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博物館

西湖博物館

杭州西湖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湖泊類專題博物館,位於杭州市南山路89號,毗鄰美麗的西子湖畔,占地面積22480平方米,建築面積8800平方米,整個建築不著痕跡地融入了周圍的湖光山色中。博物館集陳列展示、西湖學研究、西湖文獻徵集和遊客服務四大功能於一體,於2005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展陳內容緊密貼合西湖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史跡,全面展示西湖作為人類文化景觀遺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用豐富的史料和實物印證了西湖的普世價值。

西湖博物館展廳涵括了序廳、天開畫圖、鍾靈毓秀、浚治之功、西湖題名景觀、西湖文化史跡、兒童展廳等七大篇章。為了讓文物真正“活起來”,走近社會大眾,博物館新建成的精品文物廳於2019年元旦正式對外開放。走進西湖博物館,不僅能看到西湖獨創的山水景觀組合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更能用全新的視角去體會景觀背後深厚豐富的文化積澱,與世人分享西湖喚起的審美共鳴。

基本信息

陳列展示

西湖博物館西湖博物館

西湖博物館展廳涵括了序廳、天開畫圖、鍾靈毓秀、浚治之功、西湖題名景觀、西湖文化史跡、兒童展廳等七大篇章。為了讓文物真正“活起來”,走近社會大眾,博物館新建成的精品文物廳於2019年元旦正式對外開放。走進西湖博物館,不僅能看到西湖獨創的山水景觀組合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更能用全新的視角去體會景觀背後深厚豐富的文化積澱,與世人分享西湖喚起的審美共鳴。

序廳

概括介紹西湖的地理位置,從西湖的山、水、生態和整體格局等方面展示了西湖文化景觀存在的物質基礎。

天開畫圖
西湖佳境天成,“天開畫圖”從西湖的山、水、生態和整體格局等方面展示了西湖文化景觀存在的物質基礎。
鍾靈毓秀
千百年來,西湖一直是人們獲得審美體驗和精神棲息的聖地。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寫就了“城湖合璧”的風雅篇章。
浚治之功
持續千年的浚治使西湖與杭州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關係。“浚治之功”生動展示了延續至今、持續不斷的人湖互動關係。
西湖題名景觀
如詩如畫地展示了中國古代風景名勝景觀設計手法“題名景觀”的代表之作“西湖十景”的緣起與傳承,為這一西湖景觀的精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西湖文化史跡
從宗教、忠孝、隱逸、藏書、文學藝術等方面闡釋了西湖景觀的人文內涵,體現了其在“精神家園”角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兒童展廳
兒童展廳涵蓋了第二課堂活動功能,並現場展示少年兒童親手製作的有關西湖作品,從小朋友的視角欣賞西湖美景。
精品文物廳
於2019年元旦新建成開放的精品文物廳提供了更多更大的展陳空間,讓博物館的家底珍藏走出“深閨”。杭州西湖博物館今後定期根據不同的主題,將庫房中的一批批精品文物請出來、展出去,讓這些凝結著歷史信息、承載著文化基因的珍貴遺產真正地走近人們的社會生活。

序廳沙盤模型序廳沙盤模型

實用信息

地址位置

杭州市上城區南山路89號(錢王祠南側)

開放時間

8:00-17:00,全年開放

門票信息

免費

建議遊玩

1-2小時

主要景點

■展示:西湖博物館展廳涵括了序廳、天開畫圖、鍾靈毓秀、浚治之功、西湖題名景觀、西湖文化史跡、兒童展廳等七大篇章。為了讓文物真正“活起來”,走近社會大眾,博物館新建成的精品文物廳於2019年元旦正式對外開放。走進西湖博物館,不僅能看到西湖獨創的山水景觀組合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更能用全新的視角去體會景觀背後深厚豐富的文化積澱,與世人分享西湖喚起的審美共鳴。

■周邊景觀:錢王祠、林靄漫步、柳浪聞鶯

■票價:免費

■出行方式推薦:腳踏車、公車【參考線路,以實際調整為準,K4路K808路K504路514(區間)路Y1路12(區間)路12/K12路K102路 25/K25路K850路Y7路38/K38路Y2路Y6路J5路J9路Y9路315路809路822/K822路】

