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帝王

解剖帝王

《解剖帝王》是一本由梅桑榆編寫的關於古代帝王的書籍。

基本信息

簡介

在中國歷史舞台上,自“三皇五帝”隆重登場,到清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倉惶下台,一出帝王戲上演了五千年。其劇情起伏跌宕,驚險刺激,奇詭多變,出人意料,令人慨嘆不已。直到真帝王這類珍稀動物在中國絕種百年之後,由演員裝扮的假帝王,仍然充斥銀屏,煞有介事地演個沒完。

自古至今,與帝王有關的書籍多得可以堆起幾座大山,號稱“正史”的《二十五史》便是其中之一。如果把這部煌煌巨典比作一部世界上最長的劇本,在這部長劇里,帝王便是主角,受其差遣的文臣武將,供其享用的皇后妃嬪

封面

,都是配角,或者說是“跑龍套的”,而人民只是一些或增或減的數字。總之是只見帝王,不見人民。除“正史”之外,還有種種“野史”、“稗史”,以及什麼“鑒”、什麼“紀”,也把帝王當作主角,扯得雲裡霧裡,吹得神乎其神。近幾年,熱情謳歌帝王的影視劇充斥銀屏,巨著鋪天蓋地,越出越猛,在這些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字的巨著中,帝王們偉大的一蹋糊塗,可愛的一塌糊塗。

正因為如此,在咱中國,無論婦孺老幼,都對帝王這玩藝兒熟悉得像街坊鄰居似的,說到某皇某帝頭頭是道,比對自己的娘老子、親姐弟還要了解者不乏其人。然而,今人對帝王的熟悉也好,了解也罷,均是通過書本與影視劇這一途徑,人間並無能活上八百歲的彭祖,因此沒誰是從明朝或是清朝活過來,真切地嘗過在皇帝統治下生存的滋味的。這種間接的了解,如同霧裡看花,難以看清帝王的真面目,或是如盲人摸象,無法對帝王有一個全面的認知。

由於當今許多史學家與文學家仍囿於“成則王侯,敗則賊寇”的史觀,對那登上龍椅,成就一番大業的傢伙極盡美化之能事,而對他們醜惡的一面卻極力掩而蓋之,甚至不惜歪曲歷史,以種種理由為其開脫罪責,讀這些人所寫的史學或文學著作,就很容易使今天的人對帝王的認知出現很大的偏差。讓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讀後,對已經滅亡了近百年的皇權專制制度十分嚮往,恨不得回到帝王統治的時代,或者衷心巴望那些偉大可愛的帝王能從墳墓里爬出來,再在龍椅上坐它五百年或是五千年。

以帝王為主角的正史、野史、什麼鑒、什麼紀,以及那些把帝王當成偉大領袖熱情謳歌的影視劇、傳記文學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對帝王的威權與當帝王的好處,無不大書特書,極力渲染,使得今天的一些讀者與觀眾,在認為帝王偉大可愛的同時,不由得產生崇拜與羨慕之心。

帝王的威權與當帝王的好處,概括起來,不外“權傾天下,富有四海”八個字。所謂“權傾天下”,即他是一國的主宰,人民都是他的臣僕,生殺予奪,賞罰黜陟,皆由他決定。所謂“富有四海”,即江山是他私人的家當,國土的所有資源、國家的所有財富,他都可以隨意支配,對於人民的子女財產,他也可以隨意奪取。

正是這種至高無上的威權和無與倫比的好處,使得幾千年來,爭奪帝位的征戰殺伐接連不斷,陰謀詭計層出不窮。登上帝位的人為了保住帝位,或視曾助其奪取帝位的功臣為危險分子,毫不留情地將其一一剪除;或視國民為假想敵,防民甚於防賊,對他們進行極其嚴酷的統治。為了享受江山這個大家當,他們大多要拚命搜刮民指民膏,大造宮殿園林,廣選天下美女,在生活上極盡奢靡。

幾千年來,為奪取帝位、擴大疆域的戰爭,使無數將士戰死沙場,人民慘遭屠戮,可謂“一帝功成萬骨枯”;帝王為使江山永隨己姓,又使多少有奪位可能或有“謀反”嫌疑的人成為刀下之鬼,而人民,只有在國家這個大監獄裡做馴順的囚徒。帝王為滿足一己之私慾,瘋狂地享用他的大家當,“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使人民無止盡地遭受掠奪與壓榨,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然而,這一切,都被“奉旨修史”的史官和跪伏在帝王功業碑下的作家、劇作家們“為尊者諱”了。無論是慘絕人寰的血腥屠殺,還是滅絕人性的父子火併、兄弟相殘,都會隨著皇冠加頂而被當作可以理解的乾法,或曰政治家的“小過”,再不就是輕描淡寫或乾脆略去不提,甚至被披上“正義”、“民心所向”等美麗外衣。只有那些被人趕下台的亡國帝王,其罪惡才被曝光,以證其罪有應得,其國該亡。

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然於20世紀初徹底垮台,但帝王的陰魂仍然不散,在近代中國政治舞台上屢屢借屍還魂,鬧鬼作祟。皇帝這種珍稀動物雖然已在中國絕種近百年,但皇權專制對國民思想的戧害和對國民性的斫傷,至今仍有痕可尋;專制主義的“病毒”仍然在一些人的大腦中潛伏,這些“病毒”攜帶者一有機會就要發作,危害社會,危害人民。

中華民族被帝王統治了五千年,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諸多帝王中,確有極少數施仁政者,但大多數帝王則是竊國的大盜,是禍國殃民的元兇。歌頌帝王、宣揚王政的人,猶如朱熹所諷刺的大力宣揚王政的陳同甫一樣,是“奔赴道路,向鐵爐邊渣礦中撥取零金。”譯成白話文即是:“到處奔走呼號,宣揚王政,等於在煉鐵爐旁廢棄的礦渣中亂扒亂翻,尋找零碎的生鐵。”不啻是在美化帝王,愚弄人民。而扯掉帝王自己罩在臉上的種種面具,剝去歌功頌德者硬套在帝王身上的美麗外衣,還其本來面目,讓其現出凡人的肉身,從人性與制度兩方面對其進行深層的透視和剖柝,使現代人看清帝王被歌頌者掩蓋的另一面,了解帝王與君主專制制度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無窮災難,才有助於肅清專制主義的遺毒,有助於讓我們對那些專制主義“病毒”攜帶者有所警惕,有助於提高我們的公民意識,有助於中國的民主化進程。

