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小吃

西安小吃

陝西地方菜餚風味獨特,歷史悠久,一些馳名的老字號經歷幾個朝代延續至今。對旅遊者來說,到西安品嘗美酒佳肴,無疑是旅遊中的一大樂事,同時也是了解西安民俗食風的方式。陝西的臊子麵歷史悠久,清代已經很馳名。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聞名,用精白麵粉、豬肉、黃花菜、雞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和多種調味品製成。菊花鍋是西安市的傳統名菜點,花卉入菜在我國歷史悠久,菊花做菜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屈原早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詠。

岐山臊子麵

岐山臊子麵岐山臊子麵
陝西的臊子麵歷史悠久,清代已經很馳名。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聞名,用精白麵粉、豬肉黃花菜、雞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和多種調味品製成。

其基本製作工藝是:麵條要用手擀成,並達到面薄條細、筋韌光滑、軟硬適度的標準。做臊子是先將豬肉切成薄片,入熱油鍋烹炒,同時加入生薑、食鹽、調料面、辣麵和陳醋炒透即成。把豆腐、黃花菜、木耳炒好為底菜,雞蛋攤成蛋皮,切成棱形小片,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吃時先將麵條煮熟撈入碗內,打入底菜,再澆湯,放臊子和漂菜。

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羊肉泡饃
雖然只是一道麵食,但是做法卻不簡單:臊子,豬肉先要進行煸炒。待水分乾後,將醋順鍋過烹入,沖冒白煙。以後醬油殺之,加水煮。肉皮能掐時,放鹽,文火至肉爛舀出。擀麵的程式也十分複雜,但是經過多道程式後擀出的面薄如紙,細切如線。而且岐山面只吃麵而不喝湯,十分特別。

菊花鍋

菊花鍋菊花鍋
菊花鍋是西安市的傳統名菜點,花卉入菜在我國歷史悠久,菊花做菜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屈原早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詠。唐元結《菊譜記》中記載:“在藥品是良藥,在蔬菜是佳蔬”。古人吃菊的方法很多,隋唐時代,宮廷御膳在火鍋中防止鮮湯、魚丸、鮮肉、雞脯,把菊花掰撕成瓣,蓋鍋悶煮,片刻可食湯鮮肉嫩兼有花香,相得益彰謂之“菊花鍋”。

其基本製作工藝是:先將豬腰、豬裡脊肉、魚肉、雞脯肉分別切成極薄的肉片,每種各裝兩碟,撒上料酒除腥保鮮。另將嫩豆腐切塊、嫩菠菜葉、油炸豆腐皮、麻葉、冬粉、白菜心、韭黃段和香菜末分別放如小碟。蔥段、薑末、芝麻油、甜麵醬、精鹽、胡椒麵、辣椒油分別裝入小碟里,醬油香醋分別盛入小碗。用旺火燒熱雞湯,倒入專用的鍋子裡,點燃下面盛器中的西鳳酒,待湯燒沸,將撕好的白菊花瓣倒入鍋里,由食者夾取碟內的肉片,入鍋涮熟,蘸以調好的味汁食用,待肉片吃完後,倒入豆腐、腐皮、麻葉、冬粉和各種蔬菜,等到湯沸加入韭黃、胡椒調製成湯盛入小碗食用。

奶湯鍋子魚

奶湯鍋子魚奶湯鍋子魚
鍋子魚是西安市的傳統名菜,由1000多年前唐代的宮廷菜餚“乳釀魚發展而來。此菜盛具為紫銅火鍋。先用於宮廷御宴之上,後逐漸出現於官邸宴席上,後傳入民間,經久不衰。唐韋巨源官拜尚書令左僕射後,向唐中宗李顯皇帝進獻的“燒尾宴”中的一款菜,即“乳釀魚”。此菜現為西安飯莊的“看家菜”。

周恩來、葉劍英,董必武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先後品嘗過並讚嘆不已,故而名聲遠揚。此菜乃用黃河鯉魚、火腿、玉蘭片、香菇,奶湯等精心烹製而成。

其特點是:魚肉鮮嫩、湯濃味醇,色白如玉,下氣溫補,利水消腫。

餃子宴

餃子宴餃子宴
餃子宴集古今南北餃子之大成,造型別致,選料精細,口味多樣,營養豐富,有108個品種。人稱“一餃一格,百餃百味。”食者贊曰:“一餐餃子宴,嘗盡天下鮮。美味佳環宇,疑是做神仙。”

