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貫市村

西貫市村,隸屬於北京市昌平區 陽坊鎮,舊稱灌石村。村內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村民是回族,人數約1200 人。穆斯林文化園、大都綜合樓,以誠待人,以德經商,名聲享譽京城內外。

基本信息

西貫市村隸屬於北京市昌平區陽坊鎮,舊稱灌石村。這個名字第一次記載下來,是在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編纂的《大元一統志·大都路》一書里,此時的元大都剛剛落成。而“貫市”兩個字出現,至今已有480多年的歷史。西貫市村是北京市最大的回族同胞集聚的地區,村內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村民是回族,人數約1200 人。悠久的穆斯林文化風格造就了無數勤勞樸實的人們,也創造了獨特的飲食文化。以涮羊肉為主的社會公眾餐飲業十分興旺,勝利集團、大都集團是這裡的龍頭企業和排頭兵,他們的穆斯林文化園、大都綜合樓,以誠待人,以德經商,名聲享譽京城內外。
在西貫市村有一座清真寺。創建於明朝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原稱“灌石村清正禮拜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據傳,貫市回族和京南西紅門等村的回族於明初跟著燕王朱棣北上來京,分別落居兩處。貫市村回民老戶姓氏甚多,如李、海、張、康、陳、黃、高等,以李姓較為多戶。北京回民有“紅門陳、貫市李”之說。又有考證,貫市李從南京二郎崗遷來,經山東德州、河北滄州,幾經輾轉,落戶貫市,蕃衍到今。貫市村和貫市清真寺在教門、歷史、建築、文物、人物、 碑文、傳說等各方面都有豐富的文化內容。
 北京市現恢復清真寺有60多座,按照始建年代排行,西貫市村清真寺排第六位。牛街地區有了該地禮拜寺,被譽為北京的伊斯蘭教第一聖地‘小麥加’,而西貫市村憑該清真寺,也被譽為北京的伊斯蘭教第二聖地‘麥地那’。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慈禧棄北京而外逃經過的第一站就是西貫市村,進駐西貫市村清真寺。西貫市村接待了慈禧一行,第二天村民又護駕引路,使慈禧一行得以脫離危險。那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如果當初西貫市村回民不收留慈禧,或者是憤怒於她的賣國棄國而置之於死地,那么,後來的一切歷史將有可能重寫。
2001年,西貫市村建立“回族歷史博物館”和“麻兆慶紀念館”的規劃得到了陽坊鎮的肯定。2005年,“回族歷史博物館”已正式開館。
如今,走在西貫市村,歷史與現實相得益彰,各族民眾在互相尊重生活習俗、保護民族文化的不成文的規定中,愉快地生活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