後 記

狂熱歌頌、極力美化帝王的影視劇與小說,從上世紀末開始大量湧現,跨世紀後,仍久盛不衰。多年來,許多有良知、有識見的專家學者和作家,雖然對這一現象不斷提出批評,但並未能使其“繁榮”的勢頭有所減弱。我雖不是史學家,但通過對歷史書籍的閱讀,發現當今影視劇與小說中的皇帝們與史書記載相去甚遠,甚至達到荒誕離奇的地步,遂萌生了寫作此書的念頭。其目的,是想讓廣大讀者通過此書對帝王的被歌頌者所掩蓋的一面有大致的了解。

中國古代的數百個帝王中,的確有一些明君良主,他們或善於用人,或虛心納諫,或倡儉戒奢,或法不私親,或勤政愛民,或鼓勵生產,重視發展經濟。特別是一些開國之君,大多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不但其本身經歷充滿傳奇色彩,而其功業也非許多世襲接班的皇帝可比。這些靠武力與謀略奪得帝位的開國之君,深知人民在前朝暴政、亂政下所遭受的痛苦,並且深知因不堪壓迫而奮起反抗的人民力量之巨大,於位登大寶之後,為鞏固自家江山計,能夠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並博採歷代君王治術之長,減稅賦、薄徭役、慎用兵……施行一系列的“仁政”,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開創出繁榮富強的新局面。而一些胸懷大志,且有治國才能的皇位繼承者,也能夠以振興國家、造福於民為己任,革除弊政,勵精圖治,成為令後世稱頌的“中興之主”。

中國的封建和皇權專制制度雖然如同鐵打銅鑄,難以改變,但由於皇帝們的性格品質、才智學識的不同,其政治也有明暗、善暴之別,並且對王朝的興衰存亡具有直接而又重大的影響,而上述明君良主,通常被世人看作“好皇帝”。這些皇帝在位期間,不但使自己或祖宗拚命打下的江山得以鞏固,人民的生活得以改善,同時也使社會有所發展。遺憾的是,這些傑出的人物,只是帝王這一群體中的極少數,而其中有些人同時也犯有與昏暴之君相同的過失或罪惡,他們所開創的被當今一些人津津樂道的所謂“盛世”,在漫長的歷史中也顯得十分短暫。

拙著的主旨,不是為了評說帝王的歷史功罪,因此並非對上述帝王的功績視而不見,或故意略去不提。多少年來,客觀評價帝王歷史功過的優秀史學著作已經很多,而一味歌頌帝王的影視劇、小說更是滿坑滿谷,積之可以成山,因此我覺得,在這本書里,也就沒有把“好皇帝”的“豐功偉績”羅列出來並熱情頌揚一番之必要。特此說明。

轉載 淺談“帝王文化”之害 □梅桑榆

一位讀者讀了敝著《解剖帝王》後,來信給我出了一道難題,要我談談“‘帝王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給國民性帶來怎樣的影響?例如‘不敢為天下先’的生存狀態,‘逆來順受, 君君臣臣’的子民心態。這樣的國民心態又是如何反作用於文化的?”云云。這個題目實在太大,專家學者可以就此問題寫出幾萬字的長篇大論或是一部巨書。我若不回復,不但失禮,而且顯得沒水平,故不揣淺陋,簡而言 之,聊以作答。

中國古代似乎並無“帝王文化”一說,這好像是當今學界的一種新的提法,並且有人將其與儒、釋、道三大文化並列,稱其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大板塊”。我認為,帝王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很難單獨剝離出來。儒、道二學的鼻祖,都在著述中為帝王治國安民獻計獻策,以求“貨於帝王家”,法家的學說,更是直接為帝王統治服務的,韓非可以說是中國的馬基雅維利,而他的學說,不僅比馬基雅維利的《君王論》早1700多年,而且更加陰森嚴酷,更加赤裸裸,血淋淋。中國歷代文學作品中,都對帝王文化有所涉及。而帝王也從儒、釋、道、法諸家文化中擇取有利於維護皇權,鞏固統治的部分,形成了一整套的強有力的帝王治術。作為帝王文化的主體,當然是那一套鞏固皇權、維護帝王尊嚴的制度,除關於政體方面的制度之外,還有禮儀、宮室、輿服、後宮、喪葬、陵寢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所形成的所謂“物態文化”,我們現在還可以直觀地去感受,比如宮殿、皇家苑林、帝陵等等。帝王文化在中國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當然是為鞏固皇權,維護帝王尊嚴服務的。

帝王文化對國民思想的戧害和對國民性的斫傷,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比如嚴刑峻法、隨意屠戮臣民、以思想文字治罪等等,可以說中國國民性的形成,與君主專制制度或者說是與帝王文化有著直接的關係。我在《解剖帝王》一書中,專門談到了這個問題。而讀者所說的“不敢為天下先”、“明哲保身”的處世態度,以及“逆來順受,君君臣臣”的子民心態,又以大力宣揚做忠臣、順民為做人的最高美德,無限崇拜皇權、崇拜權力,千方百計地為尊者諱,匍匐在地,狂熱地為帝王歌功頌德等而反作用於文化。我們今天重提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恐怕首先要認清傳統文化中有害的一面。

