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律決定健康

規律決定健康

《規律決定健康》是黎黍勻繼《腸胃決定健康》的又一大力作。該書的闡述重點從腸胃器官層次跳躍到了規律層次,比之之前更為巨觀的角度研究營養與健康的關係。其中,展示了不為人知的四大健康規律,這些規律自3000年前的人類已經遵循而行,而今發掘出來,世人可以測試到自己的行為方式那些已經觸犯禁忌。失傳百年的養生規律,重現當代,是該書的核心貢獻。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又名《上古時代的健康智慧》。作者研究了古代的養生方式,如藥物、營養、心理、環境、經絡、運動等方式,發現了決定人體健康又長壽的秘密是符合四大規律。

上古時代的健康智慧

不管是調理還是治療,按照四大規律來調整,保證了康復的速度和效果。四大規律分別屬於自然規律、人體規律、飲食規律、生活規律,自然規律闡述明白了陰陽本質與壽命關係,人體規律闡述了人體延緩衰老、肉身不腐等事件真相,飲食規律揭示了營養本質和真相,生活規律揭示了健康與生活各種時間安排等的緊密關係。從四大規律中我們明白了為何隨意使用經絡按摩的利弊,明白了為何飯後午睡有胃病,飯後不午睡容易有心臟病的原由;知道了藥物與營養增補劑為何在早八點、晚八點效果最好。通過對全球各種慢性病的本質分析,我們更容易知道慢性病如何防治。而關於很多人關心的減肥領域,作者第一次將減肥的秘密公布於世,把減肥的三段密碼和四大規律的配合,做詳細分析,揭示了常規減肥不達標的真正原因,從而為減肥人群提供一條充滿希望的苗條之路。

本書似乎要讓人們在大量的健康書籍中發現了不同尋常的寶貝,明白四大規律就輕鬆分辨當今那些書籍是適合長期參考那些是一般經驗。本書適合從事營養傳播工作、機構、組織,或者對營養領域有興趣、養生人群、保健市場的讀者。

作者簡介

黎黍勻長期研究各個重點領域,以“專心專業無微不至”之理念成

黎黍勻

就豐盛業績。十年如一日,以大海般低姿態學習研究,年閱讀量上1000本書,足跡遍及五湖四海,追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營養諮詢經驗多達5000多人,培養上千名營養愛好者,撰寫臨床營養作品論文7篇,教材十幾本,出版專著一部,科普演講600多場,客群60000多人。目前職務:南寧市科普專家團專家,廣西創造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廣西科普演講團特聘專家,廣西亞健康科技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提出理論有:“腸胃中心論”、“五維系統護理方法”、“綜合型病人的營養方案設計模型”等,是全球營養界第一位提出“非營養素”、“抗營養素”、“營養有害論”的營養專家。發表有《慢性病發病原理的初步探討》等論文。

營養學領域研究涉及:營養學歷史、營養學基礎、營養學技能、營養學流派、營養保健品、營養診斷學、各國營養學、中國營養學、營養學與醫學、營養學與生化、營養學與講師、營養學與餐飲、營養學與食品、營養學與美容、營養學與運動、營養疾病護理學、營養與健康護理、營養教材編制、營養學與講師等區域以及營養學其他全新理論及成果。

全書目錄

目錄

第一章 健康之道

學會養生生命的痕跡

從車子的保養說起

你不知道的器官秘密

器官的壓力規律

長壽本質

值得警惕的信號

第二章 健康之源

規律決定健康

長壽有規律

三七比例

溫度法則

你要認識你

平衡是福

感謝自然

第三章 健康禁忌

觸犯生存禁忌

觸犯天之禁忌

觸犯地之禁忌

觸犯人之禁忌

觸犯疾病之禁

慢性病的出路

第四章 健康從自然規律出發

陰陽本質

陰陽與壽命

陰陽平衡與健康

康熙皇帝過度耗陽

第五章 健康從人體規律出發

消化的過程

腸胃決定健康

慢性病的根源

腸胃規律的套用

午睡後吃飯還是飯後午睡

第六章 健康從飲食規律出發

營養簡史

飲食結構

越加工越垃圾

飲食規律的套用

手口足病營養攻略

第七章 健康從生活規律出發

早八晚八規律

生活規律與健康

生活規律的套用

設計健康的日程

第八章 點評違反四大規律的人們

營養工作者的遺憾

明星高危期到來

他們違反了規律

病夫治國

第九章 四大規律與慢性病

心血管類慢性病

腫瘤類慢性病

四大規律與減肥

第十章 遵循健康規律,跨越百歲生命(演講)

