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明宮 歷史煙塵後的北城影像

西安大明宮 歷史煙塵後的北城影像

而唐朝修建的大明宮,更是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峰之作。 韓先生分析了四點:第一,大明宮是唐長安城最為輝煌的一座宮殿。 第二,大明宮遺址所處的位置在西安的東北部二環以內,是城市的中心區域。

西安大明宮 歷史煙塵後的北城影像

關鍵字:

大明宮 

北城影像

(圖)西安大明宮 歷史煙塵後的北城影像西安大明宮 歷史煙塵後的北城影像

   

這裡是世界的高點

在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長河中,古城長安和埃及開羅、希臘雅典、義大利的羅馬以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渾厚的文化積澱被譽為“四大古都”而享譽世界。
在公元7世紀到9世紀,聲名遠播的羅馬帝國人口不超過五十萬,而古城長安人口就達到了百萬之眾。因而,有專家感嘆:在當時那個時代,這裡就是世界的制高點!在古城長安的北城,在一個被當地百姓譽為“道北”的地方,一處名叫大明宮的遺蹟見證了整箇中華民族1300年的悲歡與興衰,目睹了幾個王朝從昌盛走向衰敗的變遷過程,成為一座奢華皇城和殘酷宮廷爭鬥的永遠佐證。
時光回到2007年5月,當關於大明宮復興的方案公布之後,古城長安,特別是“道北”地區沸騰了。人們在關注著有關“道北”這個地區獨特文化、獨特結構以及獨特人文景觀即將消失的同時,無不滿懷期待的在腦海中描繪著大明宮乃至皇城復興的壯麗美景。
因此,當新的一年到來的時候,我們和大家一樣,在滿懷期待中,用新聞人的目光,透過千年的歷史霧障和道北拆遷揚起的煙塵,從浩若煙海的史料歌賦、激揚文字中,用我們手中滿含激情的筆追憶這座帝都千年以前萬邦來朝的空前盛況,再現大明宮這座漢唐皇城雍容華貴的威武姿容。同時為即將消失的“道北”留下一些可供考證的記憶和文字,以此作為對“道北”這個有著七十年歷史的特殊符號的紀念。
重讀歷史,我們不僅僅只期待一座皇城的復興!
記錄歷史,我們虔誠的注視著這座皇城復興的腳印! ———沉浮
說起道北,西安人都知道指的是西安火車站以北,龍首村以南,東到太華路,西到紅廟坡這片區域,但最核心的部分還是在自強路、二馬路一帶。1933年的民國地圖告訴我們:在這個被稱為道北地區的區域零亂分布著廟後門村、郭家村、圪台村、鍾架子村、童家巷村等村莊。而在《西安城建系統志》中《唐長安城復原想像圖》大明宮所處的位置就在今天的道北地區。