帝王文化所起到的另一種作用,則是令人對帝王於崇拜、羨慕之後,萌生取而代的野心,一旦有了實力與資格,就要不擇手段,拼死拼活地鬧個皇帝噹噹。這與安心做順民可以說是兩個極端。如果說今天泛濫的帝王劇和小說也可以稱之為“帝王文化”的話,這種帝王文化所展示的,是奪取帝位的權謀,是征服異族的武功,是皇權的至高無上,是帝王對臣民的生死予奪,是宮廷生活的奢侈豪華,是後宮美女們為了爭寵而含酸吃醋明爭暗鬥……並且向國民反覆印證和廣泛傳播了一個“真理”,那就是靠陰謀詭計也好,靠血腥屠殺也罷,總之不管靠什麼手段,只要能登上龍椅,就可以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享有人間的一切,就是千古不朽、永被歌頌、令舉世崇拜的偉人,一句話,成功可以享有一切和掩蓋一切罪惡。龍椅,或相當於龍椅的高位,距離百姓或一般官吏太遠,故做帝王夢的人極少,但上述“真理”,也可以小而化之,即一般官民,無論以什麼手段達到目的,都可以享受成功,並且令人羨慕、令人尊敬。

帝王們論個人功業,有些人堪稱偉人,但在個人道德品質上,許多人都極其卑劣。就連李世民這樣千載難尋的好皇帝,都是靠弒兄殺弟登上皇位的,並且十分殘忍到把兄弟的10個兒子斬盡殺絕,按法律論,無論是在唐朝還是在今天,都該判處死刑。假如官民都向皇帝學習,以實踐來檢驗這一“真理”,美醜善惡將失去標準,法律將無人遵守,道德將蕩然無存,這與民主與法制建設及構建和諧社會都是背道而馳的。

轉載 解剖帝王的樂趣

梅桑榆的部落格很熱鬧,總是保持高頻率的更新。無論雜文,散文還是歷史隨筆,嬉笑怒罵的梅氏文字總能激發網友積極評論。讓梅桑榆在“精英”與“草根”兩者中擇其一站隊,他毫不猶豫地把自己歸類進“草根”。梅桑榆覺得,底層的人生經歷就是他的批判立場,他的文章就是用平民的視角說事兒。他說“假大空”,說“馬路求生者”,說“求人的滋味兒”……老百姓的那丁點兒無奈、狡黠和辛酸,全被他的筆掀了個底兒翻。不是過來人,斷然寫不出這般淋漓盡致。

但這位“草根”作家並非只說“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他更喜歡評說帝王。出生在鳳陽的梅桑榆,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老鄉,或許這是他青睞帝王話題的部分原因。在老梅眼裡,中國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帝王史,綿延數千年的帝王文化給國民性格烙下了深深的印跡。用他自己的話說,“帝王時代造就了流傳百代傳統文明、文物古蹟,卻也造就了一些人崇拜權力、不敢為天下先、明哲保身的處世態度,以及‘逆來順受,君君臣臣’的子民心態。評說帝王,不僅有助於看清帝王,還有助於看清當下的一些問題。”

新作《解剖帝王》中,梅桑榆用了40多萬字去扯掉帝王們罩在自己臉上的面具,他“就是要剝去歌功頌德者硬套在帝王身上的美麗外衣,還其本來面目,讓帝王現出凡人的肉身”。提起“帝王”這個話題,老梅的話滔滔不絕。“這些年來,熱情謳歌、極力美化帝王的影視劇充斥熒幕,小說更是鋪天蓋地。在不少影視劇和小說里,帝王個個英明偉大,無不是正義的代表,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人間一切智慧和美德的結晶。作者對他們罪惡的一面,卻極力掩而蓋之,甚至不惜歪曲歷史,以種種理由為他們開脫罪責。這就很容易使現在的讀者對帝王和君主專制制度的認知,產生很大的偏差。”梅桑榆說,他寫《解剖帝王》,是想讓現代人看清帝王被歌頌者掩蓋的另一面,對帝王與君主專制制度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知,對那些專制主義“病毒”攜帶者有所警惕。

《解剖帝王》 節選

最令帝王陶醉的口號

“萬歲”這一稱呼,我們並不陌生,因為20世紀6、70年代,“萬歲”二字還鋪天蓋地,寫得到處都是,“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口號,仍喊的震天價響。古代臣民在皇帝面前“舞蹈匍匐,山呼萬歲”的場面,我們也十分熟悉,因為那是許多以皇帝為主角的影視劇中必不可少、反覆出現的鏡頭。

在古代,“萬歲”本是人們在進行某種慶賀時的歡呼,後來卻為稱頌皇帝所專用。《資治通鑑·卷四》中有這樣的記載:

春秋時代有個宋國,國君宋偃,尊號曰“康王”,他自以為武功赫赫,堪稱霸主,最愛聽人稱頌“萬歲”,每日“為長夜之飲於室中,室中人呼萬歲,則堂上人應之,堂下人又應之,門外之人又應之,以至於國中無敢不呼萬歲者,天下之人謂之桀宋。”也即每天不但在金鑾殿上與大臣議事時,要人高呼萬歲,在飲酒作樂時,也要人在一旁跳腳振臂,高呼萬歲也。殿上那些陪樂的大臣或妃嬪一喊,堂下的武官衛兵們也跟著高喊,武官衛兵們一喊,宮外事先安排好的民眾演員都要跟著喊。鬧得一國之中,無人敢不呼萬歲。該老爺一天到晚就生活在“萬歲、萬萬歲”的口號聲中。見了皇帝喊“萬歲”這種高級馬屁,就是宋偃發明的。此後被歷代皇帝當作腦白金一類的高級補品享用,小民喊得嘴乾唇燥,舌頭根發硬,皇帝們聽了卻暈暈乎乎,飄飄欲仙,以為自己在一片“萬歲”聲中,真得可以長生不老。

然而,宋國後來遭到齊、楚、魏三國聯軍的進攻,天天被臣民稱頌“萬歲”的宋偃,在倉惶逃跑中被聯軍抓住,遭到一頓鞭笞之後,被砍下了御頭,最後落得了個國破身死的下場。看來,天天被人山呼“萬歲”,並不能保他不死於非命。“萬歲”這一頌詞對該傢伙來說,成了一種無情的諷刺。

皇帝這一偉大頭銜,雖然光芒四射,其大無比,但這頭銜下的人,卻是形形色色,啥鳥都有。而正是這形形色色的一幫人,才使歷史變得豐富多彩,有著永遠說不完的故事。 皇帝頭銜比任何頭銜都要誘人。只要有機會,總會引得人攫來過把癮,哪怕過把癮就死也在所不惜。中國要做皇帝夢的大致為兩類人——離龍椅最近的人和最遠的人。他們武力奪取帝位的成功率究竟為幾分呢?

