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隨

何隨(約213年-284年),字季業,蜀郡郫人。漢司空武后,世有名德。祖父宗,字彥英,劉璋時,為犍為太守。先主定益州,領牧,闢為從事祭酒。先主踐阼之後,遷為大鴻臚。建興中卒。

人物資料

何隨(約213年-284年),字季業,蜀郡郫人。漢司空武后,世有名德。祖父宗,字彥英,劉璋時,為犍為太守。先主定益州,領牧,闢為從事祭酒。先主踐阼之後,遷為大鴻臚。建興中卒。父雙,字漢偶。滑稽談笑,有淳于髡、東方朔之風。為雙柏長。早卒。何隨治《韓詩》、《歐陽尚書》,研精文緯,通星曆,郡里任命他為功曹,州里徵辟他為別駕從事,升為光祿郎中主事,後外放任安漢令。
蜀亡後,棄官歸隱。當時巴蜀大地上鬧饑荒,隨所在之地沒有糧食,護送何隨的小吏走得很疲憊睏乏,直接拿著道路旁百姓的芋頭吃。隨就用棉布系在田上,才讓小吏拿芋頭。百姓看見棉布,互相告知,說:“聽聞何安漢為官清廉,經過這裡,從人沒有糧食,一定會歸還的。”於是拿著棉布追還給何隨。何隨始終不接受。何隨告訴百姓說:“這是我安漢縣的官吏拿了糧食,我作為縣令有義務為他償還。”後被舉薦為孝廉。大同後,尚書台召,隨不理會。任命他擔任河間王郎中令,也不上任。始終居於貧苦行為節儉,衣裳破舊飯食稀少,白天到田裡耕地,傍晚在家中講學讀書。鄉人族人贈送的厚禮都不接受。目不視色,口不語利。著《譚言》十篇,論道德仁讓。有屠者牽豬過隨門,豬索斷,失之。強認何隨溷中豬。隨便牽豬與之。屠人出門,尋得其所失豬,謝隨,還豬。遂以乞之。隨家養竹園,人盜其筍,隨偶行見之,恐盜者覺,怖走竹中,傷其手足,挈屐徐步而歸。其仁如此。
太康中,在家中被拜為江陽太守,百姓思念其政。年七十一卒官。後州鄉人言議為人平當者,皆相謂何江陽。至於山夷有正直廉讓者,亦號夷中何江陽。杜景文、何興仁皆為他作傳。
長子觀,字巨忠,清公淑慎,知名州里。察孝廉,西都、南安令,平西長史。張昌作亂荊州,從黨西上,郡守無不望風降下,至江陽。平西將軍羅尚表為安遠護軍,討賊,平殄。除巴郡太守。朝議欲以為寧州刺史,會病卒。次子游,治中從事。隨時,同郡繁令張崇,清廉推讓,見稱當時。

歷史記載

《華陽國志》:
何隨,字季業,蜀郡郫人也,漢司空武后。世有名德,徵聘入官。隨治《韓詩》、《歐陽尚書》,研精文緯,通星曆。郡命功曹。州辟從事。光祿郎中主事。除安漢令。蜀亡,去官。時巴土饑荒,所在無谷,送吏行乏,輒取道側民芋。隨以綿系其處,使足所取直。民視芋,見綿,相語曰:“聞何安漢清廉,行過,從者無糧,必能爾耳。”持綿追還之。終不受。因為語曰:“安漢吏取糧,令為之償。”察孝廉。大同後,台召,不詣。除河間王郎中令,不就。居貧固儉,衣弊蔬食,晝躬耕耨,夕脩講諷。鄉族饋及禮厚皆不納。目不視色,口不語利。著《譚言》十篇,論道德仁讓。有屠牽豬過隨門,豬索斷,失之。強認溷中豬。隨便牽豬與之。屠人出門,尋得其所失豬,謝隨,還豬。遂以乞之。隨家養竹園,人盜其筍,隨偶行見之,恐盜者覺,怖走竹中,傷其手足,挈屐徐步而歸。其仁如此。太康中,即家拜江陽太守,民思其政。年七十一卒官。後州鄉人言議平當者,皆相謂何江陽。至於山夷有正直廉讓者,亦號夷中何江陽。杜景文、何興仁皆為作傳。長子觀,字巨忠,清公淑慎,知名州里。察孝廉,西都、南安令,平西長史。張昌作亂荊州,從黨西上,郡守無不望風降下,至江陽。平西將軍羅尚表為安遠護軍,討賊,平殄。除巴郡太守。朝議欲以為寧州刺史,會病卒。次子游,治中從事。隨時,同郡繁令張崇,清廉推讓,見稱當時。

家族情況

祖父何宗,官至蜀漢大鴻臚;父何雙,官至蜀漢雙柏長;長子何觀,官至西晉巴郡太守;次子何游,官至西晉治中從事。

人物評價

1.《華陽國志》:江陽皎皎,命世清淳。
2.聞何安漢清廉,行過,從者無糧,必能爾耳。
3.後州鄉人言議平當者,皆相謂何江陽。至於山夷有正直廉讓者,亦號夷中何江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