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米村

西米村

該行政村隸屬昌寧縣更戛鄉,地處更戛鄉西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7.00 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86公里。東鄰立達村,南鄰西河村,西鄰西河村,北鄰更戛。轄上寨、窪子寨、大地、石門坎、青樹、茨竹林、大平地、新寨、龍潭寨、普家寨、大寨、三萬田、街子、白上、白下、大出水16個村民小組。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1381人。全村國土面積 37.73 平方公里,海拔 1,700.00 米,年平均氣溫 17.50 ℃,年降水量 1,000.00 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烤菸、茶葉、核桃等農作物。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764.00畝(其中:田1,335.00 畝,地 2,429.00 畝),人均耕地 1.88 畝,主要種植 糧食、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 32,400.4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4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2畝,主要種植 泡核桃、梧桐、酸木瓜等經濟作物;水面面積 22.00 畝,其中養殖面積 22.00畝;荒山荒地 13,925.60 畝,其他面積 6,483.00 畝。

基礎設施

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 288戶通自來水,有204戶飲用井水,有 204 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41.5%)。有492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 49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8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75戶(分別占總數的77.6%和76.2%)。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 7.0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7.00公里。全村共擁有5輛汽車;拖拉機 24輛,機車20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802畝,有效灌溉率為21%,。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2戶;建有小水窖 200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戶。全村有1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 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0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8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761.7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32.29萬元,占總收入的56.7%;畜牧業收入 162.11萬元,占總收入的21.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2950 頭,肉牛 379頭,肉羊 752頭);漁業收入 1.95萬元,占總收入的0.26%;林業收入 30.24萬元,占總收入的4.0%;第二、三產業收入69.30萬元,占總收入的9.1%;工資性收入 23.89萬元,占總收入的3.1%。農民人均純收入2328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79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9 人(占勞動力的1.3%),在省內務工1人,到省外務工1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烤菸、茶葉 ,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31.8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3.6%。該村計畫大力發展泡核桃產業。擁有企業 2 個。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90 戶,共鄉村人口2001人,其中男性1060人,女性942人。其中農業人口1987人,勞動力 1465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布朗族、白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929人, 布朗族69人,白族 2人,傈僳族2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1908 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5.4%;享受低保4120人(人員名單附後);五保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16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 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7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2個,人畜混居的農戶 490戶,占農戶總數的98.5%。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3 所,校舍建築面積 1,000.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10 人,在校學生 人,距離 鎮中學7.00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7人,其中小學生150人,中學生47 人。

該村鄉村人口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2人,占總人口的0.1%;國中及以上文化764人,占總人口的38.1%;國小及以上文918人,占總人口的45.9%;未上學318人,占總人口的15.9%。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490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3,216.5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元),年末村集體有固定資產 8.00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收支情況、享受低保人員名單、五保人員名單、農業人口獨生子女優待政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開展情況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1 個,下設 9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8人,無少數民族黨員,其中男黨員62人、女黨員 6人。該村黨支部2003-2005年被評為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2001年、2007年被更戛鄉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等等。

村委會由支書、副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6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 1個,共有團員57人。

人文地理

該村現有農戶490 戶,共鄉村人口2001人,其中男性1060人,女性942人。其中農業人口1987人,勞動力 1465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布朗族、白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929人, 布朗族69人,白族 2人,傈僳族2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1908 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5.4%;享受低保4120人(人員名單附後);五保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16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 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7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2個,人畜混居的農戶 490戶,占農戶總數的98.5%。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民眾素質普遍偏低,農業科技含量不高,思想不夠解放,觀念落後,商品意識不濃,氣候溫涼,產業單一,無支柱產業,經濟來源較少,農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不高。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糧食為基礎,鞏固烤菸產業穩定發展,大力發展泡核桃、茶葉、畜牧業,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新路子,找出新的經濟成長點,增加經濟收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