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堂鎮

觀音堂鎮位於陝州區東部丘陵淺山區,地處澠池、宜陽、洛寧三縣結合部,地形地貌概況基本為:“四山五嶺一分平”。總面積 18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50690 畝,總人口 39574 人,其中農業人口 23018 人。隴海鐵路、連霍高速、連天公路東西過境。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1956年建觀音堂中心鄉,1958年改公社,1961年改區,1965年復改公社。

1984年改鄉,1985年建鎮。1997年,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2.8萬,轄觀音堂、段岩、阮坪、張村、葛條溝、江樹腰、七里、韓岩、南寨、石堆、甘壕、段家12個行政村和觀音堂街、甘壕煤礦、觀音堂煤礦3個居委會。

2005年,撤銷大延窪鄉併入觀音堂鎮。

附:大延窪鄉位於陝縣東部。 [沿革]1962年從觀音堂區析出建大延窪公社,1965年併入觀音堂公社,1975年復建大延窪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65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大延窪、界岩、君王、窯院、韓莊、蘆草、楊窪、劉莊窪、韓莊、糯米溝、陳營、華尖嘴、下潮13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全鎮轄觀音堂煤礦居委會、石壕煤礦居委會*、觀音堂街居委會、觀音堂村、石堆村、南寨村、韓岩村、七里村、葛條溝村、張村、阮坪村、段岩村、石壕村、段家門村*、江樹腰村、界岩村、大延窪村、下潮村、鏵尖嘴村、陳營村、糯米溝村、韓窪村、劉莊窪村、陽窪村、蘆草村、韓莊村、窯院村、君王村3個居委會和25個行政村。(注*《三門峽市行政區劃簡冊》中為甘壕煤礦居委會;段家門村的“門”字裡邊應加一“外”字。)

地方特色

鎮區內資源豐富,交通發達,市場繁榮,歷史悠久。煤、鋁礬土、石英石,石灰石等地下礦產資源儲量大、質地優,具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觀音堂煤礦、石壕煤礦,杜家溝鋁礦,陝州區耐火廠,102廠、三門峽捷馬化工公司等 6家縣以上大中型企業和1家煤礦,1家鋁礦、13家石料場等企業強勁發展;隴海鐵路、310國道橫穿全境,連霍高速公路在該鎮設有上下出口,新建高速鐵路經鎮南而過,陝洛、觀李、觀宮、觀舜等縣鄉公路綜合交錯,四速八達;鎮區建設初具規模,瓜果、蔬菜、農資、建村等專業市場規範運營,文化、教育、衛生、通訊、金融等服務行業齊全。

地貌特徵

全鎮地貌特徵大數可分為山地、丘陵、窪地三種類型。鎮區東部的石堆、陳營、七里、張村、阮坪、葛條溝 6個村,嶺多山少,耕地比例大,發展大農業經濟為一定基礎;南部的大延窪、糯米溝、蘆草等12個村,嶺多山多,耕作條件差,適宜發展養殖業和林業;中部的觀音堂、韓岩、段岩、南寨 4 個村,人多地少。

村民收入主要以第三產業為主;西部淺山區的石壕、段家門、江樹腰3個村,山高坡陡、嶺溝縱橫、土地分散,零星小集中,土質較瘠薄,但煤、鋁等地下礦產資源儲量大,村民主要靠發展工礦業和運輸業增加收入。

名勝古蹟

千年七里古槐、古剎建築鐘鼓樓、馮玉祥將軍綱領碑、《石壕吏》遺址等人文自然景觀數不勝數。

名稱由來

在豫西的澠池與陝縣交界處,有個村鎮叫“觀音堂”。關於這個村名的來歷,還有個美麗的傳說呢!

據說很早前,有個書生上京趕考,他帶眷書僮,乘坐一輛馬車,路過崤嶺的一個小村,見一位中年村婦,拉著一個六七歲的男孩,怒沖沖地責打。那孩子一邊掙扎,一邊哭叫。

書生看了,心中不忍,便叫御者停車。他下了馬車,上前施禮道,“敢問大嫂何以動怒,痛打孩子?他年紀太小,即使有錯,也應寬恕一些!”那村婦道:“我每日悉心教他讀詩習文,他卻不知用心,竟對不上我出的一句普通詩聯。若不嚴加管教,他是不會勤學苦讀的。”書生一聽,甚是驚異,這山村民婦竟能教子習讀詩文,實在難能可貴!於是再次施禮問道:“不知大嫂出何上聯? 請說出來,讓學生我也見識見識。”村婦見這位書生眉清目秀,舉止文雅,便道:“我出的上聯是 ‘風吹藍衫靛噴香’”。

書生原想,一個山村農婦,能出何高深上聯,誰知一聽,苦思良久,也對答不出。這時書僮站在一旁看到主人尷尬為難。急忙上前解圍道:“公子,現在我們趕路要緊,等回來時再對答吧!”書生聽了,乘機轉舵道:“大嫂所吟妙句,學生十年寒窗,尚且一時難於對答,何況年幼蒙童?你就饒恕他一次吧!”那村婦見公子講情,才息了怒氣。

書生平時自以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不料竟被一位山村農婦難住了,心中好生不悅,便怏怏然乘車而去。

