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龍井茶文化景區

西湖龍井茶文化景區

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三面環山的自然屏障的獨特小氣候是保障龍井茶品質的重要因素,自古就是愛茶之人留連嚮往之處。杭州龍井茶文化系統是以龍井茶品種選育、種植栽培、植保管理、採制工藝和茶文化為核心的農業生產系統,以及該系統在生產過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樣性,發揮的生態系統功能,呈現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特徵。

基本信息

景區景點

龍井寺龍井寺
龍井寺

龍井寺景群集中了大量的人文遺存,如乾隆皇帝親筆所題“龍井八景”。2005年,龍井寺按歷史原貌修復,整治後的龍井寺再現山水之勝、林壑之美,集泉文化、茶文化、禪文化於一景。

龍井茶文化村

位於龍井寺以西,獅子山東麓。2005年對龍井村進行了全面整治,強調其山村本色,經過整治後的龍井村,煥發了茶鄉風采,村內胡公廟、十八棵御茶、老龍井等景點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尋幽探勝。

過溪亭

又名“二老亭”。相傳蘇東坡上山拜訪高僧辨才,兩人一見如故,秉燭夜談,次日辨才親自送蘇東坡下山,後人在二人送別處建亭,名“二老亭”,兩側有龍池、瀉池。2006年根據地形條件擴大恢復龍池、瀉池水面,對周邊綠化、農居進行調整、改造,呈現西湖傳統民居風格。

風篁嶺

過溪亭邊的石崖上有乾隆所書“風篁嶺”三字。2006年整修石崖周邊環境,修復了崖上石刻。在風篁嶺摩崖石刻的崖腳,有一處水塘,據記載為“小水樂”,營造了“風篁夾道”的景觀效果。

滌心沼

在風篁嶺南面有一處方形水池,歷史上為滌心沼。“滌心”即清澈之意,整治前的滌心沼已成為一潭死水,池塘中漂浮著腐爛的殘枝枯葉,名不副實。2006年整治時,將其與龍泓澗水系貫通,營造跌宕起伏的水體景觀,沿溪流鋪設園路與風篁閣相通,在滌心沼西北岸復建小樓月林堂,形成轉承啟合的院落空間。

方圓庵

在浣花池西側山凹。相傳有米芾的題書及秦觀的《龍井記》刻於庵旁石壁,為辨才居住的地方。明代聞啟祥在庵遺址上置別業,名龍井山齋。又有王隱君山齋。今已不存。2006年整治復建了方圓庵。

“龍井八詠”陳列室

位於過溪亭的西南面。據史料記載,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遍游杭州上下天竺、龍井、雲棲等地,四次到龍井觀看茶葉採制,品茶賦詩,並在龍井寺御題“龍井八景”,還撰寫龍井茶歌,封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為“御茶”。2006年通過整治工程對這所民國時期老宅進行了整修,開闢為“龍井八詠”陳列室。

“龍井八詠”詩碑廊

坐落於龍井過溪亭與蓀壁山房之間,是2006年整治開放的“龍井八景”的重要景點之一。“詩碑廊”由100多米長的木製碑廊組成,分為4段,廊內青灰色的京磚上展示了乾隆四次到龍井巡遊的32首御詩,或躍於宣紙上,或刻入京磚內,具皇家氣度而不失清雅之風。其中17件是乾隆手書真跡或拓片。

中國茶葉博物館

座落於風景秀麗的龍井茶鄉,是我國唯一的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1991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2004年重新進行了打造“杭為茶都”的整合設計,使館區環境與周圍青山綠水、滿目茶園渾然一體,充分體現出一流茶專業生態休閒型博物館的特色。

龍井山園

龍井山園地處翁家山,是一處環境清幽、遊覽內容豐富多彩的茶文化主題公園。2005年,針對龍井山園在硬體景觀方面存在的問題,結合龍井茶文化村的改造,對山園進行了環境整治,使之成為具有一流環境、一流遊覽內容、一流服務的主題遊樂公園。

蓀壁山房

在過溪亭下游東側,此處曾為宋人金應桂隱居之所。金應桂,號蓀壁,擅長書畫,常以林和靖自比。2006年修復,主體建築院落層次豐富,左可賞自然叢林、奇石裸岩,右可賞片片茶園,營造出訪隱居之士、鼓琴看畫的意境。

樟蔭品茗

在雞籠山西側山谷,片片茶園,層層茶山形成獨具魅力的茶鄉風光,幾株大香樟點綴於茶園中,形成清新可人的風景。2006年整治修繕,在大樟樹設平台,人們可在茶園中體驗採摘的快樂,在樟蔭下品嘗新茶的清香。

精品茶宴

原龍泓澗旁有一龍井草堂,由花圃改建而成。2006年整治工程根據原建築的空間關係進行改造,成為一處環境幽雅,品嘗精品茶宴的佳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