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兄弟連溫特斯少校回憶錄

親歷兄弟連溫特斯少校回憶錄

講的都是二戰中的真人真事,是作者的部下和戰友的故事。 書里講的都是二戰中的真人真事,是我的部下和戰友的故事。 書里講的都是二戰中的真人真事,是我的部下和戰友的故事。

基本信息

出版社: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 第2版 (2008年7月1日) 平裝: 283頁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44703284

《親歷兄弟連溫特斯少校回憶錄》親歷兄弟連溫特斯少校回憶錄》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親歷兄弟連溫特斯少校回憶錄》不是一部虛構作品。講的都是二戰中的真人真事,是作者的部下和戰友的故事。直到現在,六十多年以後,他們仍跟依然健在的許多人保持著聯繫。回憶錄中包涵了士兵檔案,戰爭,成功的十條法則等精彩內容。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不是一部虛構作品。書里講的都是二戰中的真人真事,是我的部下和戰友的故事。直到現在,六十多年以後,我仍跟依然健在的許多人保持著聯繫。史蒂芬·安布羅斯在他的書里把我們稱做“兄弟連”。

編輯推薦

《親歷兄弟連溫特斯少校回憶錄》作者理察·迪克·溫特斯作為空降兵王牌師的一名基層指揮員,從基層官兵的角度出發,記述了101空降師所參與的各個戰役。他的回憶錄,可以說,要比《兄弟連》小說真實許多,而在不同情況下,他和他的部隊所表現出來的真實面貌,也在該書中有詳盡敘述。戰爭回憶錄,不論作為文學作品還是歷史資料,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線官兵的回憶錄,更是彌足珍貴。它反映出的,不只是戰爭的面貌,更是戰爭中人的面貌。對於我們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理解士兵作戰情緒是非常有意義的。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迪克·溫特斯 (Winters.D.) (美國)科爾·C.金西德 (Kingseed.C.C.) 譯者:李霄壠 金煉 陳強
理察·迪克·溫特斯,1918年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蘭開斯特縣附近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941年,在富蘭克林和馬歇爾學院獲科學和經濟學學士學位後志願從軍,成為101空降師506團2營E連傘降小分隊(即“兄弟連”)的首批成員之一,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他於諾曼第登入之日起成為E連的第三任連長,憑藉其出色的指揮才能和英勇無畏的表現立下赫赫戰功,迅速被提升為少校,其強大的人格魅力更是贏得官兵們的一致愛戴。戰後他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過著平靜而安逸的生活。
獲得勛表:二戰勝利勳章 傑出服務十字勳章 銅星勳章 威廉勳章(荷蘭) 紫心勳章 總統頒發團隊榮譽勳章(2OLC)
2011年1月2日, 迪克·溫特斯在他的93歲生日前夕,離開了人世。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兄弟連
故事的開端
在E連沒有容易的事
從本寧到尚克斯
少年老成
第二部 阿喀琉斯時代
諾曼第登入日
卡朗唐
荷蘭
島嶼
第三部 經受戰爭的黑暗歷練
間歇
再陷重圍
最後的巡邏
勝利
第四部 為了戰爭後的和平
占領
回家
史蒂芬·安布羅斯長眠於此
沉思
成功的十條法則
譯後記