歷史沿革

歷代疏浚

據可靠記載,自唐至清,對西湖之浚治不曾中輟,重要者不下數十次。正因如此,如今西湖的大體格局仍沿襲了唐宋以來的舊貌,顯示出西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天人合一的關係。歷代浚湖者,其功厥偉,值得銘記。

設圖表(說明:在西湖的歷史上,不乏沉痛的記憶。由於當政者對西湖失治,任其淤塞葑積,西湖曾多次淤塞,瀕於湮沒。)

朝代 失治概況
五代吳越國 西湖多年不修,為葑草蔓蔽。
宋慶曆間 葑土日塞,多為豪族占據,湖水益狹。
宋熙寧間 六井及沈公井俱廢。
南宋乾道元年以後 臨安居民日盛,河流漸塞,舟行困難,西湖淤積。
元代 蘇堤以西湖面盡為桑田;蘇堤六橋之下,水流如線。
明初 西湖漸成平田,水塞不通。
清雍正時 西湖葑灘嚴重。440餘畝湖面被占為田盪(契約0.29平方公里)3120餘畝湖面淤塞成淺沙灘(契約2.08平方公里)

歷代疏浚西湖功臣一覽

公元 時代 人物 職位 主要整治功績
766-779 李泌 杭州刺史 開鑿六井,引西湖水入城,使居民有飲用的淡水。西湖也因民生所系而日益重要。
約822年前後 白居易 杭州刺史 築堤保錢塘湖(又名上湖,即現西湖),蓄水灌溉農田。湖水每減一寸,可灌溉15餘頃。並疏浚李泌時開的六井,以利民用。
907年 五代 錢鏐 吳越國王 疏浚恢復西湖舊觀,蓄湖水灌溉農田。吳越王錢鏐置撩湖兵,專事治湖。同時還疏通涌金池,引西湖水通運河,使西湖秀色再現。
1007年以前 王濟 杭州知州 重新疏浚。
1017-1021 王欽若 杭州知州 奏請西湖為放生池,禁止采捕,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西湖。
1041年 鄭戩 杭州知州 發屬縣丁數萬人,盡辟豪族僧寺規占(西湖)之地。
1060年前後 沈遘 杭州知州 開南井(又名惠遷井,後人稱沈公井),以補金牛井之缺。引西湖水入城,以利民用。並禁止捕西湖龜鱉。
1073年前後 陳襄 杭州知州 疏通西湖水源,引入井內,使市民旱年也不缺水。
1089年 蘇軾 杭州知州 以百僧度牒為經費(一萬七千貫),加上當時救災留下的錢,用以工代賑,花了二十萬工清淤除葑,並用葑草、淤泥,自南至北,築起一條長堤,橫貫湖面,即今蘇堤。還於湖中立石塔三座,嚴禁在石塔內湖面種植菱藕,以免再次湮塞。這次大治,使西湖重又煙水渺渺,綠波盈盈。
1131年稍後 南宋 張澄清、湯鵬舉 臨安知府 奏請疏浚西湖,增置開湖軍兵,造寨屋舟只,專事撩湖之事;又修六井陰竇水口,添置水門斗閘。
1165-1173 南宋 周淙 臨安知府 疏浚西湖,補足撩湖兵的缺額;禁令在西湖栽植荷菱等。開運河,重修六井,一仿蘇軾遺法。
1181-1189 南宋 張杓 臨安知府 興水利,治法略如周淙。
1247年 南宋 趙與囗 臨安知府 作較大規模的疏浚。自六井至錢塘上船亭、西泠橋、北山第一橋、蘇堤、三塔、長橋等處,菱荷茭盪,全數去掉,西湖恢復舊觀。並自蘇堤、東浦橋畔至曲院風荷(當時在洪春橋附近)築堤,即今趙堤(又名金沙堤)。
1270年 南宋 潛說友 安撫 繼趙與囗之後不久,又續浚西湖及附近河道,一自斷橋至清湖橋4210尺,一自觀喬西至楊四牯喬2335尺,淺者浚,狹者拓,圯者築,缺者補。置鐵窗欞、澄水閘,使浮穢不入於湖中。夾河之家,濯清挹潔,與濱湖無異。
1457-1464年 胡浚 杭州知府 在外湖的小範圍水面實行了疏浚
1456年 孫元貞 兵部尚書 明朝官員主張疏浚西湖第一人。修筑西湖二閘,以蓄泄水利。
1475 李義 寧良 楊瑄 太監 浙江布政使 浙江按察使 此次整治,涌金門北辟水門,水口通導西湖水自柳州寺後進入城區,通於城河;又在鳳凰寺前後築三橋以通水門,使小舟可以直接進入湖面清淤,以使湖水逐步浚深。
1481-1483 劉璋 楊繼宗 梁萬鍾 浙江布政使 浙江按察使 杭州知府 再行疏浚,清理、查處繼續侵占湖面為田者。
1483年 劉敷 都御史 整理石坎。
1499年 吳一貫 御史 修築石堰。
1505-1508 楊孟瑛 杭州知府 此次疏浚,從明正德三年(1508)二月開始至九月結束,歷時152天,工程浩大。拆毀田盪3480畝,用銀28700多兩,用了670萬個工日。從蘇堤以西,一直開浚到山麓止。所挖葑泥,一部分用於補益蘇堤,使堤身增高2丈,堤面增闊至5丈三尺,從此西湖再現唐宋舊觀。楊還用挖起的葑泥,在西里湖築起一條與蘇堤平行的長堤,堤上自北向而南也建六橋。後人稱“楊公堤”。
1539 傅鳳翔 巡按浙江監察御史 發文禁侵占西湖。
1565年 龐尚鵬 巡按浙江監察御史 訂立《禁侵占西湖約》,刻立碑石於清波、涌金、錢塘三門。





