中明參加了中國代表團,並在大會上為我國爭取到了3個軌道位置、35個波束和55個頻道。回國後,許中明組織人員編寫了有91篇參考文獻的《衛星廣播》,全面地介紹了衛星廣播涉及的各項技術。1979年,鄧小平訪美時簽署了有關的意向書。1983年12月,以國家廣播電視部為主而組建的中國廣播衛星公司(CBSC)成立,專門從事廣播衛星引進工作。許中明兼任公司總經理,組織各方面專家編寫了數百頁的《中國廣播衛星系統建議書要求》。1985年6月,許中明在瑞士蒙特勒召開的第14屆國際電視研討會上介紹了規劃中的中國廣播衛星系統的概貌,受到了廣泛歡迎。後來由於條件限制,中止了這項引進工作,改為先用C頻段(4吉赫)通信衛星來傳送廣播電視節目,然後再上直播衛星。

信號在電纜或光纜內傳送的有線電視可以避免干擾和重影,信號質量好,還可以容納上百個頻道與開辦多種附加業務,因此20世紀90年代後在我國迅猛發展。十餘年來,中國的收視網規模已居世界首位。但是最早的城市型有線電視是民眾自己集資開辦的,而且對於要不要發展有線電視國內有不同看法,技術上也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1991年,許中明擔任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技術委員會主任後,與浙江省廣播電視廳在杭州合辦了計算機輔助動畫製作及圖像處理報告研討會。該研討會針對中國卡通片製作工藝落後的狀況,邀請了創作過中國兒童十分喜愛的“阿童木”和“一休”等動畫形象的日本專家講課,效果很好。1992 年,許中明看到有線電視的重要性,聯合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等8個單位在杭州召開了有線電視技術報告研討會,邀請美國和日本的有線電視專家作學術報告。1994年11月舉辦第二屆時改稱為國際有線電視技術研討會(ICTC),並決定以後每年舉辦1次,到1997年參會人數已超過千人。直到2001年的第九屆,每屆ICTC許中明都親自發函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到會作高水平的講演,請各地有線電視台介紹技術、交流經驗、討論熱點問題,請中外廠商介紹新系統、新技術、新產品,請廣播電視部門的領導講解我國有線電視的方針政策,使大家了解先進國家在有線電視網的設計建設、測量和標準方面的發展經驗,也使世界了解中國情況。許中明還認真組織並親自主持國內外專家圓桌會議,討論光纖人戶、視頻點播(VOD)以及衛星直播與有線電視的競爭等熱點問題。在許中明等人的努力下,ICTC發展成了中國有線電視業界最具影響力的研討活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有線電視有序、健康、迅速地發展。2000年,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授予許中明“有線電視科技傑出貢獻榮譽獎”。

許中明具有豐厚的技術理論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紮實的俄語、英語能力,他曾在1954年、1960年、1961年、1963年參加了國際廣播(電視)組織(OIRT)及其技術委員會的活動;並於1975年、1977年、1979年、1983年、1985年率團參加在瑞士蒙特勒召開的國際電視研討會,1987年他成為該研討會組織委員會(亞洲地區)委員後,參加了國際電視研討會的各次活動;1988年他還率團參加了在英國布萊頓召開的國際廣播會議(IBC)。他是我國在國際廣播電視界有相當知名度的專家之一,與國際同行有較密切的聯繫。每次國際技術交流活動後,他都認真總結所獲得的有關廣播電視新技術的寶貴信息和知識,並及時地向國內傳播。廣播電視是社會影響最為廣泛的大眾傳媒,是重裝備、高投入的行業之一,為了爭奪聽眾與觀眾的注意力,國際上競爭十分激烈,技術發展異常迅速。始終關注國際廣播電視科技發展新動向、新進展的許中明,不斷思考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戰略和技術政策,寫出了一系列有相當分量的文章。許中明1998年5月退休,1999年11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聘請他為科學技術委員會高級顧問,他又對發展數位電視與高清晰度電視、西新工程建設、組建網路公司等提出了重要建議。許中明在1991~1997年擔任中國廣播電視設備工業協會顧問和1997年後的名譽會長期間,對廣播電視設備行業的發展與提高進行了有效的指導與幫助,提出了不少使我國廣播電視設備行業的研製與生產能更好地適應事業發展需要的建議。他還多次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強調“引進、消化、研製、改進”的產品發展模式與開發關鍵元器件的重要性,希望我國信息產業在數位電視與高清晰度電視的發展新階段,能自己開發生產攝錄編播設備,建立起能使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紮實發展的物質基礎,進而使之從廣播電視大國發展為廣播電視強國。鑒於許中明做出的卓越貢獻,1994年,中國電子學會廣播電視技術分會授予他“科學技術大獎”。

為了提高廣播電視系統領導幹部和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在系統內開展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許中明對技術原理理解深刻,善於深入淺出地闡述這些技術,並且熱心於科普工作,為系統內外的科學技術普及做出了不少貢獻。2000~2001年,中國科協組織全國性學會編寫科普讀物《21世紀學科發展叢書》,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承擔了組織編寫《廣播影視技術分冊》(即《廣播影視的技術奧秘》)的任務。擔任該書編委會主任的許中明,為之進行了一系列有成效的組織工作,並且細緻地審閱書稿,提出了許多重要的修改意見,保證了全書的科學性、知識性和可讀性。

社會評價

許中明從青年時期就立志報國,獻身廣播電視事業,他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學識淵博、嚴謹求實,處事認真、一絲不苟。他始終平等待人,善於團結同志一道工作,他對同事與後輩嚴格要求,誨人不倦。他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善於總結工作經驗。晚年時期,他雖多病纏身,但仍然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不忘為社會作貢獻。他有深厚的漢學素養,在2002年9月從事廣播電視科技工作五十年老同志座談會上,他朗誦了一首百字詩來抒發他對廣播電視事業的熱愛、對科技發展的期盼以及對祖國光輝前程的信心:

人生不滿百,一乾五十年,虎老雄心在,頭白思奉獻。

百年國難多,列強逞兇殘,萬千英烈死,奪回好河山。

廣電喉舌健,孜孜創業艱,若求基礎穩,科技要當先。

起家窮與白,志奪世界冠,赤誠跟黨走,創新靠苦鑽。

萬眾一心乾,富強在眼前,民族大振興,祖國要團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