序言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不是一部虛構作品。書里講的都是二戰中的真人真事,是我的部下和戰友的故事。直到現在,六十多年以後,我仍跟依然健在的許多人保持著聯繫。
史蒂芬·安布羅斯在他的書里把我們稱做“兄弟連”。其實,我們相互關心、相互保護,一同歡笑,一同痛哭,比親兄弟還要親密。我們像孿生兄弟,一人有事,大家感同身受。
安布羅斯寫完《兄弟連》之後便著手寫下一部書,是部鴻篇巨製:《D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高潮之戰》,為此,他要清理一下書桌、地板。他的清理方法就是把他寫《兄弟連》時所獲得的所有當事人的回憶錄裝了一大箱,寄給了我。我的家便成了這些回憶錄的儲藏室。我用了整整一個冬天來整理這些材料,完善和補充我本來就有的士兵檔案。按照他所用的章節,安布羅斯把材料粗粗地分成幾摞,所以要從中找出關於每個士兵的回憶,我必須做大量的整理和閱讀工作。
在閱讀的時候,我發現了許多精彩的故事由於篇幅所限沒有寫入《兄弟連》。我當時覺得,現在我還是這么想,這些故事被“埋沒”是件憾事。《兄弟連》出版之後,特別是由湯姆·漢克斯和史蒂文·史匹柏執導的電視連續劇上演以後,洪水一般的書信向我湧來,有人提問題,有人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從我這裡或者從其他的戰士那裡。
來信渴望了解更多故事的人是那么多,而且來自世界各地,我覺得唯一可以滿足大家要求的辦法就是寫出這本書。我不管是閱讀讀者來信,還是出去講演,聽到的呼聲都是:“再講!再講!”我不可能給所有的人都寫回信,也不可能同所有的人直接對話。不過有那么一封信,不僅言簡意賅地道明了我和戰友們的故事產生如此廣泛影響的原因,也說出了我的心聲:“艾森豪、巴頓、蒙哥馬利等將領以及羅斯福總統和邱吉爾首相都是世界舞台上的巨人。而在我看來,你和你的戰友們卻不同。你們出生的城市,你們的身世,你們到過的地方跟我一樣。你們的經歷和遇到過的問題跟我一樣。你們的勝利與其說是能力和才幹的勝利,不如說是個人性格的勝利。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你和你的戰友們缺乏才幹和能力,而是說我能夠理解和認同你們的才幹和能力。我可能永遠也不能像邱吉爾那樣出口成章,也不可能像巴頓那樣雄心勃勃。但是我可以像E連那樣緘默堅毅。我可以當指揮官;我可以忠誠不渝;我可以成為一名不錯的戰友。這些都是你和你的戰友們在最惡劣的條件下展示的品質。當然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也可以做得像你們一樣好。”
還有一位年輕人從英國來信說:他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什麼特殊的聯繫,“家族裡面沒有什麼有趣的戰爭故事,也沒有親戚英勇戰死”。然而這場戰爭深深地吸引了他。一天夜裡,他坐在電視機前觀看反映“兄弟連”的紀錄片《我們孤膽,我們並肩》,竟致淚流滿面。在給我的信中,他試圖表達對E連戰士們的感激之情:“我與你本人以及像你一樣的人素昧平生,怎么會被你們的事跡所感動呢?是因為你們不怕犧牲為像我一樣的年輕人贏得今天的世界,從而贏得了我的尊重嗎?你每天都眼睜睜地看著戰友們中彈倒下或被炸得粉碎,第二天早上起來你卻仍能義無反顧地面對同樣的噩運,是你的勇氣令我敬畏了嗎?死去戰友的靈魂在看著你們將怎樣生活,而你和你的戰友竟能在戰後重返相對正常的生活,也許是這一點令我頗感著迷吧!”
年齡不饒人啊,這是我最後一次陷入戰地記者厄尼·派爾所謂的“戰火兄弟情”之中了,我想用講出“不為人知的故事”的方式來告慰我的戰友們。其中許多故事的主人公已經離我們而去,對於他們和他們的家人,我想不出有什麼比這更好的遺產。最為重要的是,我想與在今天和未來都必須做出艱難抉擇、冒著生命危險捍衛自由的領導者們一起分享我的個人回憶,希望我的經歷能為他們提供借鑑。就本質而言,回憶錄是非常個人化的。在一次戰鬥中,一個士兵只能說出他對自己陣地的回憶。因此,士兵和士官的回憶通常會完全忽視軍隊尚有一條指揮鏈,而這條指揮鏈確實發揮著不小的作用。士官的回憶錄往往忽略軍隊里有中尉這樣一個事實。有時候,他們會提及連長;提到營長的則很少。可是絕大部分回憶錄從不提及營、團、師的參謀人員,好像他們根本就不存在。通常這些士兵似乎只受團長指揮。
在構思的時候,我時刻不忘儘量避免犯上述過失。我的回憶是以我保存下來的作戰日記和在戰爭期間寫的書信為基礎的。我將這些材料與當時的作戰報告進行了比對。儘管我也用到了不少與史蒂芬·安布羅斯相同的素材,我的回憶錄中還是包含了許多未公開的資料。我真誠地希望我的這些回憶能有助於各位在動盪不安的世界裡找到自身的一份安寧。