健康的概念

你的腸胃

錯誤的健康觀念

讓健康行為動起來

章節選錄

食物越加工越垃圾

如果說,規律是一種不根據人為的意志和想法而改變的鐵律,那么,我們只有善於利用這些規律才能獲得健康長壽。反之受懲罰。

對於這些規律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宇宙的起源。劍橋大學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認為,宇宙的誕生源自距今500億年前的大爆炸,爆炸之後就出現了宇宙和萬物。之後出現了銀河系、太陽系,而地球大約在距今46億年成形成。顯然人類不是與宇宙同時出現的,而是在一個非常適合的時刻才出現。這個時間表是這樣的:

41億年前,地球確定了自己的軌道和形體。

25億年前,地球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氣候和環境。為生命的出現、生存準備著。

大約在15億年前,地球完成了植物生命向動物生命過度的階段。

大約5億年前,地球出現了繁榮的動物物種。4.38億年,志留紀時代,蕨類植物出現,魚類開始出現,時間持續了2800萬年。

2.5億年前,哺乳動物出現。

1.35億年年前,當時地球出現了異常的冰河世紀,恐龍、猛蚱象等動物大量滅絕。

6500萬年,古近紀時代,哺乳動物迅速繁衍。

2300萬年,新近紀時代,動植物演變基本定型,不再出現其它異常生長,地球的各種氣候、活動等指標開始穩定下來。

1600萬年前,人類誕生。

關於人類誕生的神話有很多。如《聖經·馬可福音》中的記載,耶穌說:“人子從雲中來,帶著巨大的力量和光耀”。中國古代的傳說,認為是人面蛇身的女媧,手捏人形泥塊,一口氣一口氣地吹出人來。契丹人的傳說說到,在遙遠的古代,有一神人沿馬盂山浮土河乘白馬而下,有天女沿黃河駕青牛車而來;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他們的子女就繁衍為了契丹人。其後分為八部,每行軍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

如果說人類生育下一代是“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那么大自然孕育人類卻用了40多億年。如果我們把地球形成至今的整個歷史當作一年12個月來比喻,地球形成的日期算作1月1日,則地殼約形成於2月份,最早的生物體大約出現於4月份,恐龍類生物的全盛時期就到了12月中旬,人類的出現,只有兩小時的歷史——發生在12月31日晚上十點鐘左右。在這一比喻中,從最初的古人到現代人類,目前在地球上才生存了5分鐘。

從人類誕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人類是在宇宙萬物形成後才出現。當地球誕生後,生命按照植物——動物——人類的過程進行著。人類處於最後,也說明了依附於動植物而誕生,這就決定了人類的食物是來自植物,然後才是動物的根本原因。

有學生問到我說,為何人類不是以泥土為食物呢?

我相信,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決定的。首先,如果大自然創造了以泥土為生存食物的人類,那後果將不堪構想。你可以想像出來,目前全球人口高達60億,每人一天三餐,不把地球吃穿才怪。其二,人類如果只以泥土為生存,大自然造就的地球就不必要存在,而且任何星球也不能存在,總要被吃掉,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這樣的自然界就不平衡,人類自然無法被自然護佑。

當然,大自然還是讓個別以泥土為生的人類出現了,也許是大自然不小心造成的遺漏。如在非洲西部地區,人們吃泥土的習慣非常普遍。 據研究吃泥土的專家、密西西儲大學詹內斯教授說,對喜歡吃泥土的人來說,吃泥土猶如吃炸土豆片,成了他們極其喜歡的零食。在他1971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密西西比州科爾密斯區有四分之一的成年婦女都有嗜吃泥土的習慣。有媒體報導,1998年38歲的美國麥斯·詹森一貫嗜好吃泥土,他咬起來猶如吃餅乾。詹森曾嘗試過各種辦法來解除這種吃泥土的習慣,但始終未能奏效。

大自然需要人類通過植物、動物將泥土的營養成分儲存,達到為人類提供食物的目的。而且這個過程不能太複雜太煩瑣。比如營養成分從泥土——植物——人類,經過的加工環節最少,植物就屬於最優的食物,而動物的程式變多,食物的優質也隨之下降。如泥土——植物——動物——人類,程式增加,動物類食物適合人類的質量就下降。食物基本上是按照越加工越垃圾的原理進行的。

明朝的才子解縉曾經有對聯講述了食物的變化過程:

谷黃米白飯如霜,

炭黑火紅灰似雪。

穀物類通過加工為米,過程損失了少量的營養成分,比如維生素B族,再加工為米飯,蒸發了部分水溶性的營養,這是是適合人類吃的食物了。如果再加工,比如炒飯,經過脂肪的添加,增多了很多飽和脂肪,顯然屬於不健康食物範圍。如果再加工為爆米花,就難免不出現致癌成分的苯四丙吡類物質出現,這是營養有害的範圍了。

食物之所以成為食物,它承擔了兩個使命,一個是使人類的生命得到延續,一個維持生命的正常行為的進行。比如吃好食物利於提高工作效率,屬於維持正常行為的進行。而吃對食物,一生少病,活到一百不是問題,這是生命的延續。反之,如果食物不符合這兩個基本要求,就是“折壽”、損害健康的東西。

