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史學

計量史學是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分析歷史事實、進行歷史研究的學派。20世紀60年代中期興起於美國。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廣泛套用,目前已形成國際流行的史學派別。

計量史學

正文

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分析歷史事實、進行歷史研究的學派。20世紀60年代中期興起於美國。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廣泛套用,目前已形成國際流行的史學派別。
計量史學家通常根據研究的對象,通過各種方法,把資料加以分類,構成統計數列。如某地區一定時期內的社會各階級的人數及年收入,議會內各黨派所占的席位等,然後再描述、比較、分析這些數列,並用比例、百分率、圖表或曲線加以展示,從而不僅在質量上而且從數量上更清蜥地把握歷史事實的變化情況。
計量史學家常用的統計學概念主要有集中趨勢、離中趨勢和偏態等。這些概念可以表示某一統計數列的形態和特徵。通過計算數列的算術平均數和中數,可以得出數列的集中趨勢;通過標準差的計算,可以推演出數列的離中趨勢;偏態分布最簡便的方法是比數數列的中數和平均數。平均數大於中數者,呈正偏態;反之,則呈負偏態。如計量史學家在研究某一地區各階級經濟收入情況時,可先計算出該地區各階級的人均收入(即平均數)和介於極富和赤貧之間的中產階級的收入(即中數),得出該地區各階級經濟收入的集中趨勢;然後通過標準差計算,推演出個人收入與人均收入的差異,即離中趨勢;最後再將中數和平均數進行比較,得出該地區經濟收入是否呈偏態分布及偏態的正負。
此外,在研究兩個相關的數列時,計量史學家還引進了統計學中的“變數”概念。如研究某地區一定時期內高中畢業生人數與熟練工人人數兩個數列的關係時,以高中畢業生人數增減的百分率為自變數,以熟練工人人數增減的百分率為因變數。後者因前者的變化而變化。歷史學家通過對一對或數對變數的分析,可以進一步揭示出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繫。
計量史學的出現是歷史學科學化的一個步驟,是當前歷史研究的新趨勢。美國法國蘇聯等國的一些史學家都寫出了一些著名的計量史學著作。但是,計量史學在抽樣、分類、分析等方面很難擺脫史學家的主觀意見,因而影響了其所作結論的可信性,甚至出現了種種謬誤。計量史學的發展和前途,其關鍵在於史學家用什麼觀點看待人類的歷史,從什麼立場選擇資料。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