在中國古代,所謂“造反”,就是靠武力推翻朝廷,奪取帝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每一次朝代更替,幾乎都是大規模戰爭的結果。而在推翻前朝政權的戰爭中,不知多少人在通往龍椅的險途上浴血搏殺,或死於競爭者的刀劍之下,或踏著失敗者如山的屍骨登上龍椅,當上了皇帝。縱觀歷史,靠武力奪取帝位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千年造反史:武力奪位者的成功率

武力奪位——離龍椅最近的人

靠武力奪取帝位的第一類人是諸侯藩將、皇親貴胄、功臣勛舊,總之是一些手握兵權,有武力可用的人。對於皇帝的威風和當皇帝的好處,他們比劉邦、項羽未舉事前看到得多,知道得多,對皇權的羨慕與嚮往之心,當然也要比他們強烈得多,因此他們一旦覺得自己兵多將廣,“取而代”的野心就漸漸膨脹。終於在一個他們自以為適當的時機,找一個證明自己“師出有名”的藉口,開始了奪取帝位的血腥搏殺。如子天乙、姬發、安祿山、朱棣者流,便屬此類。

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帝王的鼻祖姬軒轅,就為擁有重兵者做出了武力奪取帝位的示範。據《史記·五帝本紀》稱,當時的“天子”是神農氏。後來各方諸侯逐漸強大,為了擴張生存空間、掠奪人口財富或進行氏族復仇而互相侵伐,而“神農氏弗能征”,可見當時已是諸侯稱雄,天子式微,那些勢力強大的諸侯們已經不再買神農氏的賬。只是一方諸侯,或曰一個部落之酋長的姬軒轅,覺得“取而代”的時機到來,於是憑藉優勢兵力,將企圖稱霸的諸侯一一打垮,結果諸侯盡皆臣服,尊他為“天子”。姬軒轅見時機已到,便毫不客氣地把神農氏趕下龍椅,自己坐了上去,並為自己上了個尊號曰“黃帝”。一個新的王朝從此誕生。

姬軒轅的巨大成功,給後世有實力向皇帝老爺叫板的人以很大的啟發。到了夏王朝末期,武力奪取帝位,並改朝換代的歷史劇再次上演。

夏朝的最後一任君王姒履癸(桀),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暴君,荒淫奢侈,濫殺大臣,殘害百姓,其罪惡罄竹難書,因其諡號曰“桀”(凶暴的君主),故又稱“夏桀”。姒履癸的暴政,令國人不堪忍受,大臣相繼逃亡,小民盼他快點死掉,而他仍自以為屁股下的龍椅坐得穩不可撼,向那些進諫的大臣莊嚴宣告:“吾之有天下,猶天下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也就是說,老子有天下,就像天上有太陽一樣,太陽消逝了,老子才會滅亡,太陽是永遠不會消失的,老子也永遠不會滅亡。夏國的小民聽他這么說,恨得咬牙切齒,說:“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意即“這個太陽何時才能亡呀,我寧願和你同歸於盡!”

此時,位於首都安邑東部的諸侯國商,已經十分強大。商國國君子天乙(商湯),見夏王朝被姒履癸折騰得江河日下,日薄西山,覺得“取而代”的時機已經成熟,便興兵征討,把效忠於姒履癸的諸侯葛氏、昆吾氏、顧氏、常氏、豕韋氏等一一消滅,掃除了進軍夏國首都的屏障,然後集結重兵,作《湯誓》,誓師伐夏。

姒履癸正帶著小老婆施妹喜在行都斟鄩(今河南省鞏縣)飲酒作樂,聞報大驚,急忙派大將夏耕領兵出戰,在章山(虎牢關)阻擊商軍。可憐這個靠拍馬逢迎爬上高位的熊包,一上陣就被商軍砍下了尊頭。《山海經》說,掉了頭的夏耕,因驚嚇過度,狂奔了一天,才栽倒在地。

姒履癸聞夏耕兵敗,連夜逃回安邑,慌忙調集國中兵馬,傾師出動,倉促迎戰。數日後,夏、商兩軍決戰於鳴條(今河南省封丘縣東部)。夏軍被商軍殺得落花流水,幾乎全軍覆沒。姒履癸帶著一幫殘兵敗將落荒而逃。商軍趁勝追擊,姒履癸在施妹喜的家鄉蒙山被商軍活捉,後被流放於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長達四百多年的夏王朝,至此滅亡。

子天乙當年便即天子位,尊號曰“湯王”,又稱“成湯”。他用武力將姒履癸趕下龍椅的軍事行動,史稱“商湯革命”。中國歷史上又一個新的朝代“商”從此誕生。

六百多年之後,周武王姬發以同樣的手段,將商朝的最後一任君王子受辛(紂王)趕下龍椅。

子受辛與姒履癸,就像一對罪惡的雙胞胎,兩個傢伙荒淫殘暴的程度不相上下,而子受辛的某些乾法,比姒履癸更勝一籌。因其諡號曰“紂”(殘暴的君主),又稱“商紂”。史書將這兩個末代帝王並稱“桀紂”,與帝王的典範“堯舜”相反,“桀紂”二字成了暴君的代稱。

姬發的老爹姬昌任周國的國君時,被子受辛封為西伯侯,後來因觸怒了子受辛而被囚於羑里。子受辛為了測試他是否如人們傳說,是一位聖人,將他的兒子姬考殺死,煮成肉羹,讓他品嘗,如果姬昌拒吃子肉,便將其殺掉。姬昌知道暴君的用心,勉強將肉羹吃下,才免一死。後來周國送給子受辛許多美女、駿馬與財寶,子受辛才開恩將姬昌釋放。

但如此一來,不啻是放虎歸山。姬昌在被捕之前,就禮賢下士,廣施仁義,勵精圖治,周國在他的治理下,已經比較強盛。他死裡逃生,回到周國後,便暗中緊鑼密鼓地做滅商的準備。諸侯中有越來越多的人不滿紂王的暴政而歸附姬昌,周國的勢力日益壯大。