漢唐盛世之後的道北往事

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漢唐考古研究室龔國強先生考證:“大明宮的北面到東巷路這是北城牆的地方,西城牆這條線是大明宮西城牆,太華路往南將近到自強東路的地方,大明宮遺址就在這個範圍,它的具體位置,南邊正北是西安火車站。大明宮遺址就在唐長安城的東北部,在北城牆外。”
道北人引以為豪的大明宮,是唐初規模較大的一座皇宮,位於當時長安城北的禁苑中,坐北朝南,居高臨下,氣勢宏偉。大明宮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名永安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他父親李淵修建的夏宮。工程未完,李淵已故。遂於貞觀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宮。爾後兩次易名,到神龍元年(705年)大明宮的名稱才固定下來。
大明宮的範圍很大,東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面積約3.2平方公里,略呈梯形,共有11座城門。大明宮正門名丹鳳門,正殿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兩省,及“弘文”、“史”兩館。此外,有別殿、亭、觀等30餘所。自高宗鹹亨元年以後,大明宮成為朝政活動的中心。 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翔鸞和棲鳳兩閣以及太液池、蓬萊亭等景觀,雖經戰火焚燒,遺蹟仍可清楚地看見。
歷史上的道北地區,曾是中國富貴和優美的象徵。西漢時期,道北地區是長安都城和灞上咽喉之地的緩衝地帶,也是通向中原的必經之地。這裡屬於龍首塬南坡,居高臨下守護著大漢國都長安。這樣一處風水寶地,從西漢到南北朝時期,一直是達官貴人的陵冢集中地,平民百姓難以列祖於此。隋唐時期,這一帶劃入隋唐內苑,東西長27里,南北長23里,成了皇家遊樂場所,亭台樓閣星羅棋布、池沼波光熠熠閃爍。唐時,這裡更是天下精華之地,大唐政治樞紐之地大明宮坐落於此。而唐朝修建的大明宮,更是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峰之作。“如日之升,則曰大明。”然而好景不長,大明宮在唐僖宗、昭宗時數罹兵火,遂成廢墟。晚唐詩人韋莊描述了劫後景象:“含元殿上孤兔行,花萼樓前荊榛滿。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淒涼無故物。”
宋元時期的這塊地方依然波光瀲灩草木蔥蘢。元代的忽必烈起家於此,元代的奉元路首府府治———安西王宮就在此地。我們看看馬可•波羅眼中的這塊地方吧:“這裡曾是帝都,現在依然幽靜美麗,這裡有一座安西王宮(遺址位於今天道北辛家廟一帶),宮觀華麗,油漆繪畫,用金葉、銀葉和無數大理石裝飾。珍禽異獸徜徉其間”。
元代以後,這裡逐漸變成了荒草萋萋、村野零落、阡陌縱橫的務農之地。
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大明宮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大明宮———吞吐四海的建築典範

2008年的第一場大雪,穿越歷史的天空,帶我們步入大明宮鉛灰色的記憶。透過唐長安城的平面圖,在腦海里勾畫這座中世紀的大都會時,不能不佩服前人的才智:優越的自然環境與理想化的設計思想幾乎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公元618年,唐朝建國,改隋朝都城大興為長安,沿用為都。都城占地64平方公里,布局規整劃一,坊市井然有序,居住人口達一百萬,置有太極、大明、興慶三座宮室。唐代是中國封建時代最為繁榮昌盛和兼容開放的時期,長安城是世界文化的中心,而位於帝都北部的大明宮更是中心中的中心。大明宮初建於公元634年,自唐高宗時起,它就是200餘年間唐代的政令中樞所在。唐朝詩人韋應物的《觀早朝》詩云:“丹殿居龍首,崔巍對南山。寒生千門裡,日照雙闕間。禁旅下成列,爐香起沖天。輝輝睹明聖,濟濟行俊賢。”生動地描述了當年大明宮的盛況。
傳說當初在建造大明宮時,從工地上挖掘出了一面古銅寶鏡,大臣魏徵認出此乃當初秦始皇用來清除異己的鎮國之寶———秦鏡。傳說它能照見人體內的五臟六腑,毫纖可見,十分清晰。更重要的是,它能照出臣下的忠奸,照出國運之興衰。大明宮峻工後,秦鏡為鎮宮之寶。當時長安士庶都傳說,每夜皆見龍首塬上的大明宮裡,大放光明,亮若白晝。關於秦鏡的傳說,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但大明宮作為盛唐皇家建築的典型代表,其巍峨雄偉、深沉自信、雍容華貴、吞吐四海的氣勢,就是北京紫禁城也只能望其項背。
陝西歷史博物館原館長周天游認為:無論從城市規劃,建築環境,建築組群,單體建築而言;還是從建築形象,建築類型,建築藝術,城市生活而言,大明宮以及唐長安城都對其後中國國都及國外城建和人民生活方式等起到了重要的借鑑作用。如宋代開封城和元明清北京城就沿襲了長安城的特點。日本的京都城和奈良城的建設也吸收了唐長安城的經驗。如果說以大明宮為代表的唐長安城能為人類建築文化提供一種特殊的見證,那么我們可以看出它的五大特點:一是建設規劃氣勢恢弘,多重格局博大開闊;二是文化品位極高,造型高大構思神奇;三是建築藝術精湛,變化無窮交相輝映;四是建築成就輝煌,雄渾屹立別具一格;五是文明內涵豐富,精神物質緊密結合。堪稱同時代世界建築中的創造性傑作。
 

