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是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西柏坡精神,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特別值得深入研究和發揚光大。西柏坡精神是在戰略決戰的殊死搏鬥中產生的,是奪取全國勝利的前夜產生的,是黨中央在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的特定條件下產生的,因此,西柏坡精神有大決戰硝煙的洗禮,有迎接勝利喜悅的撞擊,有摧毀舊政權、建設新政權的各種困難的挑戰,有長期從事農村工作得心應手、爐火純青經驗的升華。西柏坡精神是一種代表歷史性轉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精神發展的新階段,是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續和發展。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西柏坡精神芻議

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時期,毛澤東思想繼續得到豐富和發展,包括軍事思想、戰略戰術思想,特別是建立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多黨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從國情出發,走中國式的建設道路,通過建設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思想,都得到了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西柏坡精神,不僅是我們黨,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發揚光大。

時值黨中央進駐西柏坡50周年,西柏坡——這個黨領導的“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自然成為人們瞻仰的必去之地,西柏坡精神也自然成為專門研究者的熱門話題。

本質上是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

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

石家莊市社會科學院夏月娥主編的《建設一個新世界》一書指出,內涵是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質屬性的總和。我們認為可以這樣表述:西柏坡精神是中國無產階級在革命即將取得全國性勝利的歷史轉折時期所表現出來的既善於破壞舊世界、又善於建設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它既是對中國共產黨傳統和優良作風的概括和總結,又是中華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升華。

領袖集團集體智慧的結晶

中共河北省委黨校常瑞平撰文指出,什麼是西柏坡精神呢?其基本內涵十分豐富,包括萬眾一心的團結精神,自強不息的趕考精神;團結進取的大無畏精神等。它是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以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組成的領袖集團集體智慧的結晶。

精髓是實事求是

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

唯物辯證法認為,革命精神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一定的客觀物質條件,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客觀物質基礎上的革命精神,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影響力和促進力。西柏坡精神作為歷史的產物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後人不論從何種角度去概括總結,都不能超越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周恩來同志曾經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黨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指揮三大戰役在此,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此。”三大戰役和七屆二中全會都是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的大事件,在西柏坡這個農村指揮所里,黨中央,毛主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吹響了徹底埋葬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的號角,這就是歷史事實;人民革命力量發展壯大,革命形勢急劇高漲,群情振奮,勝利在望,這就是革命精神產生的客觀物質條件。

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

正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中,產生了兩個“敢於”(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革命精神,兩個“善於”(善於破壞舊世界,善於建設新世界)的科學精神,兩個“堅持”(堅持依靠民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兩個“務必”(務必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的創業精神等多種革命精神,但這些革命精神的精髓只能是實事求是,是實事求是在不同方面的表現。正確地分析敵情、我情、友情,適時作出戰略決戰的決策,動員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革命精神,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光輝思想;正確分析中國國情和革命勝利後的形勢,提出奪取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因此務必要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光輝思想;深入調查研究,緊緊依靠人民民眾,建立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前方打老蔣,後方搞土改、建政權等無不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光輝思想。總之,實事求是是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指導思想,也是西柏坡精神的精髓。

本質特徵是兩個“敢於”、兩個“務必”

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對於物質的每一個運動形式,必須注意它和其他運動形式的共同點。但是,尤其重要的,成為我們認識事物基礎的東西,則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點,就是說,注意它和其他運動形式的質的區別。”①革命精神是在繼承和發揚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後者是包容了前者,因此,歷史愈向前發展,革命精神的內容愈豐富。不,“注意它和其他運動形式的質的區別”,就只能籠統的稱為革命精神,而不能區別為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了。

