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綢傘

西湖綢傘

西湖綢傘,全稱“西湖竹骨綢傘”,是浙江省杭州地區特有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是西湖特產之一。創始於20世紀30年代初;造型靈巧、色彩鮮艷,既可遮蔽陽光,又可作為裝飾品,具實用性與藝術性於一體,故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稱。西湖綢傘,以竹作骨,以綢張面,輕巧悅目,式樣美觀,攜帶方便。西湖綢傘最早是都錦生絲織廠製作的,當時都錦生的老闆到日本拿回來一把傘,研究怎么樣做一把有自己特色的雨傘,當時宋志明的師傅也在都錦生絲織廠的,因為杭州絲綢有名氣,所以就決定做西湖綢傘;後來發展了好幾個作坊,什麼“竹記”、“黃記”,當時綢傘也是很輝煌的;再後來到解放後,小作坊就合為合作社了,合作社再發展就成了西湖綢傘廠。

簡要介紹

西湖綢傘,全稱“西湖竹骨綢傘”,浙江省杭州地區特有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西湖特產之一。創始於20世紀30年代初。造型靈巧、色彩鮮艷,既可遮蔽陽光,又可作為裝飾品,古代女子最常用綢傘,還有這么美的西湖當背景。具實用性與藝術性於一體,故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稱。

製作工藝

西湖綢傘西湖綢傘

傘面採用杭州絲綢,故名西湖綢傘。西湖綢傘採用印染、刺繡等方法,繪有西湖十景、花卉、山水和仕女,有大紅、棗紅、和平藍、墨綠、桃紅、桔黃等二十幾個品種,具有外型美觀、選料講究、設計精美的特點。構想在桃紅柳綠的春季,湖水如鏡,傘影滿堤,是一幅何等迷人的流動風景。而流傳於民間的《白蛇傳》中“湖畔贈傘”的故事為西湖綢傘更增添了一份神話色彩。

西湖綢傘,以竹作骨,以綢張面,輕巧悅目,式樣美觀,攜帶方便。

西湖綢傘選料考究,製作精巧。它的圓形傘面是採用特製的傘面綢作的。這種傘面綢薄如蟬翼,織造細密,透風耐曬,易於摺疊,色彩瑰麗,單是染色就有湖色,墨綠,果綠,大方法,描繪山水,風光,花鳥,人物。圖案有西湖十景,古代仕女,龍鳳,奔馬,梅雀,蝴蝶等數十種。這是其他傘所望塵莫及的。傘骨則採用江南獨特的淡竹製成,這種竹篾質細潔,色澤玉潤,烈日曝曬也不會彎曲。制紅,棗紅,桃紅,天藍,桔黃等20多種。在傘面上還採用噴,刷,繡,畫等多種多樣的作一把外型美觀的西湖綢傘,要經過選竹,制傘骨,上傘面三大階段。選竹,俗稱“號竹”。每年白露前傘廠派出有經驗的老師傅,到餘杭,奉化,安吉,德清等淡竹產地,翻山越嶺,在竹林中尋覓,挑選具有三年以上竹齡,粗細在五,六公分,色澤均勻,沒有陰陽面和斑疤的淡竹。過嫩,過老,過大,過小的竹都不能要,真是‘百里挑一“。這樣的淡竹每株僅取中段2至4節作傘骨。加工成傘骨要經過擦竹,劈長骨,編挑,整形,劈青篾,銑槽,劈短骨,鑽孔等到十多道工序。一把綢傘35個根骨,每根骨4毫米寬。如果把一段竹劈成了36根,就需要”抽骨“以保持竹筒圓潤,竹節平整。上傘面要經過縫角,繃面,上架,剪繃邊,穿花線,刷花,折傘,貼青,裝桿,包頭,裝頭,裝柄,打釘口等十六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有必須全神貫注,不得馬虎。這樣製成的傘重量只有半斤左右。收攏時,彩色的綢面不外露,傘骨恰好還原成一段淡雅的圓竹,結節宛然,十分樸素大方。撐開時,傘面五光十色,有的緋紅台旭日一輪,有的蔚藍同晴空一色,有的青綠象碧水一泓,美不勝收。