大自然顯然已經為人類準備充分,人類不需要擔憂這些問題。而人類只要按照它既定的規律進行養生,就可以達到百歲以上的壽限。

諸葛亮健商為0

節選《規律決定健康》 黎黍勻在談論諸葛亮之前,我們先認識一下長壽的秘密。這個人物中國人基本很熟悉,甚至有的人會背他寫的出師表系列。這裡不表。

決定人壽命長短,因素當然有很多。不過簡單來說,都可以歸結為對器官的使用程度。

有人研究了我們廣西的世界長壽鄉百歲老人,感嘆他們山好水好,飯菜好,當然這些都是有影響的。但是實際上影響最大的卻是他們對器官的保護良好。紅色肉類難以消化,這些老人常年不見吃多少次;常人都要一天三餐,能量消耗要2700卡路里,但是這些老人一日兩餐,消耗能量才1500卡路里左右,讓國內營養界震驚。不過是少吃還是少消耗能量,實質上都是讓器官少磨損少施加壓力。而城市人,每天上班下班,工作忙碌,很難給自己的器官休息一下下。所以有一次說到這裡,一位老總慢悠悠地說:“我明白百歲老人長壽的秘密了!”大家馬上洗耳恭聽。他說:“因為百歲老人沒有工作!”眾人噴飯!但是,又不得不承認是事實。

我們的器官組織都是相互連通,相互影響的。受到外界的因素和內部的因素影響。吃的飯脂肪多了,就導致消化系統吸收不良,帶來隱性飢餓——就是說該補充的營養沒有補充到,不該多吃的卻多吃了,造成肚子還是“飢餓”。當脂肪不斷超量進入,合成維生素D的膽固醇開始超標,於是就進入血管,形成各種不同的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增加了血液的粘度,這些粘度增加,造成血管乳糜顆粒增加,於是隨血管走到全身各個地方,有的堵塞微小血管,於是開始有了大腿無力感覺,或者莫名地手腳麻木,久而久之,器官也開始受到負面影響,各種炎症發生,並會引起重病。所以說,內外不良因素都會導致器官的過度老化、發生疾病。

所謂慢性病,學術上稱為逐漸發生的非傳染性疾病,但是,從壓力與衰老的角度來看,慢性病就是一種讓器官或組織提前衰老的症狀。所謂長壽,就是減少壓力,不使器官過度老化。那些沒有什麼“工作”的老人,反而懶得去利用身體的能量,而是多去享受生活,呼吸新鮮空氣,懶得去干擾身體的器官和組織,反而贏得更多時間使用它們。而一些人退休了還是不服老,打個門球比賽,不第一不吃飯,搞個娛樂活動,不拿第一不參加,坐在家裡,沒有事情管理就發慌,經常干擾、損傷器官,施加壓力,最後積勞成疾,就是折壽,一旦發病,往往是晚期而不可救治,這個時候再選擇中醫好還是西醫好,已經失去任何意義:誰都不能救。

諸葛亮先生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年紀輕輕就走了。他當了蜀國丞相,凡是責打30軍棍以上的犯人都要親自過問,“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一兩次也就罷了,他是時刻如此,人體的器官那能經受得起呢?53歲就“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如果諸葛亮能夠給自己身體(上天把身體給你用的,理應保護好)減壓一下,就有可能多活到70、80歲,但是諸葛亮一直“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自我給予過度壓力,人體器官如何受得?

提前走的人,也是器官提前衰竭的人。不管人體那個器官衰竭,到帶來極大的健康危險。手術也是很難挽救的。一些器官在沒有完全損壞之前,做手術是可以搶救的。因為器官的衰老狀態還沒有進入極限狀態,因此不妨礙生命的延續下去。而且,手術後的病人,擁有很長時間的休養——天天睡覺,許多過度壓力、過度刺激的器官突然有假放了——你知道這些器官其實是多么的涕淚橫流!這么年來啊,怎么到病了才知道給它們休息呢?

而對於那些還沒有達到住院的人們,他們是否知道,自己的器官是多么的需要好好睡一覺呢?

人啊人,挑戰肩膀上的扁擔,什麼時候你才可以放下來歇一歇呢?

勤奮工作並不值得提倡,科學地工作才值得提倡。

現代的忙碌工作,實際上都多少給器官帶來磨損,體質真正健康的人也就越少。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全球大約80%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接近發病的狀態。

有時候,我們不妨學習一下百歲老人“懶得用器官”:比如周末抽一天時間出來大睡覺,從晚上睡到次日下午6點才起來;比如每周有一天時間喝粥,給消化系統放假一下,不用那么買力去咀嚼、打碎你吃的塊狀食物。

從某中意義上來說,休息其實也是工作,是為了未來能夠有更多時間來工作。

透支永遠不是好事情,尤其是對只有一次使用身體機會的人類來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