姬昌死後,謚為“文王”,其子姬發即位,是為武王。姬發繼承老爹的遺志,興兵東伐,在距商朝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西南郊的牧野,與子受辛率領的商軍展開大戰。商軍大敗,子受辛見大勢已去,一路狂奔,逃回朝歌,爬上平時縱酒淫樂的鹿台,投火自焚。長達600餘年的商朝,隨著這位著名暴君的死而滅亡。

自此,諸侯尊姬發為天子,這位諸侯同的國君,一變而為周王朝的開山老祖

武力奪取帝位,並改朝換代的歷史劇,後來仍繼續上演,漢高祖取代了秦始皇,唐高祖取代了隋煬帝,明太祖取代了元順帝,皆屬此類。只是其主角的身份各有不同,爭奪更加激烈,情節更加複雜罷了。

對帝位的武力爭奪,常發生於一個朝代被昏暴的君主折騰得眾叛親離,天怒人怨,國勢衰落到極點之時。故以武力奪取帝位者常常打著“弔民伐罪”、“有道伐無道”、“遵從天命”等旗號,子天乙起兵討伐姒履癸,曾作《湯誓》,稱“夏有罪,天命殛之”;姬發起兵討伐子受辛,曾作《泰誓》,稱“商罪貫盈,天命誅之”;總之是遵從天命,是正義的戰爭。而他們發起的戰爭,往往能夠聯合其他軍事力量,並能得到民眾的支持。這說明,武力奪取帝位,不但要靠強大的軍事實力,還要有相應的政治聲望以廣結人心。

然而,更多的人則完全是為了鬧個皇帝噹噹,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皆屬此類。儘管此類爭奪帝位的戰爭,毫無正義可言,但他們仍可以打出種種欺騙的旗號,比如“安史之亂”的禍首安祿山,就是謊稱接到皇帝密敕,令其入朝討伐權奸楊國忠而於范陽起兵南下,直逼長安的。而這類奪取帝位的戰爭發起者,不論他是無賴還是惡棍,只要能取得勝利,坐穩龍椅,他就是皇帝;如果將龍椅順利地傳給子孫,他就是開國皇帝,而那一家老少幾代統治的國家,便是一個朝代。總之,只要當上皇帝,手中操著生殺予奪的大權,不愁沒人為他塗脂抹粉,把他打扮得如何偉大神聖;也不怕沒人為他舞文弄墨,編造出一部光輝燦爛的發跡史......

轉載 帝王的真相 (你看我也看 歷史驚人的不相似)

現如今,許多影視與圖書卯足了勁兒對中國封建帝王歌功頌德,但是這本書卻表現出明顯的不屑。作者認為,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施仁政的帝王只是極少數的孤例,絕大多數帝王都是竊國大盜,禍國殃民的元兇。由於這本書以史實為準繩,使我不得 不這樣感嘆:如果不是(編者註:本來就不是)本書作者胡編亂造,那只能證明現代美化帝王的文藝作品完全是出於賺錢為目的愚弄百姓。

轉載 帝王崇拜:從戲說到胡說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 全國政協常委、著名作家王蒙對帝王戲提出了批評。他以《漢武大帝》為例,認為:裡面的封建思想太多,對帝王美化過多,甚至夸漢武帝“燃燒了自己,溫暖了大地”。

“這種媚俗的文化直接討好了某些男人惟我獨尊、三妻四妾的齷齪內心。” 全國政協常委、著名劇作家魏明倫對王蒙的說法表示贊同,他認為:寫帝王不應等同於讚美帝制,可現在影視中的“帝王戲”多是在表現皇帝如何愛民,如何夙夜憂嘆、日理萬機,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幾乎不假思考的帝王崇拜。“帝王崇拜”意識會嚴重誤導大眾,非常不利於民主法制社會的建設。他建議,電視劇的生產、播放應該掃“皇”。

近年來流行“皇帝戲”,從早先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戲說乾隆》、《還珠格格》到《康熙微服私訪》、《大明天子》到剛剛播放完的《漢武大帝》到正在拍攝、即將播放的《大明天子》、《秦始皇》,帝王題材的電視劇幾乎成了黃金時段螢屏的主打節目。有人戲言“皇上們永遠活在電視導演的心中”。前不久的全國政協會議上,王蒙等委員對此提出批評,認為電視劇應該掃“皇”了。帝王戲的泛濫已經不是新現象了,而且按秦暉教授的說法,已經從“戲說”到“胡說”了。《雍正王朝》、《漢武大帝》等劇集都以歷史正劇自稱,可是其中體現出的對帝王一味仰視、一味歌頌的創造理念頗受觀眾的詬病。

帝王“親征”為企業代言

打開電視機,聽的都是“吾皇聖明,奴才該死”之類的話,恍惚之間弄不清自己究竟生活在哪個朝代。電視劇可以選擇的題材如此廣泛,為何讓皇帝們紛紛復辟了呢?其實,古裝片、警匪片和言情劇一直是電視影評的主力軍,偶爾會有一些農村題材和軍事題材的做點綴。而這些點綴放在幾十個頻道的汪洋大海里可能連一點浪花都激不起來。自從2004年4月,廣電總局下發通知,禁止各地電視台在黃金時段播放涉案題材影視劇以後,古裝題材的電視劇更是扶搖直上,坐穩了頭把交椅。除開一些比較溫和的戲說類、生活類和武俠類的劇集之外,帝王戲因為多投資巨大、演員陣容強大,影響也相對巨大。如今正在拍攝的電視劇《秦始皇》,投資1800萬,也號稱是歷史正劇。想必到播出的時候又免不了一番口水大戰吧。

為什麼古裝戲、宮廷戲如此流行,恐怕誰也說不清。你可以說它跟風,一部古裝片收視率高了,其他的導演也想搭個便車。除此,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在某種意義上,電視劇拍什麼內容、質量如何並不重要,只要有觀眾看、保證投放的大量廣告能順利播出,各方面就皆大歡喜了。比如《漢武大帝》在央視播出的收視率在最高的時候突破了5%,直追曾經熱播的《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來只有導演只剪輯了58集的《漢武大帝》最後竟然播了六十集,最後兩集只不過是電視劇拍攝的一些花絮。以這樣的方式為這部大戲收尾在電視劇播出的歷史上都是很罕見的。這兩集花絮也無甚奇特指出,觀眾看了內容也沒有什麼新意,剪輯的藝術性不如電視劇本身,看了以後,覺得一點也不好看,簡直是被央視“忽悠”了一把。而這樣的咄咄怪事只是因為央視和廣告客戶簽訂了六十集的契約,那花絮來湊數而已。在這樣的“策劃”之下,你再去一本正經的討論什麼服裝、表演、史實之類的問題多少有點迂腐吧?

