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西溪洪氏文化遺存]

杭州西溪既得天目諸山靈秀之氣,又獲東南沿海浩蕩之風。千百年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文活動持續不斷,西溪便有了濃厚的歷史積澱和獨特的文化形態。杭州洪氏文化在造就西溪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成為其精華。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為濕地生態公園,被譽為“杭州之肺”,距西湖僅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占地面積約10.08平方公里,開放區域3.46平方公里。

概況

杭州西溪既得天目諸山靈秀之氣,又獲東南沿海浩蕩之風。千百年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文活動持續不斷,西溪便有了濃厚的歷史積澱和獨特的文化形態。杭州洪氏文化在造就西溪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成為其精華。

歷史

洪皓自宋建炎三年(1129)出使金國,羈留一十五年,備受艱辛,持節不屈。紹興十三年(1143),洪皓得以回歸朝廷,為褒獎洪皓忠節,在錢塘西湖葛嶺賜建國公府,洪皓即為杭州洪氏望族始祖。洪皓居錢塘時,在西溪招德里(今五常洪家埭)有朝廷所賜田產3頃,至今仍稱“御田裡”即是。

元初,洪氏後裔避居上虞。明初,洪有恆“慕錢塘山水之勝,而西溪土田尤肥,因徙家於溪之招德里,遂為‘錢塘望族’”。洪氏家族在洪家埭建有洪府、洪氏宗祠,至今尚存少部分舊屋,祠堂附近有洪氏祖塋,曾出土洪薪石像、石碑和石馬等遺物。洪鐘退居河渚後建造洪園也確有其事。此處尚有思母橋、思母亭、導社廟等與洪鐘有關的歷史遺蹟。這些遺存是洪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源於洪氏龍舟勝會、五常十八般武藝等非物質文化遺存,同樣是洪氏文化內涵。洪氏祖塋

明代是洪氏望族自南宋以來又一個黃金時代,其代表人物為洪鐘。洪鐘,成化十一年(1475)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安撫使、按察使、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等,進太子太保銜。其曾祖父洪榮甫、祖父洪有恆、父洪薪皆因洪鐘名望而獲贈尚書銜。曾孫洪瞻祖,萬曆十六年(1588)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兵科給事中、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後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著有《西溪舊志》,系西溪最早鄉土志。

洪瞻祖《西溪舊志》云:“我洪氏之先宋太師宣公鄱陽洪皓,始賜第於錢塘西湖之葛嶺,子孫名德相承,遂為錢塘望族,其分支遷於西溪洪家埭。”據洪氏後人回憶,洪氏宗祠規模較大,建築體為中軸歇山式,平面呈長方形,寬約16米,縱深約40餘米,占地1畝有餘。磚木結構,由門廳、庭院、正廳組成。大門略呈八字形,門闕分左、中、右三道,中門前置門當戶對,左右邊門相對設木柵。門廳內懸掛“洪氏宗祠”匾,兩旁有鬥神像。門廳後為庭院,青石鋪砌,兩側各植桂花。正廳五開間,俗稱三間兩弄。正廳門檐上方懸掛“三瑞堂”匾額(洪皓任寧海主薄兼攝縣令時,輕賦稅,恤孤寡,衙中荷花、桃實、竹枝皆成連理,人稱“三瑞堂”),乃接洪皓寧海“三瑞堂”遺續。正廳中有“聖授御銘”直牌,藍底金框,十分耀眼。樑柱用材粗碩,橫坊、雀替等木構雕琢精緻,且飾以圖案。寢殿間梁架彩繪,置歷祖牌位,前上方懸“天運靈台”匾。洪氏宗祠初建當在洪鐘逝世後朝廷下達“賜建廊廟和建祠堂文帖”後。清末民初時重建。

20世紀50年代初,洪氏宗祠改為國小。50年代中期正廳保存尚完整,懸“御爵府”、“洪氏宗祠”、“三瑞堂”匾,兩側為“宋祖傳世郡敦煌,聖授御銘三瑞堂”楹聯。廊柱上有“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紀祖孫太保五尚書”和“大宋陛下是一品,為民治國掌朝綱;明紀祖孫同朝臣,五書伴駕護君皇”兩聯。庭院中兩株高達數丈的桂花枝茂葉繁,杭州園林專家稱為杭城之最。1975年改建為生產隊自備糧倉,嗣後又改成社辦工廠車間,目前僅留存少量舊屋,闢為紀念室。

