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輔助地圖製圖

計算機輔助地圖製圖

指運用電子計算機的處理分析功能製作地圖。根據地圖製圖原理,利用電子計算機和圖形輸入、輸出等設備,通過套用資料庫技術和圖形的數字處理方法,實現地圖信息的量化、編輯、傳輸、處理,最後以自動或人機結合的方式輸出地圖。簡稱機助製圖,亦稱數字製圖或自動化製圖。

計算機輔助地圖製圖

正文

指運用電子計算機的處理分析功能製作地圖。根據地圖製圖原理,利用電子計算機和圖形輸入、輸出等設備,通過套用資料庫技術和圖形的數字處理方法,實現地圖信息的量化、編輯、傳輸、處理,最後以自動或人機結合的方式輸出地圖。簡稱機助製圖,亦稱數字製圖或自動化製圖
簡況 20世紀50年代,計算機控制的行式印表機開始輸出地圖圖形。1964年,研製成英國牛津自動製圖系統。1967年,美國H.T.費希爾領導的實驗室研製出組合統計製圖軟體包。1970年,美國人口統計局設計出具有拓撲編輯功能的雙重獨立地圖編輯技術(DIME),奠定了機助製圖數據結構的拓撲學基礎。在中國,1972年,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持開始製圖自動化系統的研製,至80年代,各種類型的資料庫和地理信息系統相繼建立,在為普通地圖的計算機輔助生產準備和積累數據的同時,專題地圖的計算機製圖得到了廣泛的套用。
工藝過程 機助製圖的基本工藝過程包括輸入、處理和輸出3個主要環節。
①數據輸入。指圖形的數量化和輸入系統的全過程。用於編圖的資料有地透、像片和統計數據等。對於圖形和影像通過數位化,變為機器的可讀數字。數位化方法有很多種,最普遍的是以在線上方式的手扶跟蹤數位化方法。這種方法的速度較慢,但實用、可靠、容易處理。掃描數位化方法,是將像片或地圖圖形分解為一系列由0和1組成的圖形元素,或按不同灰度值構成的二維矩陣像元組,速度快,但所含數據量相當大,計算機處理也複雜得多,它是數位化技術的發展方向。
②信息處理。指在數據輸入和圖形輸出這兩個階段之間,計算機對數據進行的各種加工。包括數據的編輯加工,數據檢索和更新,以及圖形的變換、簡化和處理。如比例尺和投影的變換,數據壓縮和內容分類,專門要素的符號化等,以獲取符合編圖要求的製圖檔案,並將製圖檔案進一步加工為繪圖機可以識別的繪圖檔案。所有這些工作都是編圖人員通過調用系統程式、製圖庫程式和用戶應用程式來實現的。處理方式有在線上、脫機或混合方式三種,一般使用圖形在線上編輯處理方式較為理想。
③圖形輸出。指計算機執行繪圖檔案,驅動繪圖機輸出圖形。根據數據的不同來源、不同圖形特點和對繪圖質量的不同要求,可以採用矢量繪圖機、光柵繪圖機、陰極射線管顯示或計算機輸出縮微膠片等。由於地圖常常需要複製,一般採用帶有光學繪圖頭的平台式矢量繪圖機。
組成部分 包括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兩大部分。
硬體系統為機助製圖裝置的總稱,一般由電子計算機和各種輸入、輸出設備構成(見圖)。

計算機輔助地圖製圖計算機輔助地圖製圖
電子計算機是系統的關鍵設備,用以控制整個製圖過程,完成各種複雜的運算和數據處理;輸入設備主要有圖形數位化儀,其功能是將圖形或圖像轉換為數字。較常用的是手扶跟蹤數位化儀。輸出設備主要有各類自動繪圖機、圖形顯示設備和縮微膠片記錄儀等。
軟體系統為機助製圖程式和數據檔案的總稱。由於地圖內容和製作過程複雜,軟體的類型和功能也多種多樣,常按數據類型、設備類別、製圖目的和套用功能進行分類,分為矢量製圖軟體和柵格製圖軟體;行式印表機製圖軟體、繪圖機軟體和螢幕顯示軟體,地形圖製圖軟體、專題地圖製圖軟體和曬圖製圖軟體;以及基本軟體、功能軟體和套用軟體等等。根據目前開發的機助製圖軟體,製圖程式分為:①數據採集、編輯和管理;②基本繪圖操作;③繪製地圖的點、線和面狀符號;④插值和繪製等值線;⑤三維圖形表示;⑥建立地圖數學基礎地圖投影轉換;⑦圖表和統計地圖的顯示;⑧螢幕顯示系統;⑨距離和面積的量算;⑩其他分析和處理程式。由於程式的功能主要取決於製圖算法和數據結構的有效性,因此算法和數據結構的研究也是機助製圖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展望 長期以來,地圖靠手工方法製作,人工耗費多,生產周期長,資料更新慢,影響地圖的使用價值。機助製圖的誕生,引起地圖生產方式和地圖面貌的變化,也改變了地圖使用的實質。通過建立以知識庫為基礎的地圖專家系統,將推進地圖設計和地圖套用的發展。從人機結合到人工智慧,從資料庫設計到模型庫技術,從產品開發到系統設計,從信息管理到決策分析,將代表機助製圖今後發展的新領域。

配圖

計算機輔助地圖製圖計算機輔助地圖製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