說白了,除了觀眾覺得單調、乏味之外,電視台、企業家們並沒真的把電視劇的題材看成唯一重要的東西。這樣想來,不管拍什麼、播什麼,只有能順利推出大量的廣告,就是好電視劇。可憐的帝王們,看上去威風八名,其實也不過是為企業和它們的商品做了一回又一回的“形象代言人”。

遍體鱗“傷”的歷史劇

從電視劇本身來說,帝王戲可能有人們對帝王戲的意見可能集中在幾條:戲說、與史實不符、一味頌揚的基調。一開始的時候,戲說還頗能吸引觀眾,可是戲說多了,觀眾開始厭煩。此時,一些帝王題材的大製作開始登場。這些大製作一反之前的“戲說”風格,以史書的記載為依據,在很大程度上是終於史實的。比如《漢武大帝》的導演胡玫就說:一般拍宮闈戲都愛戲說,但我發現大多數中國人其實對真正的歷史事件很感興趣,一般人看史書不多,而拍歷史正劇、真是地還原歷史,恰好能彌補這一點,滿足觀眾的求知心理。我的追求也可以稱之為‘歷史現實主義’,我以歷史現實主義來區別於目前在歷史劇中廣為流行的歷史戲說類鬧劇。

可是,“正劇”真的還原歷史了?拿最近的《漢武大帝》來說吧,司馬遷長起了鬍子;漢代人說起了後世才有的辭彙:推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走私犯、攘外必先安內;李廣不是自殺而是戰死沙場;拔高衛青的形象等。一時間,電視劇的主創人員和觀眾、專家爭執不下。平靜下來想,藝術作品肯定要有細節的虛構,不然就成了史書的電視版了。因此爭議在某種程度上來自導演宣稱的“歷史正劇”的說法。為了避免調侃似的演繹歷史,也未必一定要走到另外一個極端吧?這還不說《漢武大帝》依據的《史記》、《漢書》等史料和真實的歷史尚有距離。

其實,帝王戲真的激起潮水般批評的還是他們演繹歷史的基調。

從“戲說”到“胡說”

如果說以“戲說”的名義演繹歷史,還可以一笑而過的話,如今號稱“正劇”的劇集就沒有這么簡單了。在創作的基調上已經從“戲說”到“胡說”了。這樣說一定也不是聳人聽聞。

先看一些歌詞。願煙火人間安得太平美滿/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這是《康熙王朝》的主題歌歌詞;《雍正王朝》主題歌歌詞是這樣的: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說身後罵名滾滾來/有道是人間萬苦人最苦,/終不悔九死落塵埃/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又誰來主宰。最近《漢武大帝》的歌詞聽起來就有點肉麻了:你燃燒自己溫暖大地/任自己成為灰燼。

要是光聽這些動人心弦的歌詞,特別是寫漢武帝的那兩句,讓你猜猜歌頌的是誰,你可能會猜歌頌的是偉大的人民公僕雷鋒、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牛玉儒、鄭培民……無論如何不會想到這首激情澎湃的頌歌是獻給“萬歲爺”的。 不過是有的地方比歌頌通常是基層幹部的公僕們多了幾分悲壯和豪邁,畢竟是“天子”嘛!。

就具體的情節設計來說,有些電視劇的編導看待帝王時永遠都是仰視。少年時肯定聰慧過人,稍大後飽讀詩書,年輕時有鴻鵠之志,中年時更具雄才偉略,一輩子高瞻遠矚、憂國憂民、嘔心瀝血。總之,一步一個腳印,都是後人學習的榜樣。光用劇情展現還不夠,導演往往還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來謳歌,如《漢武大帝》的主題歌。談到為何熱衷於拍攝帝王題材的電視劇時,有導演曾頗為不滿的表示:憑什麼拿破崙、華盛頓一說就是英雄,我們的祖先一說就是封建帝王。我們就是要拍中國的英雄、中國的拿破崙。有了這樣的創作理念,再來看歌詞和史料的剪裁一就容易會心了。

要歌頌自然不能多寫勞民傷財、殘暴無度、驕奢淫逸之類的,要歌頌自然就是殫精竭慮、雄才大略,甚至“煙火人間太平美滿”還想“再活五百年”來為民謀幸福。這簡直不是歌頌而是招魂了。許多評論都提到,要是康熙真的再活五百年,我等還不得長袍馬褂、拖著長辮山呼萬歲了!皇帝即使有錯誤也是前進路上的錯誤,你看,漢武大帝就為窮兵黷武的一生下了“罪己詔”。偉大的皇帝也懂得自我批評哩。

清華大學的秦暉教授曾經撰文分析過《雍正王朝》錯漏百出的細節和荒唐的史觀。他認為,比起以前自稱“不是歷史”的“戲說”類電視劇,《雍正王朝》簡直就是“胡說”。真是一語中的。他在分析為何“勵精圖治、勤政為民”的皇帝大批出現的社會背景時寫道:“經歷20多年後改革已進入微妙階段,利益調整劇烈,公正問題凸顯,社會矛盾增加,不確定因素增多,人們心理易於失衡,加上某種文化積澱的作用,人們隱約產生了對某種改革皇帝”的期待,期待他能以鐵腕掃清積弊,帶領人們走出八卦陣,賜予社會以公平與安寧。而電視劇迎合了人們的這種心理。”

難道真能指望一個雍正式的人物來拯救自己與社會嗎?