製作綢傘,有18道工序

製作西湖綢傘有18道工序,第一道是選竹,製作綢傘的竹子一般選用我們浙江安吉、德清一帶的竹子,但是它不是毛竹,是淡竹,選竹時我們跟著師傅由竹農帶著到一塊集中的毛竹林里,碰到合適的竹子我們拿一隻油漆罐和一支毛筆做上記號。不是每支淡竹都可以用的,一般選擇生長期在3年以上時間的竹子,口徑要在五六厘米,不能有陰暗面,然後做上記號,由竹農砍下來。為什麼要選擇直徑在五六厘米的竹子呢?主要是考慮雨傘收攏後的手感問題,收攏後手捏不牢了就太粗了,綢傘就不精細了。選竹的時間一般是每年的“雙搶”以後,“雙搶”後毛竹的病蟲害少了,但是即便這樣,也是要在做成傘架後進行防腐處理的,一般春竹是用不來的。

選好竹子後就拿到加工點,劈傘骨、做傘架,也就是第二道工序傘骨加工了。我們主要是跟著師傅做檢驗,西湖綢傘傘骨的製作是很有講究的,都是手工劈的,一把傘劈下來骨子要均勻,粗細要一樣,粗細不一樣傘收攏時的效果就不好了,就不圓了。這個過程是蠻苦的,我們都是在農村里蹲點,要住在農民家的,比如我們到安吉選好竹子,再拉到富陽的傘骨加工點加工傘骨,傘骨質量要由我們來檢驗的,這個過程我們都要跟牢的。等傘骨做好了,我們再拉回杭州製作綢傘,包括車木、傘面裝飾、傘骨撇青、上架、串線、剪邊、折傘、貼青、刮膠、裝桿、包頭裝柄、穿花線、釘扣、修傘、檢驗、包裝,加上前面的選竹和傘骨加工一共18道工序。

這18道工序里最有技術性的就是上架,上架就是把傘面上到骨架上去,要求一定要平整,不能起皺;還有一道是貼青,我們做綢傘時要把竹子的篾青與傘骨分開,分別編上號碼,等把傘面夾在兩者中間後,再按照對應的號碼歸位,這樣把傘骨收攏後就是原來竹子的形狀。“撐開一把傘,收攏一支竹”,這是西湖綢傘的主要特色。西湖綢傘的傘面現在畫的圖案很多,原來主要以西湖十景為主,還有人物、山水,後來刷繪結合,刷是指刷花,刷花是最傳統的工藝,就是先將圖案畫好,刻好版子,再把用絲網製成的網板放在傘面上蘸上顏色進行塗刷。現在這個工藝基本不做了,因為有些原材料買不到了,而且現在連網板都沒有人願意做了。

歷史發展

西湖綢傘西湖綢傘

杭州西湖綢傘始創於1932年,由杭州都錦生絲織廠研製成功,至今已有70餘年歷史。1935年後,西湖綢傘除都錦生絲織廠生產外,相繼有“振紀竹氏”、“王志鑫”等綢傘作坊開設,其中以西湖綢傘試製者之一竹振斐開設的綢傘作坊較為有名。1958年,建立了西湖綢傘專業生產廠——杭州風景綢傘廠,西湖綢傘產量大大增加,並出口歐洲國家。之後杭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設立了綢傘研究室,大大促進了綢傘生產的發展。

據說是由都錦生絲織廠工人竹振斐創作的,由於選料得當,製作精細,別出心裁,一上市就受到人們歡迎。到了1935年春天,杭州出現了第一家專門製造綢傘的作坊,這就是著名的“竹氏傘作”。

新中國成立以後,辦起了國營杭州西湖傘廠,又成立了杭州工藝美術研究所西湖綢傘組,有400多名職工,10多名研究人員,年產綢傘60萬把上下,其中出口的占三分之二。由於提高了制人傘技藝,綢傘越作越精,國際市場上雖然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撐收自如的自動傘,但西湖綢傘仍以其獨特風格,博得人們喜愛。

目前,由於原材料淡竹資源匱乏;技術人員老齡化導致人才斷層,部分刷花等傳統技藝面臨失傳危機;資金短缺;小規模生產無法滿足客戶;劣質低檔稠傘衝擊品牌綢傘等原因,西湖綢傘正在逆境中掙扎。

