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岔村

基本信息

1、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馬橋鎮西岔村

西岔村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馬橋鎮張田路以東,現有168戶,總人口536人,耕地面積480畝,村內產業結構主要以速生林種植業為主,農作物種植次之,少數村民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第三產業以運輸業和服務業為主,村內的兩家個體私營企業,主要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該村對村內主要街道進行垃圾徹底集中清理,並對街道牆面進行粉刷,修建垃圾池12個,設專人負責清理,徹底解決垃圾問題。成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方便了村民日常購物;新建幼稚園一所,解決村內及附近各村內幼兒就近入學問題,修整村內排水溝,保證村內污水排水暢通。

2、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通安驛鎮西岔村

西岔村位於隴西縣通安驛鎮西山區,平均海拔1900米、平均氣溫7.5℃,距通安驛鎮6公里,距縣城49公里。共有8個社、總戶數為633戶2528人,土地面積12685畝。主要以勞務、玉米、洋芋、畜牧產業為主。2007年獲得“五個好”村黨支部稱號。
1949年至1958年為三合和西岔兩村。1959年至1962年為三合公社管和西岔村。1963年至1978年為三合和西岔兩村。
西岔村完成了農網改造、道路改造、梯田等一些基礎建設。 2009年完成一個一千畝洋芋示範點、一千畝全膜玉米點,並且實施了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建成村級文化衛生工作室和“農家書屋”。

3、青海省海晏縣三角城鎮西岔村

半農半牧的西岔村原先坐落在青海湖東北部的將軍山坡上。出行靠走、吃水發愁、通訊全無是老西岔村民眾生活的真實寫照。從深山裡搬到縣城邊的海晏縣三角城鎮西岔村僅用了兩年時間,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依靠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和農牧業集約化經營,進入了海晏縣富裕村的行列。整齊劃一的花園式村舍,水、電、路、暖棚、沼氣池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學校、衛生所、廣場、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等完善配套,一座嶄新的示範新村展現在了人們面前。 
從腦山搬到平川,如今北靠縣城、南有火車站、西鄰紅河灣工業區的西岔新村,依託著交通、信息的便利和周邊區位的優勢,不僅實現了勞務增收,還發展起了牛羊育肥、奶牛養殖、開辦農家樂等多渠道的服務產業。2007年,根據民眾意願,海晏縣整合扶貧整村推進、小型調莊等14個項目共650萬元資金,民眾自籌550萬元,西岔新村建設在離縣城約4公里的紅河灣工業區附近如火如荼地展開。
2009年,西岔村人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由本村能人帶頭組建起海北藍天生態飼草料種植有限公司,集約1000畝土地和本村及鄰村的317頭黑白花奶牛土地牲畜,與龍頭簽訂長期收購牛奶協定,實施起規模化經營。同時,本著保護和利用的原則,公司返聘本村的24名養殖能手將全村的四季草場實行集中經營和7000多頭(只)牲畜的統一集中、轉場、配種、銷售和分紅經營。使121名從事傳統農牧業的勞動力轉向其它致富行列。集約經營後,僅每年的種植和養殖業為全村人均帶來700餘元的收益。且村裡有8戶人家已買上了小轎車。
在西岔新村的文化廣場的北面,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司法調解室、醫務所、治安室、老年活動中心一字排開。傍晚,外出務工的村民們陸續回家,西岔新村家家戶戶的新房亮起了燈光。在黨員活動室,記者與幾名村民聊了起來。

4、甘肅省靜寧縣古城鄉西岔村

西岔村地處古城鄉北部山區,共轄5社178戶891人,總耕地面積3113畝,人均耕地3.38畝,人均純收入1277元,全村貧困戶104,占總戶數的58.4%。享受低保的有37戶,五保戶5戶。全村共有黨員33名。
西岔村地處古城鄉北部山區,交通不便,制約我村經濟發展,擬修建通村公路6公里。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由於氣候等因素,擬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兩大產業,由於氣候等因素,種植業以雙壟溝玉米,大概面積1000畝。從長遠經濟效益來看,擬種植核桃300畝。擬按期東坡社打塘壩一處。從而灌溉600畝生態林和135畝果蔬。將村級活動陣地進一步完善,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硬體設施的配套,硬化籃球場、健身場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