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蘆、黑皮西葫蘆枯萎病

西葫蘆、黑皮西葫蘆枯萎病

西葫蘆細菌性葉枯病的發病症狀:該病主要為害葉片。幼葉感病,葉背面出現水漬狀斑點,葉正面開始現出黃化,以後病斑變為黃褐色近圓形,四周有黃色暈圈,中間呈半透明狀,有時侵染葉緣致其壞死。苗期生長點染病,可造成幼苗死亡,病害擴展較快。幼莖染病,為害莖基使其開裂,目前棚室可見為害。

基本信息

中文名:西葫蘆、黑皮西葫蘆枯萎病 
..
 
英文名:SummersquashandBlack—skinsummersquashFusariumwilt
病原中文名:尖鐮孢菌黃瓜專化型
病原拉丁學名:Fusariumoxysporum(Schl.)f.sp.cucumerinumOwen.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西葫蘆黑皮西葫蘆
主要為害部位:全株

為害症狀

黃瓜枯萎病基本相似,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幼苗染病,子葉無光澤,暗綠色,子葉變黃,生長變緩或停止生長以至枯死。成株染病,植株一側或基部葉片邊緣變黃,隨植株生長變黃的葉片不斷增多,嚴重時遍及全株,致整株枯死,主蔓初現暗綠色縱紋,後發展為黃褐色縱裂,長几厘米至30厘米,縱剖病莖維管束變為黃褐色。濕度大時,病部表面現白色至粉紅色霉狀物,有時病部溢出少量紅褐色膠質物。

病原形態特徵

Fusariumoxysporum(Schl.)f.sp.cucumerinumOwen.稱尖鐮孢菌黃瓜專化型,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尖鐮孢菌黃瓜專化型主要侵染西葫蘆、南瓜、黃瓜等。瓜蔓上大型分生孢子梭形或鐮刀形,無色透明,兩端漸尖,頂細胞圓錐形,有時微呈鉤狀,基部倒圓錐截形有足細胞,具橫隔0~3個或1~3個。大小,一個隔膜的12.5~32.5×3.75~6.25微米,兩個隔膜的21.25~32.5×5.0~7.5微米,三個隔膜的27.5~45.0×5.5~10.0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多生於氣生菌絲中,橢圓形至近梭形或卵形,無色透明,大小7.5~20.0×2.5~5.0微米。在PDA培養基上氣生菌絲呈絨毛狀,淡青蓮色;基物表面深牽牛紫色,培養基不變色。在米飯培養基上菌絲絨毛狀,銀白色。綠豆培養基上菌絲稀疏,銀白至淡繭黃色。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絲體或厚垣孢子隨病殘體留在土壤中越冬,成為初侵染源。厚垣孢子在土中可存活5~10年,萌發後先長芽管,從根部傷口或根冠細胞間隙侵入,地上部重複侵染主要靠灌溉水;地下部當年很少重複侵染。種子帶菌和帶有病殘體的有機肥,是無病區的初侵染源。

發病特點

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隨病株殘體在土壤和有機肥中越冬,從傷口或根毛侵入及,種子帶菌,空氣相對濕度90%以上易感病。秧苗老化、連作、有機肥不腐熟、偏施氮肥、土壤pH偏低或低洼積水容易發病。

防治方法

採用嫁接防病。選用雲南黑籽南瓜做砧木,山東小自皮西葫蘆或早青一代西葫蘆做接穗。將催好芽的西葫蘆播種在備好苗床上,株行距5×5厘米,覆土2厘米,覆地膜,出苗1/3時揭膜,齊苗後噴64%防毒礬700倍液;黑籽南瓜較西葫蘆晚3天,覆土3厘米,覆地膜,待子葉展開、第一片真葉半展時即可嫁接。先用刀片去掉南瓜生長點和真葉,後在子葉下1厘米處向下斜切,深為莖粗的1/2~2/3,角度35~45,再取西葫蘆苗於生長點下1.5厘米處向上斜切,深度和角度同砧木,切後在接口處嫁接,用嫁接夾固定,西葫蘆苗在里南瓜苗在外,栽在苗床上20×20厘米,澆透水扣小拱棚遮陰3天,12天后斷接穗的根,逐漸見光,待接穗長出3~4片真葉時定植,植後15天去掉嫁接夾,接口處塗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感染。必要時噴灑惠滿豐活性液肥,每667m2用320毫升,稀釋500倍,增產抗病。

1、預防:
A、(青枯立克)按600倍液稀釋,每平米3升在播種前或播種後及栽前苗床澆灌。
B、在定植時或定植後和預期病害常發期前,將(青枯立克)按600倍液稀釋,進行灌根,每7天用藥1次,用藥次數視病情而定。
2、治療:
A、稀釋倍數:(奧力克青枯立克)按500倍液稀釋使用,病害嚴重時,可適當加大用藥量。
B、用藥方法:對病株及病株周圍2~3米內植株進行灌根或小面積漫灌;若病原菌同時為害地上部分,應在根部灌藥的同時,地上部分同時進行噴霧,每5天用藥1次。
(1)選用抗病品種。
(2)選用無病新土育苗,採用營養缽或塑膠套分苗。
(3)輪作。與非瓜類作物實行5年以上的輪作。
(4)嫁接防病。
(5)種子消毒:用70℃恆溫滅菌72小時後再播種。
(6)加強栽培管理。培土不可埋過嫁接切口,栽前多施基肥,收瓜後應適當增加澆水,成瓜期多澆水,保持旺盛的長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