洪氏祖塋在洪氏宗祠南邊新橋頭,即俗稱“天葬墳”處。明天順七年(1463),洪鐘父洪薪去世,葬於祖塋。成化十九年(1483),洪鐘母逝世,同葬其處。屠勛《太和堂集》有《贈承德郎刑部主事洪公封太安人姚氏行狀》 一文,記錄洪鐘父母事跡。

20世紀70年代因修荊長公路,洪氏祖塋毀,曾發掘出鳳冠、銅鏡、瓷器等物。當時棺材尚完好,被用於修理農船。2003年10月,又在原墓址附近發掘出洪薪石像、石碑及石馬、石羊等遺物。洪薪石像高1.2米,眉目清朗。石碑通高2.36米,碑身高1.23米,寬0.64米,厚0.27米。碑額刻有“奉天誥命”,碑身鐫有朝廷3次追封洪鐘父母的敕命書。據《鄱陽洪氏統宗譜》載,洪鐘祖父有恆夫婦亦葬其處:“有恆居錢塘西溪,妻何氏合葬住前溪南”。

考證

洪鐘之父洪薪,字汝林,別號淡庵。贈承德郎、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授徽州府街口批驗所大使。母姚氏端莊淑惠,頗有學識,通《女戒》諸書。洪薪逝世後,姚氏曾這樣教誨洪鐘:“汝父存時,見汝聰明過人,每喜語人曰:‘人以積金以遺子孫,吾惟教子以一經耳。’每得當代名公文稿,必親手錄以為汝式。又曾私語汝曰:‘吾家自安撫公以來,累世稱德,然未有顯發者。雖吾祖與父大負才美而不獲見用,吾亦偃蹇若是。所以顯發而昌大門戶者,尚有望於爾曹也,此能記之乎?’”母親的教誨,洪鐘終身受到影響。

其時,洪鐘到蒙塾學館讀書有一段路,且需渡五常港。母親顧及兒子安全,無論風雨,不顧寒暑,用竹子編成渡船每天接送。洪鐘每有懶怠,想到母親辛勞,便更加勤奮好學。由於良好的親職教育,洪鐘學有所成。成化四年(1468),洪鐘年26歲,以《易經》領受鄉薦試。成化十一年(1475)已未科謝遷榜進士及第,授刑部主事。雖然洪鐘名望鵲起,仍不忘母恩,每有閒暇,便伴隨母親。當洪鐘官居刑部尚書兼左都御使要職時,仍在京師贍養母親。“鍾每暮歸,必問所治事當否為憂喜,識者謂有平反之意。鍾之成名,亦本於母教然也。”

成化十八年(1482),洪鐘母親日有桑梓之念,歸鄉心切。是年八月,洪鐘就與其弟洪鎡一起扶持母親歸錢塘。“逾四月竟以病卒,是為臘月二十九日。”享年67歲。正德七年(1512),洪鐘因與廖復戰未勝遭彈劾而告老還鄉。歸鄉後念及母親教誨,為報恩德。於正德十五年(1520)出資在昔日母親擺渡接送處建造一座橋樑,取名“思母”,又在橋南50米輦道旁蓋一座亭子,亦名“思母”。洪鐘所撰《思母亭記》一文鐫刻於亭內石碑之上。思母亭早已圮,據2007年12月考古發掘,其處有4個0.48×0.45米的亭柱基石,亭柱之間南北寬1.64米,東西長1.54米,估計亭高2米有餘。思母亭石碑尚存。惜碑文漫漶不清,“橋坍塌,編竹而渡”、“大明正德十五年□月吉旦立”字樣尚可辯。有碑額、底座,太湖石質,高約2米,寬0.7米,厚0.25米。思母橋位於洪家埭東,橫跨於洪家河,南北向,東為五常港。為三板三孔石樑橋,橋麵條石鋪砌,中間平整,正中處有一圖案似花,周以祥雲環之。橋樑兩側鐫有“思母橋”字樣。整座橋略成拱形。南橋墩外側有一七寶柱形圖案,其旁一方石板上刻有佛經,傳為洪鐘母姚氏常念之經文。北橋墩外亦有圖案文字,文字似記年代。橋堍各有台階2步。思母橋於1977年被改建為水閘,尚存部分基石。

朝廷對洪鐘父母事跡有所聞知,並予以讚賞。明憲宗、明孝宗分別於成化十五年(1479)、二十三年(1487)、弘治十三年(1500)3次敕封洪鐘父洪薪、母姚氏,誥命書碑而今尚存。碑高2.36米,寬0.64米,厚0.27米,分底座、碑額及碑身。