1607年 聶心湯 錢塘知縣 以本縣力所能及的範圍實施疏浚西湖,去除葑泥,並以開闢“放生池”的名義,圍繞原湖心寺德生堂(今小瀛洲中心綠地),築造外堤,形成湖中之湖。
1654年 張儒秀 浙江布政司使 立西湖禁約,凡豪勢占西湖為私產者,勒令還官。
1685年 趙士麟 浙江巡撫 以白金二萬餘兩、民夫二十餘萬工,復中河道。起涌金水門,歷洗馬橋、烈帝廟,北循武林門,南抵正陽門,又南抵南新關,凡二十五里。保護西湖
1724年 李衛 王鈞 浙江巡撫 浙江鹽驛道副使 雍正四年(1726)曾修浚西湖,歷時兩年,耗銀三萬七千兩銀,挖淤三千餘畝。雍正九年(1731)又疏浚金沙港,挖沙築堤,自蘇堤東浦橋至金沙港廣三丈余,全長六十三丈,名為金沙堤。還增修了“西湖十八景”並主持修撰《西湖志》。
1757年 楊廷璋 浙江巡撫 疏浚西湖,在湖岸上逐段設立標記,對有礙水道的地方,清除沙灘方圓一里之多,開挖去土,歸為湖面。還在西湖東南西北四岸的涌金門、丁家山、長橋、竹素園豎立碑石,刊刻告文,永禁侵占湖面,同時還對湖岸繪圖存案。
1772-1779年 三寶 浙江巡撫 致力於浚治西湖
1809年 阮元 浙江巡撫 疏浚西湖,費銀四千五百兩,並用葑泥堆成小島即今阮公墩。
1815年 顏檢 浙江巡撫 浚治西湖,歷時四個月,湖上積草除,淤泥清,重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景象。
1864-1876年 蔣益澧 浙江巡撫 創立西湖浚湖局,專責疏浚西湖,委任錢塘名紳丁丙主持其事。
解放初期對西湖的治理

解放前,園林事業凋敝。舊城區公園面積不到四十畝,花圃和苗圃不到一百六十畝,行道樹不到五千株。西湖周邊大面積山林也破壞嚴重,六萬五千多畝土地,80%以上是童山禿嶺,植被荒蕪,水土流失嚴重,加速了西湖淤積。

解放初期,為迅速綠化荒山,廣大城鄉居民加入了義務植樹造林的隊伍。1950-1957年累計植樹造林1956.2萬株,基本完成了西湖山區的造林任務,使童山禿嶺披上了綠裝。經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林相改造等措施,西湖山區出現了林木參天、桂樹飄香、色彩斑斕的景觀。