後記

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人類戰爭史上兩次前所未有的浩劫,但同時也是兩篇絢爛浩大的史詩。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如此。
戰後的歷史學家、軍事學家們在分析戰爭的時候,往往只注意到那些謀劃方略、運籌帷幄的將軍們,卻忽視了戰爭的主體——士兵。可以說,正是這些無數的基層官兵造就了波瀾壯闊的戰爭歷史,正是這群無畏的年輕人締造著一個個著名的戰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的改進與發展,空降兵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尤其是歐洲戰場上叱吒風雲的兵種。不論是巴頓,蒙哥馬利,還是艾森豪,他們在指揮戰爭的時候,無一不把空降兵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而正是由於空降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色的表現,才讓101空降師這個名字響徹寰球。
理察·迪克·溫特斯作為空降兵王牌師的一名基層指揮員,從基層官兵的角度出發,記述了101空降師所參與的各個戰役。他的回憶錄,可以說,要比《兄弟連》小說真實許多,而在不同情況下,他和他的部隊所表現出來的真實面貌,也在該書中有詳盡敘述。
迪克·溫特斯所在的E連,也就是“兄弟連”,於1942年6月20日成立於美國喬治亞州的托科阿軍營。他們經過不長時間的訓練就開赴歐洲戰場,在戰爭中,溫特斯從普通一兵成長為一個營長,在這期間,他所經歷的種種磨難遠不止小說和電視劇所表現出的殘酷和艱難,那么,真實的故事是怎樣的呢?您可以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戰爭回憶錄,不論作為文學作品還是歷史資料,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線官兵的回憶錄,更是彌足珍貴。它反映出的,不只是戰爭的面貌,更是戰爭中人的面貌。對於我們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理解士兵作戰情緒是非常有意義的。
本書的第二部由金煉翻譯,第四部由陳強翻譯,第一部和第三部以及其餘部分由李霄壠翻譯,並由李霄壠統稿。在翻譯過程中得到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李建波教授和樂歡等師生的幫助,譯林出版社的陳葉女士審讀了全書,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文摘

