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時和計分系統

計時和計分系統指在比賽期間或比賽結束後統計成績時,用於在比賽過程中和比賽結束後收集比賽成績,並向用於比賽成績的處理和傳送的成績系統傳送數據的軟、硬體專門系統。

計時和計分系統

計時和計分系統指在比賽期間或比賽結束後統計成績時,用於在比賽過程中和比賽結束後收集比賽成績(如:電子計時、錄入裁判計分),並向用於比賽成績的處理和傳送的成績系統傳送數據的軟、硬體專門系統。

相關辭彙:分段計時 計時

以下計時設備在現在奧運會中被使用

美國發射的“辛科姆”通訊衛星

第1屆現代奧運會於1896年4月6日至15日在希臘首都雅典隆重舉行。受當時條件的限制,游泳比賽還沒有游泳池,比賽是在公海里舉行的,起終點是浮艇拉著的纜繩,泳道是用水面上漂浮的南瓜作為標記,泳距未經過仔細測量,只是憑感覺進行估計。比賽的方法另人驚嘆:先用小輪船把運動員載離海岸,發令員估計距離合適了,便發令讓選手遊回岸邊,不求泳姿,自由發揮,以到達岸邊的先後決定名次。

同樣,第2屆法國巴黎奧運會設施也很差,田徑賽場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這個場地十分狹小,林木橫生,土質鬆軟,跑道不平,場內設施幾乎一無所有。跳遠比賽需選手自己動手挖掘沙坑;跨欄比賽的個別欄架臨時用樹枝架起來湊合;參加投擲比賽的選手更是苦不堪言,器械經常碰撞到樹木的枝權,有時擲出的鏈球纏繞在樹權上。

所以,現代奧林匹克運動雖然興起於技術逐漸占據統治地位的現代社會中,但是一開始卻幾乎看不到技術的影子,技術與奧林匹克運動的關係一直處於一種相對平淡的狀態之中。在奧林匹克運動中表現出來的技術一般都是其他領域的一般性技術的借用,例如借用建築技術修建體育場、修建游泳池等等。總體而言,技術在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初期所起的作用大多是輔助性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奧林匹克運動逐漸地引進了各種技術成果來促進自身的發展,突出表現在場地、設施和運動員裝備等方面。

1912年第5屆瑞典奧運會在科技套用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就是在場內試驗性地安裝了電動計時器和終點攝影設備,使計量時間精確到1/10秒。

1920年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舉行的第7屆奧運會,在裝備等方面比一戰前的幾屆都有了很大突破。安特衛普市興建了一個能容納3萬人左右的體育場和其他體育設施,體育場的煤渣跑道周長400米,這是奧運會第一次使用標準跑道。

192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辦的第9屆奧運會,東道主為了進一步擴大奧運會的影響,特意建造了一座高塔。在奧運會期間,高塔一直燃燒著熊熊焰火。火種取自奧林匹亞,用聚光鏡聚集陽光點燃火炬,這也代表了當時的科技水平。

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會,由於20年代初期電視機的發明,給奧運會帶來了一次全新的革命。在本次的奧運會上,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的比賽盛況,不僅在全世界範圍內擴大了奧運會的影響,而且也為以後電視轉播奧運會開創了先河。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在運用新科技發明方面又有了新的嘗試。自從1903年第一架用發動機驅動的飛機成功試飛以來,飛機第一次被運用到奧運會中來,成為神聖的傳遞聖火的使者。火種仍然按照慣例從奧林匹亞採集,並用飛機傳遞到墨爾本,總行程共約2萬多千米。

在20世紀50年代,新材料技術革命給奧林匹克運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材料技術的套用,一方面使得運動員的服裝開始脫離了普通服裝系列,而逐步發展成了一個新的服裝體系。運動服逐漸變得隨意、舒服而利於運動。另一方面,在運動設備製造過程中顯示出強大的威力,極大地推動了各個運動項目的發展。例如,巴克於1948年引進一種利用300片相互聯接的戰爭剩餘的正方形鋁管來製成了新型的跳板----巴克跳板。但此後不久,這種跳板就讓位於更結實更輕的鋁合金設計製成的跳板。

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在科技套用的另外一個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興奮劑的使用。古都羅馬正值夏季,酷暑難當,奧運會的腳踏車比賽正緊張激烈地進行著。突然,丹麥選手馬克.詹森摔下了飛馳的腳踏車當場倒斃。當時人們都以為他是中暑所致,後經屍體解剖,才發現這名運動員為了取得勝利,賽前服用了過量的苯丙胺興奮劑,加上炎熱和激烈的競爭,才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