整修恢復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蹟

解放後,西湖周邊景點及古蹟歷經整修、改造、復建,大多得以重光。靈隱大殿、淨慈寺、六和塔、孤山、湖心亭、劉莊、岳廟、玉皇山、蘇堤、白堤、三潭印月等主要歷史遺蹟不僅恢復昔日舊貌,還增添了更多的內涵。同時還闢建了植物園、動物園等景點。

疏浚工程

1952-1958年,西湖實施了有史以來清除淤泥量最多的一次疏浚。這是一項以恢復西湖庫容、徹底擺脫湖泊沼澤化困境為第一要務的搶救性工程。8年間,721萬立方米的淤泥被清除,湖水從0.55米加深到1.8米,蓄水量由疏浚前的413萬立方米增加至1027萬立方米。其中1954-1957年挖泥近612萬立方米,數量之多,用時之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確是一件驚人之舉。

文革後對西湖的治理

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前的治理

1、疏浚工程

1976-1982年,對西湖進行了第二次較大規模的疏浚,總共清除淤泥達18.84萬立方米。

2、改善西湖水質

西湖是一個封閉型的淺水湖,水體自淨能力較弱,湖水易枯竭、變質。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因沿岸生產生活污水影響,西湖漸成富營養化湖泊,污染嚴重。為改善西湖水質,提高水體自淨能力,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西湖水域綜合保護與整治工程陸續開展,成效顯著。

(1)環湖截污:

整治時間 整治內容 整治成效
1974-1985年 改造西湖柴油船為電瓶船 切斷西湖湖面污染的源頭
1976-1978年 完成環湖截污工程和西湖駁坎工程 使環湖一帶排放的污水不再流入西湖。
1980-1985年 從景區內遷出(或停產)工業企業29家 基本消除了景區的工業廢水污染
1984年底 治理西湖周邊單位的鍋爐650台 環湖建成無黑煙區,減少煙塵降落對湖水的污染
1992年 西湖環湖污水截流工程開啟,建成17公里的截污管道及配套污水泵站10座 減少生產、生活污水的排放量

(2)引水配水:

1986年9月30日始,西湖年引水量達到1500萬立米—4000萬立米左右,水體平均透明度提高了8.4厘米。

3、整修恢復文物古蹟

1979年始,西湖十景、岳廟、六和塔景區、淨慈寺等曾被嚴重破壞的名勝古蹟逐步得到整修、恢復和完善。白塔、保俶塔、虎跑、靈隱寺、飛來峰造像、秋瑾墓等一大批重要文物古蹟的保護和維修工程也相繼展開。

4、環湖動遷、綠化工程

西湖環湖沿岸區域總面積256.1公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約有80多公頃被60多個單位及居民住宅占用,建築零亂破舊,嚴重影響景觀。為改變這種狀況,1983年起,實施環湖動遷、綠化工程,顯著改善了西湖環湖景觀面貌。

▲1983年,拆除了大華飯店部分樓房及一些居民住宅,闢建為公園,面積1公頃。

▲1984年起對聖塘路沿湖地區、望湖樓地區、鏡湖廳地區、岳廟前湖口地區以及孤山等五個景區實施拆遷改造,共拆遷單位7個和住戶186戶,拆除單位用房和居民住宅13515平方米,新增公園綠地5.84公頃,闢建為聖塘景區、望湖樓景區、鏡湖廳景區、岳湖景區,打通了環湖通道。

西湖綜合保護工程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來對西湖治理的基礎上,為更好地保持和恢復西湖景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使西湖風景名勝區成為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豐富、服務設施一流、環境整潔衛生、管理科學合理的世界級風景名勝區,從而實現列入世界遺產的目標,自2002年起,杭州市啟動了西湖綜合保護工程。

截止2004年底,杭州順利完成了南線景區整合工程、湖西綜合保護工程、新湖濱景區建設工程、梅家塢茶文化村建設工程、北山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一期工程五大工程。使西湖生態環境煥然一新,歷史風貌得以再現。人們由衷驚嘆:西湖更美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