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本質特徵,就是具體分析西柏坡精神產生的歷史條件。西柏坡精神是在戰略決戰的殊死搏鬥中產生的,是奪取全國勝利的前夜產生的,是黨中央在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的特定條件下產生的,因此,西柏坡精神有大決戰硝煙的洗禮,有迎接勝利喜悅的撞擊,有摧毀舊政權、建設新政權的各種困難的挑戰,有長期從事農村工作得心應手、爐火純青經驗的升華。這一歷史階段雖然短暫(不足一年,連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活動不到兩年),但由於這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時刻,是中國歷史上最生動、最活躍、最威武雄壯的一幕,因而,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革命精神更具有創造力和表現力,應該有別於被逼上井岡山產生的井岡山精神,有別於被迫踏上長征路的長征精神,有別於極端困難條件下依靠自力更生髮展壯大產生的延安精神。

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

黨中央進駐西柏坡期間,解放戰爭已進入第三年,敵我力量對比雖然在數量上仍然表現為敵優我劣,但如果加上人心向背和質量對比,我則已占優勢。正是這種形勢下,我們黨發出了“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號召,用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鼓舞人民,藐視敵人,奪取勝利,毅然發動了三大戰役,展開了空前決戰;三大戰役勝利後,奪取全國勝利己成定局,面對紛雜萬端的社會矛盾,我們黨一方面要求全黨、全軍再接再厲,將革命進行到底,不要半途而廢,另一方面提出兩個“務必”,要求在奪取政權後,警惕糖衣炮彈的襲擊,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兩個“敢於”體現了大無畏的英雄革命主義精神,兩個“務必”體現了積極進取不斷革命的精神。這兩種精神貫穿於黨中央在西柏坡期間革命鬥爭的全過程,成為最突出的特點,並且兩種革命精神互相輝映,相得益彰,成為奪取勝利,迎接解放,戰勝困難,實現轉變的強大精神支柱。這一時期還有許多鼓舞軍民奮鬥的革命精神,諸如,著眼大局服從大局,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民眾,堅持團結統一,善於破壞舊世界、善於建立新世界等革命精神,這些革命精神是以往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是圍繞兩個“敢於”、兩個“務必”革命精神的展開,並為其服務的。總之,西柏坡精神儘管有多種概括,但其本質特徵,應該是兩個“敢於”、兩個“務必”。

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升華

黨在領導革命鬥爭中產生的精神總是一脈相承的,這是由黨的事業是在連續不斷中開拓前進,後一時期總是包含前一時期鬥爭成果的客觀規律決定的。一種革命精神一旦形成,就會轉化為巨大的精神財富,具有長久的影響力。因此在概括某一種具有時代特徵的革命精神的涵義時,總會包含以往革命精神的成分。如井岡山精神包含著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血肉相連的黨群關係,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長征精神包容著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維護團結統一的高尚品德,聯繫民眾艱苦奮鬥的崇高思想;延安精神包含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愛國主義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由於歷史條件的不同,其中各自包含的理想信念、艱苦奮鬥、聯繫民眾等革命精神都有其特定的內涵,但在其表述上卻很難分開,且這些革命精神都是用實事求是這根紅線,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大目標聯在一起的,本質上是一致的。

革命精神一脈相承的特點,決定我們在概括西柏坡精神時,應著眼於繼承、發揚、發展、創新。所謂繼承和發揚,就是看黨中央在西柏坡這個歷史階段,有哪些老的、好的傳統和精神發揚光大了;所謂發展創新,就是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哪些是新產生出來並形成巨大影響力的思想作風。繼承和發揚了的革命精神,發展創新的革命精神,結合起來才能構成西柏坡精神的全部內涵。

總之,西柏坡精神是黨直接從事武裝鬥爭20餘年積累了豐富鬥爭經驗的產物,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重大歷史轉折關頭的一次大檢驗、大總結、大發展,是黨在長期革命鬥爭中鍛造的革命精神的一次大升華,它的內涵十分豐富,在注重研究它的本質特徵時,必須歷史地、全面地概括它的全部內容。