電視劇創作:視角要互補

對帝王戲的批判除了上面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視角的單一,沒有形成互不。秦暉曾以美國的電影創作為例對此多了有力的分析。美國電影史上的《巴頓將軍》堪稱歷史片中的經典,它以一場真實的戰爭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戰爭英雄形象,它是歌頌戰爭的。同時,美國也有大量‘反戰’的作品,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巴頓’型戰爭片成了絕對的主導,而拒絕那些反戰的影視作品,那《巴頓將軍》就有軍國主義之嫌了。同樣,《亂世佳人》是一部站在南方立場上敵視南北戰爭的片子,但美國同時又有許多《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類‘反南方’、反奴隸制的作品在流行。只有《亂世佳人》,美國人怎能深刻反省奴隸制的歷史?而反映南方的作品如果只有《湯姆叔叔》這一種形象,南方人也不會真正服氣的。也就是說,只有不同視角的題材相互補充才能形成真正豐富的文化生態。而問題的關鍵還在於要有充分的創作自由。

另外,對人物的塑造沒有個性也是一個大大的“硬傷”。關於溥儀的影視作品國內拍了很多,但沒有一部超過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原因何在?因為貝托魯奇抓住了溥儀的特徵,這位皇帝一生都在迷茫地尋找“我是誰”的答案。而我們的“帝王戲”一心想豎英雄、豎偉人,那還會去認真的探索這些皇帝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呢?

轉載 個個都是好皇帝 帝王影視劇泛濫遭猛烈抨擊

談到眼下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身材瘦小的魏明倫委員激憤得數次幾欲站立起來,右手激動地擊拍面前的桌子。他說,現在一提歷史題材,就是各種各樣的“帝王”滿天飛!本來應該百花齊放的文藝創作,怎么陷入了一片“帝王的陰影”?!

如今一開電視,隨便選擇哪個頻道,總是五花八門的各類古代朝廷後宮戲在眼前晃悠,其中以反映清朝事件的居多。這類戲,有的標榜“正劇”,有的宣稱“戲說”、“搞笑”。這類歷史題材,被一些百姓戲稱為“宮廷戲”、“辮子戲”。

魏委員舉例說,個別劇中的主題歌詞“我要活他個五百年呀五百年……”,這分明是帝王老兒的心聲,無非就是要“萬壽無疆”的一種心態。再有,《還珠格格》中小燕子進宮認親一段,處處透著一股濃郁的“攀龍附鳳”的味道。

魏委員說,很奇怪的是,在所有的帝王影視劇中,皇帝一個個都是好皇帝。看完“康熙”,大家知道康熙是好皇帝;看完“雍正”,也有人讚嘆雍正很勤奮,每天要批無數的檔案——可是,比勤奮,還有比雍正批閱檔案更多的,那就是希特勒。而大家都清楚,希特勒是一個暴君。

魏委員說,最近的《天下糧倉》還是如此的思路。“沒有壞皇帝,哪來的那么多貪官?貪官腐敗的根源,正在於‘帝制’。”

魏委員認為,不一定是每一個創作者都在有意識鼓吹帝王,但事實上,鋪天蓋地的“正劇”、“戲說”形成了一個鼓吹帝王的“場”。這種藝術表達,非常可怕。

李默然委員對此很有同感。他說,很多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不顧歷史真實,乾隆不像乾隆,康熙不像康熙。讓人覺得,歷史劇越來越不真實。

浙江美協主席肖峰委員說,很多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無論是內容,還是上映檔期,要多多考慮到對青少年的影響。他說,很多小孩在家裡動不動就來一句:“小李子,喳!”“皇宮娘娘,再來兩個!”雖是玩鬧,但潛意識裡卻把清朝、皇宮的那一套學會了。

肖委員還舉例,去年正逢辛亥革命90周年,不久前中央電視台播出了一部關於孫中山的片子,而幾乎同時,其他的頻道上儘是一大批清朝戲,而且片中的皇帝個個都像是好皇帝。有些年輕人追著問他:“清朝那么好,幹嘛還要孫中山搞辛亥革命呀?何苦呢!孫中山偉大在哪裡?”

有的朝廷劇創作者辯稱,宮廷戲百姓愛看,各種宮廷戲滿天飛,可以充分迎合滿足老百姓。而李前寬委員對此則認為:“百姓的口味是多種多樣的。說老百姓只喜歡歷史戲,不公平不客觀。其實,好的現實題材作品一出來,大家不也是爭著看嗎?文藝界還應從本身創作思路上多找原因。關鍵是,自身要堅持嚴謹創作。歷史題材當然可以拍,關鍵是怎么拍、怎么把握。”

著名作家陳祖芬強調,不要一味地抱怨老百姓的品位如何,文藝界確實應該拿出更多百姓喜聞樂見的、貼近生活的好作品來。

轉載 皇帝是個什麼東西

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已經疑惑很久了。這疑惑緣於我們源源不斷地擠進螢屏的影視作品,擠進千家萬戶的休閒時光的那些未清的流毒――這些作品在模糊的主題下,都或多或少地宣揚著皇權意志,幽幽地散發著頹廢的光澤。而民眾意識、民間思想則無一例外地被摒棄在專制意識之外,成為皇權意志的背景與點綴。

皇帝這個特殊的稱謂的確讓很多人想入非非,它 有一個耀眼的光環,足以讓一個有著正常思維也不缺乏理智的人暈眩,繼而瘋狂。它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代表著無所不能的作為,代表著強悍的個人意志,以及幾乎乾什麼都能夠被“理解”被“容忍”的愚昧與狂妄。

那么皇帝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英明的君主?狂暴的獨裁者?陰鷙的變態狂?冷漠的嗜血者?抑或都是――是這特徵集於一身的一個怪物。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們不用再仰望這個在過去的時光中高高在上的人物,我們不僅可以遠遠地打量這個早已被埋藏在歷史塵埃里卻依然散發著某種味道的寵物怪物廢物,我們還可以站在歷史的高度去俯視一下,這樣我們就比較容易把他看清看透看全面。

