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三過平山堂下

西江月·三過平山堂下

《西江月·三過平山堂下》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蘇軾為重遊故地、緬懷恩師而作的一首詞。

西江月·三過平山堂下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

【原文】

西江月(平山堂)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
==============================================================================

詞牌釋義

西江月 西江月.佳人 司馬光
-----------------------------------------------
〔題考〕 李白【蘇台覽古】詩:“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又張佑詩:“西江江上月,遠遠照征衣。”本調調名所本也,一名﹝步虛詞﹞。吳任臣云:“﹝步虛詞﹞乃道家法曲,如佛家梵唄之類;且庾子山諸君所作,與﹝西江月﹞全不類,是昔人之誤。”毛先舒則云:“﹝步虛詞﹞即﹝西江月﹞,此是詞家假古題以名其詞,取新耳目,非誤也。”
-----------------------------------------------
〔作法〕本調五十字,平仄兩協,為以前諸體所無。【蓮子居詩話】云:“﹝西江月﹞、﹝一剪梅﹞二調,易至俗庸,故詞人多不作。”誠以此調平仄互協,較難處置,最易失之呆滯耳。起句六字,不用韻,為仄仄平平仄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通融。第二句用平韻,而平仄恰與首句相反;然一三兩字平仄可以互調,而第五字則不能勉強。第三句協平韻,為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一三兩字平仄不論。第四句換協仄韻,而句法全與第一句同。後半闋字句作法與前半闋相同。
寶髻松松挽就,
⊙●⊙○⊙●(句)
鉛華淡淡妝成。
⊙○⊙●○△(平韻)
紅煙翠霧罩輕盈,
⊙○⊙●●○△(協平韻)
飛絮遊絲無定。
⊙●⊙○⊙▲(換協仄韻)
相見爭如不見,
⊙●⊙○⊙●(句)
有情還似無情。
⊙○⊙●○△(協平韻)
笙歌散後酒微醒,
⊙○⊙●●○△(協平韻)
深院月明人靜。
⊙●⊙○⊙▲(換協仄韻)
===========================================================================

【賞析】

平山堂位於揚州西北的大明寺側,乃歐陽修慶曆八年(1048)知揚州時所建。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四月,蘇軾自徐州調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經過平山堂。這時距蘇軾和其恩師歐陽修最後一次見面已達九年,而歐陽修也已逝世八年。適逢自己政治處境艱難,蘇軾為重遊故地、緬懷恩師而作的這首詞,自然會有撫今追昔的萬千感慨。
詞的上片寫瞻仰歐詞手跡而生的感慨。作者對他的恩師歐陽修懷有深摯的情誼,此刻置身於歐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緒萬千。“三過平生堂下”,是說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臨此堂了。此前,熙寧四年(1071)他離京任杭州通判,熙寧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經楊州,來平山堂憑弔恩師。“半生彈指聲中”,是作者撫今追昔,感慨歲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夢。“十年不見老翁”,是說十年前作者曾與歐陽公歡聚,不料此次聚會竟成永訣,次年恩師就仙逝了。“壁上龍蛇飛動”,是說歐公雖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親書手跡,其中有他的詞《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平山欄檻倚睛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瞻仰壁間歐公遺草,只覺龍蛇飛動,令人發揚蹈厲。此句以景襯情,睹物思人,令人為人生無常而感慨萬千,低徊不已。
詞的下片寫聽唱歐詞而生感慨。作者由過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歐陽恩師的某些事跡,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經歷想到恩師的某些遭遇,因此,當他憑弔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師手植的“歐公柳”,耳聞歌女演唱歐詞,自然會生髮萬千感慨。白居易說:“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蘇軾則比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歐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在夢中,終歸一切空無。蘇軾受佛家思想影響頗深,習慣用佛家的色空觀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詩云“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蘇軾則更進一步認識到“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蘇詞中傳達的這種獨特的人生態度,是解讀其作品的關鍵所在。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謫居後的苦悶心情,詞調較為低沉、哀惋,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具體寫作年代,大概是元豐三年(1080)。
詞的上片寫感傷,寓情於景,詠人生之短促,嘆壯志之難酬。下片寫悲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在蘇軾的幾首中秋詞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感嘆人生的虛幻與短促,發端便以悲劇氣氛籠罩全詞。以夢喻世事,不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還概括了對整個人生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一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捨棄。“人生風度新涼”,有對於逝水年華的無限惋惜和悲嘆。“新涼”二字照應中秋,句中數量詞兼疑問詞“幾度”的運用,低回唱嘆,更顯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緊承起句,進一步唱出了因時令風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悵。作者擷取秋風蕭瑟、落葉紛飛這兩個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嘆時光易逝、容顏將老、壯志難酬,以哀惋的筆調道出無法擺脫人生煩憂的悵惘之情。下片寫獨自一人於異鄉把盞賞月的孤寂處境和傷時感事的思緒。“酒賤常愁客少”,委婉地點出作者遭貶斥後勢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雲妨”,隱喻奸人當道,排斥善類,忠而被謗,因讒遭貶。以上兩句,流露出詞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憤,包含的情感非常豐富:有念懷親人的無限情思,有對國事的憂慮和對群小當道的憤懣,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難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淒涼。這一結拍,是一個天涯淪落人帶著血淚的人生吶喊與渲泄。它巨大的悲劇力量,確乎令人盪氣迴腸。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這首中秋詞的藝術特色。全詞通過對新涼風葉、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寫,將吟詠節序與感慨身世、抒發悲情緊密結合起來,由秋思及人生,觸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無窮。

【相關資料】

文章太守 
 “文章太守”一詞,源於歐陽修的一首詞。在公元1056年,劉貢父出任揚州知州,歐陽修有《朝中措·平山堂》詞相送。詞云:“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少年,尊前看取衰翁。”詞文的意思是,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年剛交四十,現已年近五旬,所以自稱“衰翁”。
自稱“文章太守”的歐陽修,北宋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任揚州知州。他在揚州,除了潛心治理地方,做出一番成績外,便是寄情山水,遊目騁懷。
位於揚州蜀岡中峰的大明寺西南角,是放眼遠眺的極佳處,歐陽修築書堂於此,作為游宴暢懷之所。因此,從這裡望去,惟見江南諸山,拱揖欄前,若可攀躋,故取名“平山堂”。正如他豪飲微醉所言:“平山堂占勝蜀岡,一目千里”。那裡風景秀美,是他最愛登臨的地方,常同一些習文好友在這裡詩酒唱和。
他還為大明寺內的“天下第五泉”寫過《大明寺泉水記》,讚美“此井為水之美者也”,因此留下一個非常切合實際的天下名泉的稱謂。在此期間,他還在后土廟(瓊花觀)建起無雙亭,專供欣賞“天下無雙”的瓊花之用。
歐陽修自公元1049年離開揚州,對平山堂一直懷念至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