全黨精神風貌的集中反映

西柏坡精神是與西柏坡緊緊連線在一起的,這是因為黨中央在西柏坡,黨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在西柏坡,西柏坡同井岡山、延安一樣是革命聖地。但是,如果僅僅考查西柏坡的地理環境、戰略地位、風土人情,研究西柏坡軍民的精神風貌,並據此概括西柏坡精神,那是不完全的。因為,西柏坡和井岡山、長征路、延安的特定的時代條件和地理環境不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是敵強我弱對比懸殊的條件下,紅色政權被四面包圍或者被迫實行戰略轉移的特定環境下產生的。艱難困苦的環境要求黨領導下的軍民,以頑強的革命意志,堅毅的革命精神,頂住壓力,戰勝困難,求得生存和發展,因此,與之相適應的革命精神是被逼出來的,有自發產生,逐步發展的特點。而西柏坡精神則是黨已經取得了戰略決戰主動權的條件下產生的,它匯集了黨的傳統的革命精神,反映了党進行戰略決戰的決心,體現了全黨和各解放區軍民的精神風貌,具有主動性、集中性的特點。

黨中央在西柏坡期間,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進入高潮,戰略決戰戰場上軍民浴血奮戰,第二條戰線的鬥爭持續不斷,解放區人民分田地、建政權全力支援前線,國統區人民抗稅反暴此起彼伏,這些匯成了時代的最強音,產生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因此,西柏坡精神是偉大時代的產物,是全黨和全國人民革命精神的象徵。黨中央所在地的軍民固然在創造和實踐著黨的革命精神,並且成為全黨和各解放區軍民的典範,但如果僅從當地的環境和當地軍民的奮鬥中,概括西柏坡精神,會局限思路阻礙眼界,不能深刻揭示西柏坡精神的內涵。

具有指導現實、昭示未來的不朽意義

革命精神是一筆財富,具有凝聚黨心、軍心、民心的巨大作用。概括西柏坡精神,既要尊重歷史,總結出反映當時時代特徵的革命精神的內涵,又要遵循歷史為現實服務的方針,挖掘出在當時產生,但對現實和未來都有指導作用的革命精神的內涵,以使其成為中華民族永久的精神財富。

凝結在西柏坡精神中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有的是我國傳統美德的反映,如艱苦樸素、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等;有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如愛國主義、維護國家統一等;更多的則是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的匯集和發展,如堅定信念、敢打必勝、求真務實、艱苦奮鬥、服從大局、聯繫民眾等。這些精神對奪取三大戰役的勝利,對解放全國大陸,對順利實現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的轉變,對建立和鞏固新生政權,對恢復國民經濟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由於這些精神並非一時一地的產物,而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財富,因而能夠產生廣泛影響,具有強大生命力,乃至對新時期推動四化建設,對在改革開放和實行市場經濟中保持清醒頭腦,對在取得改革開放巨大成就時刻跨入二十一世紀,迎接更大的挑戰,都具有不朽的重要意義。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革命精神是十分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他還將我黨、我軍在長期鬥爭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概括為:“革命和拚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後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③應該說,在西柏坡革命精神中,“五種革命精神”都有體現,而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服從大局、嚴守紀律、自我犧牲的大公無私精神,密切聯繫民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戒驕戒躁、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則表現的更為突出。

西柏坡精神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樣,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作為不朽的豐碑,將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振興中華而拼搏奮鬥的精神支柱。

時代意義

西柏坡,一個永載中國革命史冊的名字。毛澤東同志和中共中央曾在這裡領導了全國的土地改革運動,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偉大的革命實踐產生偉大的革命精神。這就是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嚴守紀律,團結一致;謙虛謹慎,實事求是;依靠民眾,為民創業;艱苦奮鬥,不斷革命為主要內涵的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兩個務必”,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是這一精神的主題。“兩個務必”的核心是鞭策共產黨人面向未來,把中國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兩個務必”:成功實現