餃子宴可分為宮廷宴、八珍宴、龍鳳宴、百花宴等不同檔次! 白菜蒸餃 刺蝟蒸餃 象鼻蒸餃 宮帽蒸餃菏塘秋色 核桃蒸餃 等~

傳說

岐山面

據說在漢代景帝年間,岐山縣京當村有戶人家娶了一個媳婦,聰明伶俐,賢惠能幹,針線繡活做得好,廚房內還精於烹調。過門後有一天,她做了次麵條,光滑細薄,用料多樣,湯汁濃香,味醇厚鮮美可口。全家食後交口稱讚,年幼的小叔子尤其愛吃,經常嚷著、哭鬧著要吃嫂子擀的麵條。後來,小叔子用功讀書,經常是廢寢忘食,嫂子看到小叔子的學業一天進,學習十分辛苦,也時常擀麵給其補養身體,小叔子學習也就更加用功。有一年,小叔子進京趕考,榜上有名,作了個地方官員,過年時邀請同僚到家裡作客,客人吃過他嫂子做的麵條,飽餐之餘同聲誇讚鮮美無比。此後“嫂子面”便出了名,到處傳開來,爭相仿製品嘗。由於“嫂”與“臊”是異字諧音,天長歲月稠,“嫂子面”演變成了“臊子麵”,在岐山一直延續至今。每當家裡遇到婚、喪、嫁、娶,紅白喜事,逢年過節,都用臊子麵待客。1900年庚子之役,攻入北京,攜皇帝西逃,駐蹕西安期間,各地貢品源源不斷,在品嘗了岐山縣城照壁麵館的臊子麵後,對了比較挑剔的胃口,大加讚賞,高興之余賜贈“龍鳳旗”一面。在岐山縣有個傳統風俗,擀長面為做女人的本領之一,否則就視為家恥。故女孩兒從7歲起,母親便授其技藝,搭凳子在案前學擀麵,直至掌握了技巧,母親方才滿意。

灌湯包子

相傳600多年前,也就是元末明初,揭稈而起攻打天下。1356年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打到中部的金華城下,由於守城元兵早有防備,把城牆加高了七尺,另外還給城門加上了萬斤閘。起義軍攻打了九天九夜,還是破不了城,只得在城外江邊安營。朱元璋和他的大將、等十分焦急,白天夜裡商議破城之法。一天深夜,常難以成眠,在帳外來回踱步,思忖著破城計策。忽然,他發現城門悄悄地開了,萬斤閘慢慢地升起,只見元兵押著一批民夫偷偷到江邊挑水。常遇春連忙喚醒胡大海和起義士兵,沖向城門。常大將軍用肩膀頂住萬斤閘,高喊到:“弟兄們,衝進城去啊!”頃刻間,起義軍似千軍萬馬,以排山倒海之勢,一批接一批向城裡衝去。常遇春肩頂萬斤閘,時間長了,肚子餓得慌。這時,恰好營里送來包子、菜湯等點心,常遇春就叫胡大海抽身給他餵包子和菜湯。常遇春真是餓慌了,一面狼吞虎咽地吃著包子,一面仍不停地催促:“湯,包子,湯,包子……”胡大海看著肩負萬斤閘,汗流浹背的戰友,餵著餵著頓生一計,令一士兵先將菜湯灌進包子,再把包子餵到戰友嘴裡。常遇春吃著,覺得喉嚨濕潤了,力量倍增。直到士兵們都衝進了城裡,他才放下萬斤閘。後來,常遇春問胡大海:“你那天給我餵的什麼好吃的,使我力量倍增?”胡大海笑著說:“就是你叫的‘湯包’呀!”常遇春也笑著說:“如果沒有你的湯包,我早就被萬斤閘壓趴下了。”後來,這個動人的傳說傳開了,人們也就借著這個傳說做出了灌湯包,並迅速流傳開來。

涼皮

清朝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薛昌利祖父薛守信根據歷史傳說試蒸涼皮,一舉成功,生意紅火,鄉鄰紛紛效仿,使秦鎮大米麵皮子一時名播四方。解放後,薛昌利父親薛林財擔任生產隊長,帶領社員以搞集體副業為名,在秦鎮、餘下鎮、戶縣縣城、長安縣城、鹹陽市等地經營麵皮。

羊肉泡饃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落魄時,流落長安,正值寒冬,饑渴難耐,囊中只有一餅,餅冷口乾,難以下咽,街邊一家賣羊肉湯的老闆,見之不忍,給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趙匡胤將餅掰碎泡入,吃完頓覺神清氣爽,豪氣沖天,一掃頹廢心情,踏上征程,登基以後,嘗遍世間美味,心中獨獨放不下記憶中的羊肉湯泡餅,傳令廚房仿製,近百廚師苦思冥想,才定下做法,就是現今的羊肉泡饃,據說老趙吃後龍顏大樂,成為每天定點菜品,廚師長封了萬戶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