2008年,西湖綢傘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年,杭州市政府立項建立中國國家級傘業博物館,為配合中國傘業博物館的籌建,杭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著手擴建了緞傘研究室,對瀕臨失傳的西湖綢傘製作技術進行恢復,並組織了健在的老藝人創製了一批綢傘精品,杭州市工藝美術學會也加大了力度協助研究所做好原始資料的整理和搶救工作,以期使具有江南韻味的西湖綢傘藝術得以傳承和光大。

產品品種

西湖綢傘的品種很多,有的遮陽遮雨的日用綢傘,有五彩繽紛的彩虹傘,有舞蹈演員有台上撐打的舞蹈傘,有雜技團演員走鋼絲用的雜技綢傘等10多個品種。婦女們撐打西湖綢傘,對形態美有裝飾作用。

曾是杭州時尚

西湖綢傘西湖綢傘

西湖綢傘最早是都錦生絲織廠製作的,當時都錦生的老闆到日本拿回來一把傘,研究怎么樣做一把有自己特色的雨傘,當時宋志明的師傅也在都錦生絲織廠的,因為杭州絲綢有名氣,所以就決定做西湖綢傘;後來發展了好幾個作坊,什麼“竹記”、“黃記”,當時綢傘也是很輝煌的;再後來到解放後,小作坊就合為合作社了,合作社再發展就成了西湖綢傘廠。

上世紀80年代,西湖綢傘廠停產了。師傅開始是在都錦生絲織廠的,後來自己出去做了,到研究所1978年左右恢復生產後又到研究所工作了,1989年去世,師傅又會製作綢傘,又搞理論研究,是比較全面的。 宋志明是1977年底到杭州工藝美術研究所的,當時研究所有綢傘室、石雕室、刺繡室、燈彩室,宋志明分配到綢傘室跟著竹師傅學做綢傘。剛進去時是每天8角錢的零時工,乾點製作刷畫的版子、選竹的活,大概過了3年,研究所正式招工了就轉成正式工的,以後一直在做綢傘。

到1995年的時候,從研究所停薪留職,到富陽當地加工傘骨的地方找了一批人開始製作綢傘,從1995年到2002年這一時期是綢傘製作、銷售最好的時候,這個時期的訂單全國各地都有的,得獎也都是在這個時期,宋志明大概得過2個銅獎、1個金獎,還有優秀獎,最高的獎項就是2003年獲得的杭州市優秀旅遊商品金獎。

西湖綢傘的用途主要是用來遮陽、拍照,它更多的是裝飾作用,另外它畢竟是杭州的傳統產品,還可以當作禮品送人。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宋志明曾經跟他的師傅試驗成功了一種傘的新品種——防雨綢傘,當時二輕系統是有科研資金撥下來的,它在小雨的時候是可以用一下的。防雨傘所使用的材料要求綢的密度厚一些,他們用的是斜紋綢,再在綢面上做防水處理。

西湖綢傘北方人很喜歡,還有上海人也很喜歡。大概是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西湖綢傘廠大概一年要生產10多萬把綢傘,出口到東歐國家,也是作裝飾用的。當時西湖綢傘廠生產的基本是一個品種。而他們綢傘工作室,是專門研發綢傘新品種、做小批量綢傘的,品種多,價值高。他們研發的新品種有的給西湖綢傘廠做,如果他們不採用,他們就自己做,但是量不大的。像前面說的防雨綢傘他們沒做,因為嫌成本太高,他們就自己做了,也在市場上投放了,效果不錯。

研究所在1995年改制時綢傘製作曾經停過一段時間。2002年以後,整個綢傘市場開始萎縮,宋志明開始搞工藝品,綢傘也做的,但不多,宋志明當時想這塊扔掉比較可惜,還是要儘可能地做,這時期放進去的精力、資金也不少,到現在庫存的綢傘還有很多。現在專做綢傘的僅有一個人了,在杭州市傘博物館現場做的。去年5月杭州籌建傘博物館,當時西湖綢傘廠的一個師傅還有宋志明,做了大概一年多的時間,製作了一批綢傘。1995年宋志明在富陽做的時候召集了一批年輕人,這批人現在學會製作綢傘,他們也有三四十歲了,但現在都不做綢傘了,都在皮具廠、家具廠幹活。除了這幫人以外,年輕的人都不會做綢傘了。