新的歷史轉折的強大思想武器

1949年初,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的兩大階段的戰略決戰已近尾聲,中國革命面臨著從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第一次歷史性轉折。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而是進行著清醒的思索:中國共產黨人能否避免重蹈“其亡也忽”的歷史復轍?深諳中國國情的毛澤東同志預見到:“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如果任其泛濫,我們隊伍中的某些人就可能被“不拿槍的敵人”所征服,“其亡也忽”就可能成為現實。在毛澤東同志看來,奪取全國勝利,只不過是萬里長征走完的第一步,革命以後的路更長,更偉大,更艱苦。為此,他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敲響“兩個務必”的警鐘。在離開西柏坡前夕和進駐北平途中,毛澤東同志多次強調:“我們是‘進京趕考’”,發誓“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毫無疑問,“兩個務必”是中國革命第一次歷史性轉折的產物,它集中反映了時代的要求,科學地回答了共產黨人應怎樣經受革命勝利和執政考驗的歷史性課題。三年後處決劉青山、張子善的槍聲,再次向國人表明中國共產黨堅持“兩個務必”的堅強決心,從而使中國共產黨團結和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了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取得建國初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

三十年後,中國革命的第二次歷史性轉折又在中國大地上發生。如果說第一次歷史性轉折的中心任務是鞏固革命勝利成果,走向社會主義;那么,第二次歷史性轉折的中心任務則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較之第一次歷史轉折,第二次歷史轉折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環境更加複雜,挑戰和考驗更加嚴峻。其一,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發展落後且極不平衡的大國里,要完成現代化建設任務,其艱巨性、複雜性是空前的。其二,為完成現代化建設任務和推進改革開放,我國將由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這必將引起社會結構和利益關係的劇烈變動,使社會矛盾日趨複雜,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其三,面對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際敵對勢力也正以“西化”、“分化”的各種手段干擾我國現代化進程。加強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防範“西化”、“分化”,將長期成為黨必須面對的艱巨課題。顯然,歷史條件雖然變化了,但西柏坡精神並沒有過時。鄧小平同志曾告誡全黨:“我們一定要恢復和發揚毛主席為我們樹立的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作風”。1989年鄧小平同志又一次號召全黨堅持“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1991年江澤民同志在西柏坡揮筆題詞:“牢記兩個務必,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93年江澤民同志又提出全黨必須繼承、發揚、深化和發展“兩個務必”的“64字創業精神”。可見,“兩個務必”是我們黨實現新的歷史轉折,完成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任務,經受執政考驗和國際鬥爭挑戰,推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

進行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精神柱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的工作重心已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經濟建設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到政治、科技、教育乃至社會各個領域,正成為改變中國面貌的第二次革命;對外開放從沿海到內地,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格局。改革開放十七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是與堅持“兩個務必”分不開的。

在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中,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我們就能做到:其一,以正確態度對待成就與挫折。我們沒有理由為所取得的成就而驕傲自滿,因為我們所取得的成就與需要完成的宏偉目標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們也沒有理由為遇到的困難和挫折而悲觀失望,因為完成如此艱巨的事業,遇到一些困難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和十分正常的:任何驕傲自滿和悲觀失望的情緒都將延誤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們應當在成就與進步面前謙虛謹慎,在困難與挫折面前樂觀自信,在任何情況下都堅定不移,穩步紮實地將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推向前進。其二,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新情況、新問題。伴隨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推進,無數前所未有、難以預測的新情況、新問題必然紛至沓來,需要我們認識和解決;許多新課題、新領域等待我們去研究、去探索。黨的各級幹部只有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能虛心學習各種新知識,努力提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儘量減少因意氣用事、盲目決策而導致的失誤。其三,以正確的態度實行對外開放。我們既要虛心學習國外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為我所用,又要克服崇洋媚外、全盤西化的傾向,避免因盲目引進、決策失誤引起我國政治經濟利益的重大損失,警惕國外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襲;既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與各國人民和有關人士的友好合作關係,又要時刻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權益,保持中華民族的尊嚴、氣節和風貌。