如此,我們就得先把他還原一下,還原成一個人,一個有夢想有著欲望的現實世界裡的人。皇帝是在他有了這個稱謂之後被神化或者更準確地說被異化了的人,那個時候,他被稱為上天之子,是一個具備神性的凌然不可侵犯的人。

其實一開始的他們,特別是開國皇帝還是很有一些作為的,也可以說是英雄――時勢造就的英雄,他們於亂世或者說末世中雄起,找一個旗號,或者說好聽一點兒是立一個信條,打打殺殺一番,江山就成了他的了。而一旦江山成了他的,他就會把江山看成他們這個家庭的,當然得為這個“大家庭”著想――千秋萬代地傳下去,興旺下去――這大概就是古代大眾意識里的造福子孫了。

封建專制制度是一種以皇權為中心,以官僚群體為統治工具,以小農的自然經濟為社會基礎的專制統治。皇權等於國家意志,它不僅成了社會運轉的支配力量,而且成了平衡統治階級內部各派勢力的槓桿。所以,皇權的穩定就是社會的穩定,皇權的強弱必將影響到統治階級內部各派力量的消長。但是皇權的致命弱點是“家天下”,它的傳承必須按血緣關係在一家一姓的狹小範圍內選定,也就是說無論賢愚,他只要具有與皇族直系或最近的血統,就有可能被推上皇帝的寶座。如果臣民遇上志向遠大、雄才大略、英明果決的君主,社會就穩定,國家就強大。然而,在中國古代帝王中,這樣的明君簡直是鳳毛麟角,少得可憐。歷史上多的是目中無人、縱情享樂、性格乖戾、愚蠢昏庸、不知國計民生為何物的政治廢物。只是讓我想不明白的是,如今皇帝這個怪物離我們遠去已經很有一段時光了,為什麼還有那么些人不遺餘力地留戀著那個東西,留戀著那個時代,崇拜並艷羨著那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力折射出的“迷人”的光環――為他們的權力欲望辯護,為他們的勾心鬥角殘酷虐殺尋找合理的理由――這是否就自覺不自覺地併入過去人們崇尚的忠君愛國(忠君即愛國)思想里去了?歷史已經走過了那個階段,而某些人的思想在某些時候觸及某些方面的問題時還停留在那個地方,歷史應該是一面鏡子,而不是一塊鮮艷無比的遮羞布。

《解剖帝王》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被帝王統治了5000年,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諸多帝王中,確有極少數施仁政者,但大多數帝王則是竊國的大盜、禍國殃民的元兇。歌頌帝王,愚弄人民。而扯掉帝王自己罩在臉上的種種面具,剝去歌功頌德者硬套在帝王身上的美麗外衣,還其本來豐目,從制度與人性兩方面對其進行深層的透視和剖析,讓現代人看清帝王與君主專制制度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無窮災難,將有助於肅清專制主義的遺毒,提高我們的公民意識,有助於中國的民主化進程。本書以中國5000年歷史為經,以500多個皇帝為緯,從浩翰的史籍中擷取典型事例,從多方面揭露封建帝王的罪惡,以史實說話,文筆生動,集知識性與通俗性於一體,開卷有益。

《解剖帝王》 作者 梅桑榆

本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皇帝”的由來

一、皇帝的鼻祖隆重登場

二、後世帝王的典範——堯、舜

三、“家天下”制度血腥出籠

四、“皇帝”頭銜新鮮出爐

第二章 皇帝是怎樣當上的

一、踏著如山的屍骨登上龍椅

二、舒舒服服地登上龍椅——禪代

三、帝位與生俱來——世襲

四、靠陰謀如刀劍登上龍椅——政變

五、刀劍之下出皇冠——兵變

第三章 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一、根除後患,先拿皇族開刀

二、剷除異已,誅殺先朝大臣

三、開國功臣的悲慘下場

第四章 嚴刑峻法保家產

一、越來越殘酷的刑罰

二、最可怕的“巨帽”

三、聽一聽都毛骨悚然

四、斬草除根的法律依據

第五章 把臣僚當狗馬

一、赤裸裸、血淋淋的馭臣理論

二、對臣僚實行全面監控

三、皇帝掌控臣僚的猛獸——酷史

四、皇帝掌控臣橛的惡魔——宦官

第六章 把百姓當作俘虜與奴隸

一、視人民為囚徒——牢固的人身控制

二、橫徵暴斂,瘋狂搜刮民脂民膏

三、永遠服不完的謠役

四、工奴和匠戶,永遠是皇帝的奴隸

五、軍人,如同奴隸與賤民

第七章 隨心所欲地屠戮臣民

一、駭人聽聞的殺戮手段

二、“蟻臣”的命運

三、征服者的瘋狂屠殺

四、無限株連、屠戮不休

第八章 拒諫掩惡,禁止“誹謗”

一、拒聽忠諫的亡國皇帝

二、誰批“逆鱗”我殺誰

三、最簡單的殺人理由——誹謗

四、虎視眈眈地盯著修史者

第九章 鉗制臣民思想,大興文字獄

一、斷章取義,強加罪名

二、從詩文中尋找“思想罪”的證據

三、穎神穎鬼,亂砍文人腦袋的屠夫

四、大批判運動的鼻祖

五、查禁書籍之王

第十章 迷信鬼神,愚民又愚己

一、編造“聖瑞”,證明自己非同凡品

二、求神訪仙,妄想長生不老

三、亂服丹藥求長生,反而死於非命

四、大倡佛道,廣建寺院道觀

五、造假愚民,信道誤國

第十一章 奢靡揮霍,以天下財富奉一人

一、大興土木,建造宮殿苑林

二、巡遊無度,勞民傷財

三、肆意揮霍,視國帑民財如糞土

第十二章 荒淫亂倫,任意掠人妻女

一、天下美女來源廣,掠奪詔選滿後宮

二、淫棍皇帝代代出,後宮美女誰最多?

三、形形色色的淫棍皇帝

四、亂倫醜聞傳千古

第十三章 至死都在禍害人民

一、大造陵寢,耗費財力無窮

二、皇帝國戚,陵寢建造也奢華

三、隨葬奢靡,死合仍要享受寶貴

四、強迫妃嬪殉葬,至死不忘淫樂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