辛克上校對我的軍事法庭程式的干預是他第二次親自出面來挽救我的職業生涯。早在托科阿的時候我就對辛克敬仰有加,他最初關注到我的時候,我在領著做柔韌訓練。後來他提升我為中尉,這一步,使我具備了被任命為副連長的條件。在通常情況下,因為剛跟索貝爾發生過衝突,我是不可能被重新分回到E連的。後來我才知道連里的軍士們出面請求讓我返回。辛克使這一請求成為現實,在後來的戰爭中,他密切關注我的從軍生涯。我弄不懂他為什麼會對我感興趣,但是他一直是對我的不斷升遷起作用的人。
幾乎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度過了1941年12月7日的第二個周年紀念日。日本人襲擊珍珠港是兩年前的事。可是,不知為什麼,這兩年顯得很漫長。自然,我覺得自己比剛入伍時更加成熟和堅強。空降兵的裝備給每位成員都留下了疼痛和青紫的傷痕。此外,與惹眼的裝備結緣也給每一名成員留下了同樣多的回憶:有的回憶是美好的,有的則不那么美好。不管怎么說,米漢當連長以後,E連有了一種通暢得多的溝通氛圍,我們進人了自托科阿以來最為緊張的訓練階段。
進入1944年後,軍事行動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大家都預測登入行動會在春天實施。聖誕節我們放了鮮有的一天假;2月下旬,我休了一星期假,造訪了英格蘭。在歐洲戰區待了六個月之後,我很想看到能讓我想起家鄉的地方。格拉斯哥和愛丁堡非常適合滿足我的這種願望。後來我也去了普利茅斯、牛津和倫敦。有好多事情來打發我的時間:溜冰、舞台秀、精彩戲劇,飯店也很多。儘管如此,在英國出門旅行不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情。由於有燈火管制,我時常得在黑暗中踉踉蹌蹌,在陌生的城市裡迷失方向,不由得向上帝祈求早日離開這鬼地方去真槍真刀地與敵人戰鬥。不過,我還是給家人買了些東西,給妹妹買了英格蘭帽子,給母親買了項鍊和鏈墜,給父親買了把柄上鑲有珍珠的小刀。除此之外,我還買了一把“匕首”,或者叫短劍,放在我的靴子裡。總而言之,這個假期是在下一輪訓練之前一段愉快的插曲。
漫長的英國冬天有許多漫長、濃霧瀰漫的黑夜,好在春天終於來了。連續幾個月看不見太陽,下雨不斷,道路泥濘不堪,英國的鄉間就是這個樣子。我們把這樣的日子拋到腦後去了。從3月到5月底,E連一直在野外。我們進行夜戰演練,包括夜間跳傘和夜間攻擊。在英國,春天期間,我們在D日之前進行了五次跳傘。其中只有一次,3月12日的那一次,是在夜間跳傘的。為了熟悉各種武器,每次我都試著攜帶不同的武器。通常情況下,一旦你的武器裝備包掉落了,要想找回自己的裝備可是費勁了,而且也不易將自己的士兵集合在裝備包旁。夜間跳傘的時候情形更是如此。儘管我們還沒得到進攻的正式命令,但是這一點並不難推斷。在多數野外訓練中,我們進行攻擊炮陣地、飛機跑道、橋樑及其他潛在據點的演練。為進攻而進行的裝備齊全的演練包括全師集體空降,如5月12日在紐貝里進行的“蒼鷹行動”。那次跳傘動用了1050架飛機和一萬五千多名傘兵。在抵達跳傘區跳出機艙之前,我們飛了兩個半小時。幸運的是,我們連反應不俗,戰士們急於參戰。
在春天期間,許多將軍來過101空降師。首先來的是伯納德·勞·蒙哥馬利,第21集團軍軍長。他堅持要向在英國的每一個師發表演講——他所謂的“鼓動”部隊。蒙哥馬利對部隊講話有竅門,士兵對他的話一聽就懂,他從不以一種屈尊的態度對士兵講話,也不想顯示他的官階和職位。他完全是一名真正的軍人。我對蒙哥馬利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生活方式,無可挑剔,而且他的部屬也很容易跟著學。蒙哥馬利讓我們圍到他的吉普車邊上,他要我們摘下鋼盔,以便看到我們的臉。隨後他說他很可憐德國人,他們竟會跟我們作對。蒙哥馬利剛走,總司令艾森豪上將和美國第1軍軍長奧馬爾·布拉德利中將就來了。邱吉爾首相與艾森豪和布拉德利一起觀看了3月下旬進行的英美聯合跳傘演習。在觀摩台上還有我們的新師長麥克斯威爾·泰勒將軍,他剛來指揮這個師,比爾·李將軍突發了一次不太嚴重的心臟病,被送回美國了。
泰勒是位風趣的長官,但從未像他的前任——“美國空降兵之父”那樣受到下屬的尊敬和景仰。在連一級,我幾乎接觸不到這位新師長,直到發動攻擊前兩個月才有了第一次接觸。那次接觸並不愉快,讓人想起索貝爾上尉當E連連長時的情形。當時,我作為1排排長負責師部警戒。我對此項任務小心翼翼,也不讓任何一位士兵掉以輕心。泰勒將軍的命令是每位軍人在任何時候都必須頭戴鋼盔。一天早晨,我去查外圍哨位了,恰在此時泰勒將軍離開了他的帳篷。將軍突然出現,將我的一位士兵從睡夢中驚醒,這名士兵坐了起來。就在此時,他的鋼盔掉了下來。泰勒正好駕車經過,他停下吉普車,記下了那士兵的名字,並且問他的排長是誰。幾小時之後,我接到通知到師部報到。到了師部,依據戰時規定我被處罰,理由是我沒能在最近的模擬戰鬥中確保每位士兵頭戴鋼盔。師長稱,我未能嚴格執行訓練規定反映了我“對這一指令在實戰中保護我的部隊的重要意義缺乏認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