在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中,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我們就能做到:其一,膽子大,步子穩。膽子大,就是克服僵化保守、因循守舊的思想觀念,積極探索、勇於創新、大膽試驗、敢為人先、不畏艱難、不怕挫折,在探索創新中走出社會主義新路;步子穩,就是充分認識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艱巨性、複雜性,通過民主化、科學化程式,制定各項重大決策,並在實施過程中及時“總結經驗,對的堅持,不對的趕快改”。其二,永遠保持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本色。當前,我國貧窮落後的面貌還沒有徹底改變,人民生活水平還較低,7000萬人口尚未解決溫飽問題。即使將來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社會財富豐富了,我們也沒有任何理由丟棄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本色。其三,永遠保持自強不息、奮鬥拼搏的精神。鄧小平同志告誡我們,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乾出來的,不乾,就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廈只能靠全國人民一磚一瓦建成,只能依靠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埋頭苦幹、不畏艱險、勵精圖治、艱苦奮鬥來實現。如果我們貪圖享樂安逸,懶於探索創造,現代化只能是可望不可即的的海市蜃樓。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提倡艱苦奮鬥、勤儉建國,人們只想在前人創造的物質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貪圖享樂,不圖進取,那么,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民族,是毫無希望的,沒有不走向衰落的”。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鬥將永遠是中華民族不斷進取,攀登人類文明高峰的精神柱石。

黨經受執政和改革開放考驗的理性長城

在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是順利推進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根本保證。改革開放以來,廣大黨員和幹部牢記“兩個務必”,不僅經受了執政和改革開放的考驗,而且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信賴。今天我們黨的執政地位和在人民民眾中的威望、凝聚力、號召力,是黨70多年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求解放,領導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結果,是中國人民對此作出的歷史性選擇。“水可載舟,亦可復舟”。黨的執政地位能否鞏固,取決於人民民眾對黨的信賴和擁護,而這又取決於全體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發揮,取決於黨的幹部正確使用人民授予的權利,勤政廉潔。所以,各級黨組織要關心民眾、相信民眾、依靠民眾,傾聽民眾呼聲,解決人民民眾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制定和貫徹執行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和願望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每一個黨員都應從維護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戰略高度來認識腐敗和官僚主義的危害,增強徹底消除腐敗現象和官僚主義作風的緊迫感,採取堅強有力的措施,將反腐敗鬥爭卓有成效地進行下去。錦州人民十里相送張鳴岐,焦裕祿30多年來活在人民心中,孔繁森的事跡從阿里高原傳遍全國,在億萬人民心中引起震撼,正說明人民民眾對端正黨風,繼續發揚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鬥作風的強烈呼喚和渴望。

堅持“兩個務必”,有助於我們提高執政能力。首先,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只要以謙虛的態度,認真研究我黨自身現狀及肩負的任務、所處的國內外環境、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和考驗,認真學習現代科技知識和管理技能,探索未知領域,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以謙虛的態度深入民眾,學習和總結人民民眾創造和探索的新經驗,集中全體人民智慧,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就可以避免因脫離實際而導致執政過程中的種種失誤,以高超的領導藝術慎重處理各種複雜問題和矛盾,協調包括改革、發展、穩定關係在內的各種複雜關係,努力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自覺行動。其次,堅持“兩個務必”,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就可以提高黨員和民眾對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免疫力,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實現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的全國人民的大團結。而最重要的是,堅持“兩個務必”,就能夠激勵鞭策全國人民奮發圖強,艱苦奮鬥,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進一步增強綜合國力,根本改變我國貧窮落後的面貌,最終以強大的、統一的社會主義中國崛起,使國際敵對勢力“西化”、“分化”圖謀徹底化作泡影。總之,堅持“兩個務必”,強化執政意識,我們就能像安泰那樣從人民民眾這個廣袤無垠的大地母親身上汲取無窮無盡的力量,我們黨的執政地位就不動搖。

