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這陷阱包括三要素:恐懼、利益、尊嚴。現有霸權察覺新興勢力崛起的威脅,往往會因恐懼和焦慮而奮力扞衛既得經濟利益。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國家或領導人的尊嚴,對現有霸權而言都不容失去;新興強權愈是力求表現,就愈與現有霸權的利益起衝突。此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觀點,他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多數以戰爭告終。雅典和斯巴達的戰爭之所以最終變得不可避免,是因為雅典實力的增長,以及這種增長在斯巴達[古代希臘城邦之一]所引起的恐懼。2014年1月22日,《世界郵報》創刊號刊登了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專訪。針對中國迅速崛起後,必將與美國這樣的舊霸權國家發生衝突的擔憂,習近平在專訪中說,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幾乎已經被視為國際關係的“鐵律”。“修昔底德陷阱”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觀點,這位歷史學家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正如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和19世紀末德國人面臨的情況一樣。這種挑戰多數以戰爭告終。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成就急劇崛起震驚了陸地霸主斯巴達。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競爭,長達30年的戰爭結束後,兩國均遭毀滅。

修昔底德總結說,“使得戰爭無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壯大的力量,還有這種力量在斯巴達造成的恐懼”。“修昔底德陷阱”翻譯成當代語言就是: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這陷阱包括三要素:恐懼、利益、尊嚴。現有霸權察覺新興勢力崛起的威脅,往往會因恐懼和焦慮而奮力扞衛既得經濟利益。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國家或領導人的尊嚴,對現有霸權而言都不容失去;新興強權愈是力求表現,就愈與現有霸權的利益起衝突。

案例

古雅典與斯巴達

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動了伯羅奔尼撒半島的老牌陸地強權斯巴達。恐懼迫使斯巴達人做出反應。威脅和反威脅催生了競爭,接著是對抗,最終釀成衝突。長達30年的戰爭最終毀了這兩個城邦。

德國與世界大戰

人們發現,自1500年以來,一個新崛起的大國挑戰現存大國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發生戰爭的就有11例。最顯著的就是德國。德國統一之後,取代了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在1914年和1939年,德國的侵略行為和英國的反應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

日本與侵略戰爭

在亞洲也有類似的經歷。日本崛起之後,就想挑戰歐洲殖民地在亞洲建立起來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亞洲秩序,最終爆發了日本以反對西方列強為名而侵略亞洲其它國家的戰爭。

修昔底德簡介

修昔底德(希臘文Θουκυδίδης 英文Thucydides,B.C.460或455~400或395年)古希臘歷史學家,是在高度成熟了的希臘文化的薰陶下成長起來的。

中美關係

現象

中美關係若處理不好容易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美關係若處理不好容易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重返亞洲”表明美國的中國政策的現實主義性質,美國是出於對“中國崛起”的恐懼。亞洲的一些國家為了克服自己對“中國崛起”的恐懼,選擇站在美國這一邊,另一些國家則在觀望。這種情形,又和修昔底德當年所觀察到的希臘其它國家的行為何其相似:“雙方(指雅典和斯巴達)都竭盡全力來備戰;同時我看到希臘世界中其餘的國家,不是參加了這一邊,就是參加了那一邊;即使那些目前還沒有參戰的國家,也正在準備參戰。”

美國和亞洲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恐懼已經成為事實,其行為已經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中國如何反應,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亞太地區的和平與戰爭。中國如果也陷入這個陷阱,戰爭不可避免,只是時間的遲早問題。

危害

中美必須避免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當崛起中的大國挑戰霸主國家時——就像公元前5世紀雅典和19世紀末德國所做的那樣——雙方都會遭遇危險。若中美不能做得比古希臘或20世紀初歐洲的前人更好,21世紀的歷史學家將會以修昔底德陷阱來解釋隨後的災難。

避免措施

對美國的“重返亞洲”,中國的恐懼是可以理解的,但顯然沒有必要恐懼到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在亞洲,兩國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間;而在美國力量急劇衰落的中東、非洲,甚至是美國傳統勢力範圍的歐洲,中國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在亞洲區域的國際空間擴展迅速。這不僅導致美國人的恐懼,也導致亞洲一些國家的擔憂。不難理解,在亞太地區,美國最為擔心的,就是中國是否會像當年美國把英國趕出美洲那樣,把美國趕出亞洲,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中國版“門羅條約”。中國並沒有這樣的意圖,也不相信中國本身的崛起會有損於美國的利益。

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針對與美國的關係所發展出來的種種政策話語,就是為了避免陷入這個陷阱。要避免陷入這個陷阱,中國必須拋棄對美國的理想主義認知,而對其(或者任何一個其它國家)有一個清醒理性的認識。

中國沒有追求霸權的基因

2014年1月22日,美國《赫芬頓郵報》子報《世界郵報》創刊號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發布,創刊號刊登了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專訪。針對中國迅速崛起後,必將與美國日本等舊霸權國家發生衝突的擔憂,習近平在專訪中反駁說,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trap),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