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龍潭三教殿

西龍潭三教殿

開遠西門龍潭三教殿位於雲南省開遠市區西白龍潭坡腳龍潭畔,始建於明代,初稱觀音寺。全殿由正殿、中殿、下殿、兩廡及對稱半山六角亭等建築組成,占地面積1900平方米。

基本信息

簡介

開遠西門龍潭三教殿位於雲南省開遠市區西白龍潭坡腳龍潭畔,因殿內供送子觀音、真武祖師、文昌帝君三教神像而得名。始建於明代,初稱觀音寺,清鹹豐丙辰(1856)動亂被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至1928年官民捐資重建。整個建築依龍潭坡勢沿坐西朝東中軸線而建,全殿由正殿、中殿、下殿、兩廡及對稱半山六角亭等建築組成,占地面積1900平方米。

正殿為單檐硬山頂三架梁木結構,面闊三間長13.5米,進深三間寬8米,通高9.6米,建築面積116平方米。藻井彩繪果蔬竹蘭等素雅水墨畫,生活氣息濃厚。左右廂房為單檐硬山頂三架梁二層木結構建築,面闊三間長10.7米,進深三間寬6.7米,通高8.5米。昔日北廂樓下供“霜降娘娘”戎裝穆桂英神像,邊襯楊文廣、白花女站像,祈意秋霜橫降凍殺害蟲,保佑來年莊稼好收成。中殿為單檐硬山頂三架梁木結構建築,面闊三間長12米,進深三間寬5米。殿中原塑觀音、文殊、普賢,及天、地、水三界小神。1931年神像被毀。後重塑地母、財神相奉,由此得名財神殿。半山六角亭為傳統木結構建築,台基邊長3.6米,通高約9米,檐下斗拱4踩出跳。柱頭和柱間作水泥披灰、沙灰條拱券工藝處理。下殿為單檐歇山頂五架梁二層木結構水榭樓,面闊五間長15米,進深四間寬9米,通高11米。外檐柱俱為方柱,柱間雀替被西洋風格穹隆拱券所代替,樓下明間置格扇門六扇,飾“山伯訪友”、“鳳穿牡丹”“劉海戲金蟾”等雕刻;次間設“福在眼前”雕飾木窗兩道。榭下“西門龍潭”為阿迷七泉之首,潭水四季不竭。

1994年民眾集資重修,將糟朽木柱更換為磚混柱。1997年10月民眾集資,將正殿單檐硬山頂改為重檐歇山頂,清代灰瓦改為黃琉璃瓦。2004年4月,靈泉辦事處自行彩繪維修,部分改變了文物原貌。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處滇南雲貴高原,境內有石灰岩山地、高原、谷地、壩區、丘陵等地貌形態,海拔落差大,地形極為複雜,區內降水豐沛,光照充足,年溫差小,氣候濕潤,多季風,主要屬於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

由於北回歸線橫穿州內,所以,州內氣溫、濕度自北向南,均隨緯度遞減而升高,表現為濕熱的特點。紅河州的雨季多集中在5-10月, 11月下旬至次年的1、2月為霜期。因此,出行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應避開雨熱同期的夏秋,以光照溫和,雨量較少的3-4月、9-11月為最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