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月

顯處視月,解釋:比喻治學的範圍廣但不精深。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聖賢固所忘言,自中人以還,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

基本信息

顯處視月,解釋:比喻治學的範圍廣但不精深。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聖賢固所忘言,自中人以還,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

作品原文

視 月
清夜未雲疲,珠簾聊可發。
泠泠玉潭水,映見蛾眉月
靡靡露方垂,暉暉光稍沒。
佳人復千里,余影徒揮忽

作品鑑賞

望月懷人,從《詩經·陳風·月出》發軔,至“古詩十九首”之“明月何皎皎”,月亮成了懷遠思人的意象,凝聚成一種積澱的審美意識,而廣泛出現在魏晉南北朝乃及以後的作品中。此首便是其中之一。
“清夜未雲疲,珠簾聊可發。”一天過後,入夜自然睏倦,而此言“未雲(不可以說,猶言感覺不到)疲”,全因夜晚清靜宜人。篇首的“清”字,自含清涼如水的明月在,良夜如此,則使人興致悠悠。另外,探後結末“佳人千里”看,懷人心憂,睡意全消。好在良辰美夜,似可排遣,掛簾步出,以抒情懷。“聊”字襯出無可奈何之意。
“泠泠玉潭水,映見蛾眉月。”上言簾曰“珠”,此謂潭曰“玉”,這自非普通居所。泠冷,清涼冷清的樣子。潭水被月光所照,給人泠泠然清寒滲涼之感。“泠泠”寫水,也折射出月光來。其實,乍出屋外,一切都在月光的籠罩之中,只是潭水反光粼粼耀眼,最容易看到。一彎明月倒映於明淨清涼的水中,更顯得潭周圍的堤石潔白如玉,潭水清然剔透。月映水中,不說“映出”,而曰“見”,隱隱提動庭院踟躕者。這裡寫景不涉及人,卻似可想見月下徘徊者。如果說上句借水寫月,那么這句則是以月寫人。清夜明月,如果佳人在旁,當並肩漫步,或清樽共對,而今卻獨斂見月之眉,無論是“俯視清水波”,還是“仰看明月光”,都使人鬱郁悲思,對月傷心。
五、六句也純然寫夜景,從物象中傳遞出夜晚時光的消逝,和“泠泠”兩句乍出居室所見不同。“靡靡”,遲遲。夜深露重,積露成滴,以此點明夜深,又借夜深點出人之不眠。宛然可見個呆呆遐想的人兒在,他(或她)感覺不到夜露寒氣的侵襲,而只是情之痴痴地凝視月亮“暉暉光稍沒”。明明之月,眼看著搖搖西墜,光線漸漸黯淡,美景不長,令人悵然。“稍”、“方”具有時光的流速感,悠悠然撞人心懷。
“佳人復千里”一句,方點明懷人心事,回應首句,剔明“未雲疲”之緣由。佳人不在,且“復千里”,山川悠悠,道路漫漫,思得一見而不能。這就逼出末句“余影徒揮忽”。斜月西下,余影瞬息間飄忽而匿沒。著一“徒”,見出“月去人不來”的惆悵,也映顯出他(她)或佇立、或靜坐。總之,在注視著那西沉之月,兩眼炯炯,依然是“未雲疲”。情緒黯然,似在疑思,好景為何不長,佳人為什麼不在。這情景使人想起曹丕燕歌行》其一的結尾:“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粱。”餘味悠悠,溢於言外。
題目是“視月”,詩不純寫夜景、月光,而映帶出視月之人。月色千里同照,清泠的靜夜,使人自然遐想遙遠,神盪心移。詩人把“我”置於溶溶月光之下,襯托出幽悠不盡的遼遠情思。境界清淡空靈,情調幽雋微婉,猶如秋夜艨朧的月光下,聽草蟲獨奏。特別是“映見蛾眉月”一句,寫月,寫視月之人,筆觸之輕盈和月之嬋娟及人之悵惘協調、吻合無間。全詩寫使人遐想的月、遐想的人,也使讀者遐想不已。

作者簡介

虞騫
南朝齊梁間詩人。生卒年及字號不詳,公元502年(梁武帝天監元年)前後在世。會稽(今浙江紹興市一帶)人。官至王國侍郎。工為五言詩,名與何遜相埒。事跡附見《梁書》卷四九《何遜傳》及《南史》卷三三《何承天傳》後。《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得其詩五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