洪鐘承繼耕讀人家書香門風,一生清白不置田產,惟愛讀書藏書重視教化。他曾寫過一首《命子作》的詩:

汝父慕清白,遺無金滿籝。

望汝成大賢,惟教以一經。

經書宜博學,無憚歷艱辛。

才以博而堅,業由勤而精。

洪鐘還築兩峰書院於涌金門南,教授子弟。洪鐘建兩書峰院的目的正如他在《重修萬松書院記》中所云:“皇明聖聖相承,益隆治道,而於教養之政尤切切焉。以故侍御之臣仰體德意,於作養學正生徒之外,又有修復書院,蓋欲山林田野之人來歌來游者,睹羹牆於面貌,仰望聖道如日星,不為異端所惑厖。”由於洪鐘教育有方,其子孫於科舉考試中高中者極多,他們於文化方面的建樹也頗多。明清時留下鎮上有一街坊為“尚書坊”,也與洪鐘及其子孫有關。

萬曆《錢塘縣誌》載:“尚書洪襄惠鍾墓在定北東穆塢蓮花山。嘉靖四年遣官營墓,有祠”。萬曆《杭州府志》亦載:“刑部尚書兼左都御史謚襄惠洪鐘墓,在錢塘縣定北東穆塢蓮花山。嘉靖四年諭葬,遣官營墓。新建伯王文成守仁撰銘” 。又《西溪百詠》載:“東穆塢最深秀處有洪中丞墓,遊人乍至,不忍言返”。惜墓在文革中被毀僅剩20餘平方一土堆。墓碑數十塊及翁仲、石龜、石羊、石馬散落四周茶樹中,墓道基石、台階被村民用於建房。

2007年8月,在墓地發現墓表(立在墓前,刻載死者生平表揚其功德的石碑),太湖石質,惜已被毀成若干塊。墓表殘留之字為楷體,每字約2厘米見方。其字遒勁秀氣,轉折流暢,清氣照人。另外儲存墓表碑額,高約60厘米,寬近1米,左右上方鐫雲龍盤護圖案,形神俱佳。文為“明故贈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刑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謚襄惠洪公墓表”,篆體,每字約一寸見方。雄渾奇肆,朴茂雄健,蒼勁之中如有飛動之勢。另有一塊石碑,空無一字,長約2米,寬近1米,厚25厘米,下有凸榫,惜己斷成4截。墓前尚存靈龜(贔屓)2尊,係為墓表等物之底座。據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鄱陽洪氏統宗譜》載,墓表之文字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撫陳珂所撰,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顧鼎成書寫,篆額為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董玘。距洪鐘墓左側10餘米處,是其曾孫洪瞻祖墓葬,也早被盜毀。

《西溪梵隱志》載:“東穆塢有明太保洪鐘墓道,松楸列植五里。嘉靖二年九月九日諭祭,賜錢塘穆塢之阡,王文成公守仁撰志銘。”銘曰:

桓桓襄惠,嶷然人傑。自其始仕,聲聞已揭。於臬於藩,益弘以騫。略於兩陲,實屏實垣。既荒南服,圻漕是督。亟命於南,亟召於北。司空司寇,邦憲是肅。帝曰司寇,爾總予司。寇賊奸宄,維爾予治。既搜既遏,豕斃狐逸。暨其成功,卒以老乞。天子曰俞,可長爾劬。西湖之湄,洋洋于于。聖化維新,聿懷舊臣。公已不作,維時之屯。天子曰咨,謚錫有隮!哀榮終始,其疇則如。穆塢之原,有郁其阡。詩此貞石,垂千萬年!

該銘由“賜進士第資政大夫掌通政使司事工部尚書經筵官同郡俞琳書,賜進士第通議大夫吏部右侍郎同郡胡世寧篆。” 此外,王守仁還撰有《祭洪襄惠公文》。洪 園

洪鐘官至右副御史時曾在西溪擴建宅第,歸隱回故鄉後又擇地建書院、別業(別墅)。書院築於西湖涌金門南,門對南北兩高峰,因命名為“兩峰書院”,自號“兩峰居士”。洪鐘別業即俗稱“洪園” 。清梁詩正《西湖志纂》載:“洪園,在河渚東。(錢塘縣誌),明刑部尚書洪鐘別業。”