1964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18屆奧運會又有了更加令人振奮的科技突破,美國發射的“辛科姆”通訊衛星,向世界各地轉播了奧運會盛況,這在奧運會史上還是第一次

. 1968年的墨西哥奧運會,由於當時較為先進的電子計時設備的套用,使得田徑比賽,尤其是短距離項目的竟爭格外的精彩紛呈。美國的吉姆.海因斯在田徑的男子100米跑決賽中首次突破10秒大關,以9秒9的成績獲勝。這項成績電子計時為9秒95,直到1983年才被美國另一運動員卡爾文.史密斯以9秒93刷新。技術的精確性使得各路好手再也不用為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成績誤差而與裁判發生不必要的爭執,同時也使裁判員們的裁判工作變得更為公正和輕鬆。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奧運會首次正式進行了性別和興奮劑檢查,科學技術開始在消除自身所造成的不良後果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1972年第20屆慕尼黑奧運會上,更是令人信服地看到了電子設備的優越性。本屆奧運會上首次採用了光電測距儀和精度可達1/1000秒的電子計時器。自動測試和顯示時間、速度和距離的電子裝置,逐步代替了人的眼和手。高速攝影攝像設備、雷射裝置、計算機等,已經成為奧運賽場和裁判員們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夥伴。依靠它們的幫助,使計時更精確、計分更方便、判斷更準確。如男子400米個人混合泳第一名瑞典的貢?拉爾松,僅比第二名美國的蒂?麥基快0.002秒。因此,本屆奧運會也被稱為“技術奧運會”。這可以被看作是“科技奧運”的開始,而“科技奧運”的觀念也由此逐漸地走進人們的思維之中。 在1976年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第21屆奧運會上,主辦方完成了衛星傳遞聖火的壯舉。他們將在奧林匹亞點燃的聖火轉化為電子包裹,通過衛星傳播到加拿大,地面接收器把信號接收下來,轉換器把它變為雷射,再用雷射槍將火炬點燃。

二戰後,全球科學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技術也開始更多地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地使用起來。藉助於技術的力量而得到快速發展的奧林匹克運動開始全方位地引進現代技術成果,特別是一些尖端技術也開始被廣泛的使用,例如利用飛機、衛星傳遞聖火、利用通訊衛星對比賽進行轉播等等。現代技術也己經不再僅僅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更主要的是成為人的“替代者”。具有突出特點的是電子測距技術和傳媒技術的使用,例如田徑運動中的計時測距技術,前者使運動比賽成績的評定更加準確、客觀,促進了公平競爭;後者的迅猛發展,在世界範圍內有力地推動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全球化發展。而在另外一個方面,凝聚著高新技術結晶的興奮劑在提高人們運動成績方面的巨大作用使之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東西。所以,技術不僅在場地、設施和運動員裝備等領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且在運動訓練和比賽等方面也開始顯現威力。正是因為折服於技術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力量,人們開始更多地依賴技術手段來促進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和獲得更加突出的運動成績,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己經走上了無法脫離技術的道路。

第25屆奧運會於1992年7月25日至8月9日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在這次奧運會上,原來分散在各個賽場的電子計時器、光電測距儀和自動計分裝置等,己經發展成為由計算機網路聯結在一起的“全能運動作業系統”,可滿足一切項目的計時、測速和計分需要。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漸發達及其他更多尖端科技的套用,使2000年悉尼奧運成為歷年來最科技化的奧運會。悉尼奧運會的信息科技解決方案主要包括三套核心繫統,分別為:奧運信息檢索系統、奧運競賽結果系統、奧運管理系統,再加上悉尼奧運官方網站。除了信息技術在悉尼奧運會上大顯身手以外,其他諸如新材料技術等尖端科技也為改善運動員們的裝備、提高運動成績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游泳運動員的鯊魚服等。 在這個階段,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已經與技術整合成為一體。技術不再僅僅是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一種支持力量,而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奧運科技體系,由輔助、支持轉變為自主行動的力量,並依據自身的邏輯自主地發展著,從而最終成為一種統治。實際上,現在好的運動成績的取得就完全依賴於技術的創新,因此沒有人可以拒絕技術所帶來的巨大效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