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年紀

所著有《漢官總錄》、《職原》等書,見馬端臨《經籍考》。 今此本不載《鑒論》,而《考異》則散附《年紀》各條之下,與《序》不合。 蓋編入《永樂大典》之時,已殘闕矣。

古籍簡介

《西漢年紀》·三十卷(永樂大典本)

理解

中國宋末史學家。字貴與。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人。其父馬廷鸞為南宋右丞相,曾任南宋國史院編修官
馬端臨作品與實錄院檢討官,以忤賈似道歸里。端臨侍父家居,博極群書。鹹淳年間,漕試第一,以蔭補承事郎。宋亡,隱居不仕,歷20餘年專心著述《文獻通考》。父卒後,教授鄉里,任慈湖、柯山二書院山長、台州儒學教授

延伸

唐朝杜佑編撰的《通典》,也是一部典章制度史,但所分門類失之太寬。馬端臨在《通典》的基礎上﹐加以發 馬端臨作品展和補充。把《通考》分為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市糴﹑土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經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輿地﹑四裔二十四門﹐各門再分子目﹐制度史的體例更加細密完備。其中經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五門,是作者的新創。《通考》取材極為廣泛,除了各朝正史﹑歷代會要﹑《資治通鑑》等史書外﹐還採用了私家著述的史書﹑傳記等有關典章制度的記載。這些史籍記載就是“文”,“文”的意思是典籍。此外,在敘事中還引用了很多當時臣僚的奏疏和學士名流的議論。這些奏疏﹑議論就是所謂“獻”。“獻”的意思是“賢者”。因為作者企圖通過這些資料﹐對各項典章制度進行融會貫通﹑原始要終的研究﹐故取名為《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對宋代典章制度的記述特別詳細﹐可以訂正﹑補充《宋史》諸志的地方甚多﹔對歷代制度演變的評論頗多獨到的見解﹐實為研究宋史的一部基本史籍。該書有清光緒浙江書局刊本傳世。

四庫提要

王益之撰。益之,字行甫,金華人,官大理司直。所著有《漢官總錄》、《職原》等書,見馬端臨《經籍考》。蓋能熟於兩漢掌故者。今他書散佚,惟此本以載入《永樂大典》獨存。考益之《自序》,稱《年紀》三十卷、《考異》十卷、《鑒論》若干卷,各自為書。今此本不載《鑒論》,而《考異》則散附《年紀》各條之下,與《序》不合。殆後人離析其文,如胡三省之於《通鑑考異》歟,又《序》稱自高祖迄王莽之誅,而此本終於平帝,居攝以後闕焉。且其文或首尾不完,中間已有脫佚。蓋編入《永樂大典》之時,已殘闕矣。司馬光《通鑑》所載漢事,皆本班、馬二書及荀紀為據,其餘鮮所采掇。益之獨旁取《楚漢春秋》、《說苑》諸書,廣徵博引,排比成書,視《通鑑》較為詳密。至所作《考異》,於一切年月舛誤、紀載異同、名地錯出之處,無不參稽互核,折衷一是。多出二劉《刊誤》、吳仁傑《補遺》之外,尤《通鑑考異》所未及,其考證亦可謂精審矣。今依益之《自序》目次,釐為三十卷。其《考異》亦即從舊本仍附各條之下,以便檢核,不復拘《自序》之文,別為編次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