自稱“河渚人爾”的沈繹祖云:“河渚在西溪之北,古之南漳湖。當天目萬山下流之沖,瀦為巨澤,蛟蜃之所出沒。逮東漢靈帝熹平元年(應為二年),餘杭縣令陳公渾開南上、下兩湖,以蓄淫潦,捍之以橫塘、泄之以斗門。水之來也,勢緩而力分,南漳湖之受水亦益少。水漸殺、土漸出,伏而為灘,突而為洲。民乃得依之以居,河渚自此名焉。”河渚乃西溪最勝處,一派沙汀水瀨,蘆花如雪,溪影連雲,林光罨畫。文人雅士競相建築宅第私園。素以道德文章受人稱頌的馮夢禎,曾在西溪永興寺側置地築“西溪草堂”。其《快雪堂集·日記》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八月二十日條有這樣的描寫:“萬曆戊戌八月廿,晴,平旦到西溪永興,門徑賴瑞庭一新,竹樹生色良可嘉尚,少睡一時許起,同瑞庭周行錢、萬二業,竹樹花息頗繁,此佃戶得人之驗。飯後視新成洪氏花園,曲池十餘畝,周以修竹,大佳。”

清初,吳仁臣有《洪氏園》 一詩,序云:“園在西溪,明洪尚書鍾別業,今已易主,惟小丘尚存。”其詩云:

秋憲當年賦遂初,槿籬茅屋樹扶疏。

一溪香雪長攜屐,滿院蘿陰正讀書。

乍可山如人影淡,無妨月照夜台虛。

荒煙此日迷花塢,十笏模糊指舊廬。

“秋憲當年賦遂初,槿籬茅屋樹扶疏。”一句說明洪鐘辭官歸隱後,在河渚東林木扶疏中以槿籬茅屋為別業;“一溪香雪長攜屐”,“荒煙此日迷花塢”則道出別業鄰近花塢。正德八年(1513)洪鐘辭官還鄉,嘉靖二年(1523)洪鐘逝世,洪園當在此10年間所建。

嘉靖三十一年(1552),洪鐘子洪澄因女婿平虜大將軍仇鸞遭貶而死,女兒悲憤而亡,留下七個弱冠兒女,離開洪園,於西湖孤山另築別業。其子洪楩此時正在城內仁孝坊清平山堂忙於校刊話本。待洪楩於清平山堂完成校刻善本,為在西溪消遣晚年,又在河渚東重新修葺洪園,增築藏書樓。這在丁立中《西溪懷洪美蔭》詩注中有記載:“美蔭,名楩,襄惠公孫。官詹事府主簿。於西溪山莊增構藏書樓,嘗校刊《路史》《古文選》,世稱善本。家有三瑞堂。”而其時,馮夢禎也建好西溪草堂,距洪園不過數里,便有了“飯後視新成洪氏花園”的日記。 據考證,洪園之位置約在紫金港畔的陸莊與登雲圩之間。距深潭口不遠,當地人稱桑園蔣,東西臨水,南即蔣氏的祠堂,四面環水,通千家漾和何家河頭。登雲圩之墩即為洪園小丘。明末清初,洪園漸次荒落,改隨他姓。而其時,陸莊、白鳳書齋、西溪山莊等方興未艾。洪園部分歸屬陸階之陸莊,陸莊的半月池即洪園洗妝池。洪園另外部分則成為高士奇西溪山莊一部分。如《西湖志纂》所言:“今餘地已屬它姓。惟小丘猶存,山石靈瓏,茂樹森陰,尚可登眺。”丁立中有《西溪山莊懷洪襄惠公》一詩,以西溪山莊懷念洪鐘,亦可印證洪園日漸荒廢,後歸屬他姓。而據洪氏後裔洪大根介紹,洪園約在洪家埭的五常港與嚴家港交界處,洪氏宗祠東北不遠處。舊有洪氏府第庭屋10餘幢,屋為五間九架,屋脊用瓦獸,梁棟斗拱檐,頗有氣勢。後園有兩個小丘,大者300平方米,小者百餘平方米,高約10米,樹木茂盛,有石砌假山。民國時小丘邊住家已為陳、蔣二姓。1956年,為建籃球場而將小丘除去。1970年,洪生福拆建房屋時,出土一塊碑石,長約1.8米,刻有“贈右副都御史洪”等字樣,為舊時官員回鄉建宅,朝廷或官署所贈牌坊條石。2007年,洪家埭又發現“洪府界”牆界石一塊,高85厘米,寬14.5厘米,厚8厘米。然與文獻所載“洪園,在河渚東”相背。據此,洪家埭乃洪鐘府第,為前府後院,其規制符合《明史·輿服制》之等級標準。河渚東者則為洪園,景色怡人,建築簡陋,卻也山石曲池、栽樹修竹,宜閒時小憩。導社 廟

