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輻射調節

視覺輻射調節

雙眼具有自我調節影響距離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並不是非常快速的轉換,在醫學上,雙眼的這種能力叫做“視覺輻射調節”

簡介

電影《阿凡達》採用3D影像技術之後,在全世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在此之後,很多部影片紛紛採用3D效果來吸引影迷到電影院觀看。如今,3D技術的套用已經越來越普遍,但是美國科學家卻發出警告,使用智慧型手機觀看3D影響將會損害視力,並可能引發頭痛。

美國的一家網路雜誌《視覺周刊》日前發表了一篇報告指出,長時間觀看手提電子裝置播放的立體3D短片,或會引致視覺不適、眼部疲勞甚至引發頭痛,問題成因或在於雙眼的協調能力有限。因為雙眼聚焦螢幕時,自我調節的能力遠不如影像切換的速度快。
但是由於手機和電腦或者其他近距離顯示器採用的3D技術導致影響出現在螢幕前,而不是螢幕後,這會讓人感到非常的不適應,如果長期觀看,可能讓雙眼受到損害,甚至引發頭痛。

關於眼的調節

如果安靜狀態的眼的折光能力正好把6m以外的物體成像在視網膜上,那么來自較6m為近的物體的光線將是不同程度呈輻射狀的,它們在折射後的成像位置將在主焦點,亦即視網膜的位置之後;由於光線到達視網膜時尚未聚焦,因而物像是模糊的,由此也只能引起一個模糊的視覺形象。但正常眼在看近特時也十分清楚,這是由於眼在看近物時已進行了調節(accommodation),使進入眼內的光線經歷較強的折射,結果也能成像在視網膜上。

人眼的調節亦即折光能力的改變,主要是靠晶狀體形狀的改變;這是一個神經反射性活動,其過程如下:當模糊的視覺形象出現在視區皮層時,由此引起的下行衝動經錐體束中的皮層-中腦束到達中腦的正中核,再到達發出動眼神經中副交感節前纖維的有關核團,最後再經睫狀神經節到達眼內睫狀肌,使其中環行肌收縮,引起連線於水晶體囊的懸韌帶放鬆;這樣就促使水晶體由於其自身的彈性而向前方和後方凸出(以前突較為明顯),使眼的總的折光能力較安靜時增大,使較輻射的光線提前聚焦,也能成像在視網膜上。

因9-3表示調節前後晶狀體形狀的改變。很明顯,物體距眼球愈近,到達眼的光線輻散程度愈大,因而也需要晶狀體作更大程度的變凸。調節反射進行時,除晶狀體的變化外,同時還出現瞳孔的縮小和兩眼視軸向鼻中線的會聚,前者的意義在於減少進入眼內光線的量(物體移近時將有較強光線到達眼球)和減少折光系統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兩眼會聚的意義在於看近物時物像仍可落在兩眼視網膜的相稱位置。

人眼看近物的能力,亦即晶狀體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這決定於水晶體變凸的最大限度。隨著年齡的增加,水晶體自身的彈性將下降,因而調節能力也隨年齡的增加而降低。眼的最大調節能力可用它所能看光天化日物體的最近距離來表示,這個距離或限度稱為近點。近點愈近,說明晶狀體的彈性愈好,亦即它的懸韌帶放鬆時可以作較大程度的變凸,因而使距離更近的物體也能成像在視網膜上。例如,8歲左右的兒童的近點平均約8.6cm,20歲左右的成為約為10.4cm,而60歲時可增大到83.3cm。

提示

美國科學家們警告說:“3D的確讓我們觀看影片有了更加逼真的效果,但是人們還是儘量避免近距離、長時間的觀看的話很容易引起眼睛的不適,所以在觀看過3D影像之後,儘量輕柔眼睛,並眺望遠方,避免視力受到損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