獲得獎項

西湖綢傘曾多次得獎,主要有1990年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2001年獲世界華人專利技術博覽會金獎,2003年獲杭州市優秀旅遊商品金獎等。

典故

西湖綢傘西湖綢傘

魯班(木匠師傅的祖師爺)帶著妹妹來到西湖遊玩。可是不巧得很,剛好碰上下雨,兄妹二人覺得很掃興。魯妹妹就對哥哥說:“哥,我們來比賽,看誰能在明朝雞鳴之前想個辦法,讓我們可以在雨天照樣游西湖。”魯班一聽哈哈大笑,這可難不倒他,就答應了。

魯班找來木頭、鋸子、刨子,一會兒工夫,就造好了一座亭子。他看天色還早,就開始造第二座亭子,就這樣不歇氣地圍著西湖邊造好了九座亭子,在他造第十座亭子的時候,調皮的妹妹跑來學了一聲雞叫,魯班立即停了下來。這就是如今西湖三潭印月景區的三角亭。

過了一會兒,“喔喔喔”,雞真的打鳴了,魯班得意洋洋地對妹妹講述他一夜造了十座亭的故事,卻看見眼前一樣東西像孔雀開屏一閃。魯班很好奇,從妹妹手裡接過來仔細研究起來。他把那東西往上一撐開,像他造的亭子頂一樣,有翹翹的角,不過不是用木頭做的,而是用細竹子和綢子做成的,又輕巧,又漂亮。魯班心服口服地對妹妹說:“哥哥輸了,你的'亭子'不僅能擋雨,還能移動。”妹妹卻說:“哥,你也很能幹啊,你造的亭子讓西湖更美了。”魯妹妹造的那個靈巧的“亭子”因為在下雨天才散開來用,人們就稱它“雨散”。後來有人又仿造亭子的樣子造了一個“傘”字,之後才叫“雨傘”。

相關資料

西湖綢傘西湖綢傘

一把西湖綢傘,曾經迷倒了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如今,做傘的屠家良老先生已經不在了,但是出自他手的西湖綢傘,將在國慶期間向大家展示。

2009年9月4日,老先生的子女向中國傘業博物館捐贈了38件西湖綢傘及物件。這個國慶節,市民可去運河邊的博物館看一看,為啥一把小小的綢傘會讓美國總統愛不釋手。

用竹子和綢布做傘,也許是杭州人的獨創。據說這是當年“絲綢大亨”都錦生先生去日本走訪時想到的一個創意,當時也許是想把他的絲綢進一步發揚光大。若干年後,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訪華,精美小巧且集聚了竹、絲綢、中國畫等諸多中國元素的西湖綢傘,成為少數幾件贈品之一,從杭州朝暉路一家小屋子“飛”到了美國的白宮。這把傘的製作者,就是屠家良。

1951年.屠家良進入杭州西湖傘廠,開始製作研究西湖綢傘,一直到1994年他才停下了手中的絕活兒。據老先生的外孫女毛冀鐳介紹,“外公70歲的時候做了最後一把傘,30多厘米長,上面還寫了一行字,大致是‘家良70歲時做,得者善自珍’。外公臨別時,把它送給了我,這次博物館開館,我會拿出來展示。”

1996年11月10日,美國聯合時代報上,登了一篇關於屠家良的報導,標題就稱屠家良為綢傘的最後手工藝人。寫報導的記者叫斯圖爾特,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中央四套關於屠家良製作西湖綢傘的紀錄片,就專程趕到杭州採訪。3年後,屠家良離世。

老先生的女兒屠赤敏說,家裡6個孩子,很遺憾沒有一個繼承父業,現在只有最小的弟弟屠繼強會做綢傘,但也只是閒暇時做做。

屠繼強告訴記者,從選材到成品,做一把西湖綢傘有100多道工序,光是選材就大有講究。比如,做傘架的毛竹,得是過冬的,這樣防蛀,而且直徑只能在五六厘米,節頭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屠繼強說,父親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能夠把西湖綢傘一直做下去。這次杭州要建中國傘業博物館,兄弟姐妹幾個都很開心,決定把父親留下的東西貢獻出來,告訴大家西湖綢傘到底美在哪裡,到底是怎么做出來的。

據了解,運河三大博物館(中國傘業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業博物館)國慶就要開放,目前已有入庫展品2000餘件,其中傘博物館就有250多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