早在兩晉時,今西溪濕地即建有寺廟。《杭縣誌稿》載:“西溪居西湖北峰之陰,山水佳勝,花塢尤幽邃,多古庵。據近人余小可氏《閒話花塢》,共有庵凡三十有三。”

正德五年(1510),洪鐘因負責川、陝、湖、河四省軍務有功,朝廷七降敕獎勵,賜白金麟服,進太子太保,稍後又任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其間,他7次上奏章乞歸未獲準許。直到正德八年(1513)才致仕回鄉。洪鐘回鄉後,攜家人在家廟進香祭祖。家廟在錢塘縣欽賢西溪招德里,即今之五常村洪家埭,原名道仁土地堂。洪鐘見進香百姓眾多,而廟又逼仄窄小,便萌生擴建廟堂的想法。洪鐘首出俸資,組織民眾鄉鄰在原址擴建道仁土地堂,改名為導社廟,並在廟前河上建橋一座,以便民進香拜佛。

清初,導社廟已達相當規模,占地20餘畝,是五常及周邊地區佛事教活動中心。廟內建有戲台,每逢年過節,便有演出。屆時,四方村民或徒步而往,或蕩舟前去,熱鬧非凡。至民國後期,導社廟仍香火延續。20世紀50年代被改作他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90年代中期,重建導社廟的活動在洪家埭、邱橋一帶民間展開。而後又獲宗教部門支持,導社廟易地重建,更名廣福禪寺,邀浙江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新昌大佛寺住持上悟下道為名譽方丈,九華山高僧釋果文為住持。寺院占地近20畝,建有三聖殿、觀音殿、大雄寶殿等。大雄寶殿高甍飛宇、琉璃瓦頂、金碧輝煌,造價1000餘萬元,又花費近百萬元從緬甸購得玉佛一尊。天皇殿、地藏殿、伽藍殿、藏經樓、鐘鼓樓也將新建。90年代所建導社廟改稱五常老爺殿,在大雄寶殿右前方。

廣福禪寺之名來源於原位於西溪濕地內的蔣村鄉的廣福廟。丁丙《武林掌故叢編》第一集,唐垣九中記載著該廟的由來。另外,《下城今古鉤成》介紹蔣崇仁一文較通俗,其文如下:

蔣崇仁,排行第七,人呼蔣七郎,先祖世居西溪蔣村。宋時,蔣氏兄弟以力耕致富,徙遷城內嘉新坊。崇仁性醇厚,喜賑施,里人感其德,居住處遂取名七郎堂巷(今祖廟巷)。弟八郎曰崇義、九郎曰崇信,皆惇孝友,好善事。建炎初,高宗南渡,定臨安(杭州)為京都,居民闐溢,食米易匱。嘉新坊近鹽橋,橋下舟航頻繁,橋上商賈輻輳,面對人口驟增糧食不足之狀,崇仁預囷備荒之策,乃仿常平倉法,於每歲秋時廣糴米谷囷貯於橋邊七寶寺巷(今長慶街道),遇歲末歉則以初價糶之,凡有告糴者,計所鬻錢償之數,任其自持,故有“蔣自量”之譽。若歲大歉,且為淖糜以活饑民,遠近獲濟者不可數計。三兄弟相繼為善六十餘年,壽終之日,民間奔走號泣,不忘其德,乃立故居為祠,私奉號“蔣相公祠”。(下轉第23頁)(上接第30頁)淳熙間,更立廟於鹽橋,易舊祠曰祖廟(即今祖廟巷由來)。鹹淳三年(1267),臨安尹潛說友奏於朝,請賜廟額、諡號。度宗降敕賜廟額曰“廣福”,追封蔣崇仁為孚順侯、弟弟崇義為孚惠侯、崇信為孚佑侯,並主為土谷(地)神。

自古有功德於民者,其生必胙之。無論是達官貴人洪鐘,還是以力耕致富的蔣氏兄弟,都有功德於黎民百姓,會受到人民永遠懷念。今五常新建寺廟取名廣福,廣納福祉,自然也是對洪鐘、對蔣氏兄弟的感激和懷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