曉行夜宿,趕到京城,離考期尚有數日,他就在偏僻小巷尋了一家清靜的客店住下,每日攻讀詩文,但等開科之日一到,好去應試。

卻說當今皇上有一公主,正值青春妙齡,他欲通過這次開科,挑選一位才貌雙全之士為東床附馬,並決計要親自面試。

這日試期一到,考生們都懷著惶惶的心情聚集殿前,靜等皇上前來御試。誰知皇上新得一寵妃,兩人如膠似漆,整日在一起飲酒作樂,竟把此事忘到九霄雲外去了。待到監官前來催促,他才恍然想起。

此日東風輕吹,細雨斜飄,皇上從後宮出來,在御傘下邊走邊想,忽見雨絲灑濕了龍袍,觸景生情,便油然吟出一句 :“雨灑黃袍龍意醉”。他想,就以此句為上聯,讓舉子們應對,也可以看出他們的才思學識如何。

試聯既出,皇上就高坐龍庭,俯視場內,只見滿場舉子,抓耳撓腮,心急如火,卻都對答不出。那位書生起初也緊鎖眉頭,搜尋枯腸;後來猛然想起路過崤嶺山村所遇一事,恍然大悟:那村婦出的詩聯,不正好相對嗎?於是喜出望外,筆走龍蛇,即刻寫就,呈了上去。

皇上一看,龍顏大喜,再看那位書生,儀表堂堂,氣宇不凡,又和公主年齡相當,隨即就點他為頭名狀元,並招為附馬。

那書生被皇上親自選中,好生歡喜。奉命在京城誇官三日,便與公主完婚。剛度過新婚蜜月,便回鄉拜師祭祖。他想,此番得中,全憑村婦佳句,禮當首先登門拜謝。不料到了崤嶺一帶,四處查尋,卻再也找不見那座小村子。這時新科狀元忽然想起,他幼年時隨祖母到觀音廟去燒香上供,廟裡觀世音的塑像與那村婦的模樣極為相似,莫非那是觀音娘娘專為點化自己而來?於是就讓人在崤嶺修建了一座觀音大堂,並派專人年年月月香火供奉。以後這兒就逐漸形成了一個村鎮,取名就叫“觀音堂",千百年來,一直沿用。後來隴海鐵路在這設了站,又建起了規模較大的煤礦,於是“觀音堂”便譽滿豫西了

觀音堂鎮歷史

上世紀初,隴海鐵路往西只修到觀音堂鎮,這裡便成了終點站。因此,大量的西運物資由火車運到這兒,或分載到船上經黃河水運,或用馬車載著經崤函古道西行,抑或是過黃河會興渡口(茅津渡)北運至山西。同時,西部、北部各地的物資又船載車裝拉到觀音堂等待裝火車東運,這兒由此形成了一個經濟中心,熱鬧程度可想而知。

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與光緒逃至西安避難,後返回北京時就在觀音堂住宿。據說,當時給她修造的行宮因坐南朝北而引起慈禧的不快。她看了一遍嫌不吉利,便棄之不住,到當地大戶周員外家的豪宅過夜。1914年春,馮玉祥將軍奉命到豫西剿匪,率部隊分乘三列火車第一次到觀音堂駐紮。7年後,他又率部西進,因觀音堂以西不通火車,只好再次到觀音堂停留,期間用炸藥炸開了一個山頭,將輜重暫存於此,留下專人看守。1924年7月,魯迅先生到西安講學,他7月7日起程,先乘火車到觀音堂,然後改乘船走黃河水道,於7月14日到達西安,走了7天。

據說,他從觀音堂到潼關90公里的黃河水道上就走了4天,可謂路途艱難,代價不小。但這90公里的水路卻給他帶來了創作靈感,寫出了兩篇著名的雜文,一篇是《看鏡有感》,另一篇是《說鬍鬚》。

因為“斷頭路”而形成經濟中心,只是觀音堂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在觀音堂的地下,有豐富的煤炭資源,300多年前就開始開採了。到上世紀20年代,這裡已經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煤業市場,礦工們開採出來的原煤經火車運往東南各地,因此各地商家或煤販子都在觀音堂設立“辦事處”,以第一時間採購出產的原煤。由於經濟活躍,陝州的一些商家也看好這塊地皮,紛紛到此做生意,使得當時的觀音堂形成了比陝州城還要熱鬧的景象。

在當時的條件下,觀音堂成為西部重鎮,也留下了革命的種子。1921年11月,隴海鐵路大罷工,觀音堂附近的鐵路兩邊工棚里住著數千名修路工人,是鐵路工人中數量較多又較集中的區域。李大釗得知後,當即派羅章龍到此發動工人,指導、組織罷工運動,並取得了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家逐步改善條件,打通了觀音堂以西的鐵路,東西物流才得以順暢,觀音堂這個物流瓶頸也隨之消失了。往日熱鬧、活躍的市場氣氛,漸漸恢復了平靜。而且,這裡的煤炭資源經過幾百年的開採已逐漸枯竭,觀音堂鎮從此風光不再,回落到自身的農業鄉鎮隊伍之中。

從19世紀中葉的煤業形成成熟的市場,到20世紀中葉開通隴海鐵路西部延長線,觀音堂鎮經歷了100多年的紅火期,由此演繹了許多故事,並留在了各種記錄里或幾代人的記憶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