走向新世紀的黨魂、民魂

20世紀將要過去,21世紀即將悄然來臨。站在世紀相接的交點,展望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任務將更加艱巨,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將更加複雜,遇到的挑戰將更加嚴峻。這對跨世紀一代特別是青年黨員和青年領導幹部的政治素質、思想作風、知識水平、工作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須臾不可丟棄的優良作風也同樣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繼承發揚下去,從總體上看,當今跨世紀一代特別是青年黨員和青年領導幹部,與前輩相比,具有文化素質高、視野開闊、思想活躍、改革創新意識強、業務水平較高、工作能力強等優勢。但是,由於年齡和閱歷的局限,他們缺乏必要的政治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缺乏必要的政治敏銳性和洞察力;由於生活在和平環境裡,他們缺乏新舊社會縱向體驗和嚴酷階級鬥爭的磨練,缺乏對黨與人民民眾保持血肉聯繫極端重要性、必要性的切身體驗,不容易了解建立一個美好社會需要經過怎樣的艱苦奮鬥;由於生活較為優裕,缺乏艱苦生活的磨難,他們也因而缺乏對艱苦樸素、勤儉節約、量力而行的極端重要性、必要性的深刻體驗。顯然,跨世紀一代特別是青年黨員和青年領導幹部在政治素質、思想作風等方面還存在不可忽視的差距。因此,加強革命傳統教育,使“兩個務必”的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直接關係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和命運。“兩個務必”,不僅應當成為中國共產黨人永遠保持的優良作風,成為中國共產黨永遠擁有的黨的黨魂,而且應當成為全體中國人民永遠保持的優秀品質,成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民族之魂。

其他相關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指揮的重大戰役

宛西戰役 1948年5月2日至5月17日,殲敵合計21700人。

出擊冀熱察戰役 1948年5月2日至6月25日,殲敵合計24390人。

宛東戰役 1948年5月29日至6月3日,殲敵合計11300人。

萊蕪戰役 1948年5月29日至7月18日,殲敵合計63620人。

開封戰役 1948年6月17日至6月22日,殲滅敵人合計100000人。

窪水戰役 1948年6月20日至7月15日,殲敵合計10240人。

濟南戰役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殲敵合計84290人。

荔北戰役 1948年10月5日至18日,殲敵合計25550人。

太原戰役

第一階段1948年10月5日至12月4日,第二階段1949年4月20日至24日,殲敵合計124790人。

睢杞戰役 1948年6月27日至7月6日,殲敵合計54290人。

襄樊戰役 1948年7月1日至7月16日,殲敵合計20500人。

遼瀋戰役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殲敵合計472000人。

保北戰役 1948年7月15日至20日,殲敵合計10770人。

察綏戰役 1948年9月14日至10月31日,殲敵合計21060人。

鄭州戰役 1948年10月20日至24日,殲敵合計11270人;

解放應城 1948年10月24日至25日殲敵合計3500人。

淮海戰役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殲敵合計555570人。

西北冬季戰役 1948年11月5日至28日,殲敵合計24660人。

平津戰役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殲敵合計521000人。

樊城戰役 1948年12月20日至22日,殲敵合計8620人。

荊門戰役 1949年2月2日至2月7日,殲敵合計8620人。

西北春季戰役 1949年2月20日至3月24日,殲敵合計7330人。

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指揮的幾個戰役

(1947年5月—1948年5月):

青滄戰役 1947年6月12日至15日,殲敵合計9530人。

保北戰役 1947年6月25日至28日,殲敵合計7270人。

清風店戰役 1947年10月11日至22日,殲敵合計17250人。

解放石家莊 1947年11月6日至12日,殲敵合計24280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