 夢回唐朝———大明宮遺址前的遐想

大火燒毀了大明宮的繁華勝景,但是燒不斷傳承歷史的文脈。雖然,如今的大明宮地面建築多數早已無存,但,宮城、宮門等遺址大多數保存完整,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丹鳳門等大型建築台基至今高出地面數米至十幾米,層層疊疊,十分壯觀。雪中訪古,登臨遺址,感慨萬千。不知當年高高在上的歷代天子,是否也有這番心境。
此刻,我們駕著想像的翅膀神遊大明宮,從宮殿的正門——南邊的丹鳳門進去,步行一里許,就能看見正殿——含元殿。殿的東西兩側有對稱的迴廊與“翔鸞”、“棲鳳”二閣,它的南面,是登臨大殿長達六百一十五米三平三坡的龍尾道。殿北有“宣政殿”,兩殿之間是“門下”、“中書”兩省,又有“弘文”、“史”兩館。更北有“紫宸殿”。這三座殿習慣上又稱“外朝”、“中朝”、“內朝”,還有其它殿、堂、樓、閣、台30餘座。麟德殿坐落在西部隆起的高地上,是舉行宮宴的主要場所。
據博物館內工作人員介紹,含元殿遺址位於含元殿村南側,在丹鳳門正北約610米處龍首塬的前沿,為大明宮正衙,重大慶典和朝會均在此舉行。
麟德殿位於今炕底寨村南750米處,在大明宮西部,約建於唐高宗年間(公元664—665年),為宴會和接見外國使節之所。此處出土的大量黑色筒瓦,板瓦及少量的綠琉璃瓦片,台基周圍出土許多漓首石刻和石柱殘塊,街道鋪有蓮花方磚;三水砌以黑色方磚,為其他遺址所未見。
西安市城市規劃委員會總規劃師韓驥先生認為,從風水學上來說,大明宮堪稱是西安的“龍穴”。秦代時傳說,從秦嶺下來一條龍,從長安區的樊川經河,游到渭河時轉向,所以龍首塬就是這條龍的頭,大明宮是盛唐的發祥之地。

 “這裡曾是世界文明的制高點”

著名學者余秋雨說:“在唐朝,人人都作詩,似乎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人詩話的生活態度,讓大明宮裡的帝王和大臣們的腳步成為歷代朝廷里最輕快的腳步。”他認為,從歷史上看,西安製造了世界文明之巔:“公元7—9世紀,世界文明的制高點在長安,全世界的目關都遙望著這裡,那時候唐朝的繁榮讓全世界的人都羨慕。西安的歷史古蹟提醒我們,歷史曾在這裡發生,都是實實在在的。唐文化是中華文明最珍貴的記憶。每一個中國人,都必須記住這段輝煌的歷史,由此來尋找我們的尊貴。”
西安市城市規劃委員會總規劃師、清華大學特聘教授韓驥先生說:“唐都長安是一座規模宏大、設計周詳、制度謹嚴、布局井然的大都市:一條南北中軸線縱貫全城,東西左右均衡對稱,坊市排列如棋局。這座城市既是中國封建皇權高度集中的標誌,又是中國里坊制封閉式城市的典型。”
著名台灣文化學者李敖曾說過,如有可能,他希望可以成為一個唐代長安人。

大明宮———宮廷爭鬥的無聲見證

從電視劇《大明宮詞》和浩瀚如海的正史、稗官野史、民間傳說走出,我們懷著敬仰的心情走進歷史,走進大明宮含元殿古遺址博物館。那前朝殘留的遺物,仿佛在向我們訴說戰火紛紜的經歷和驚心動魄的宮闈之爭。
據史載,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武則天就是在這裡登基稱帝的,完成了她的宏偉大業,也就是在這裡她與她的“敵人”們進行了一次次政權之爭。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一月,其時武則天稱帝已經十四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對她的“武周革命”不滿、希望恢復大唐社稷的官員,在同為鳳閣鸞台平章事(即宰相)的張柬之、崔玄的率領下趁機起事。並把太子李顯從東宮迎來,然後一同闖入皇宮,直至武則天所寢的迎仙宮,斬殺了武則天寵任的麟台監張易之、春官侍郎張宗昌,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重即帝位,復唐國號。)
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變。中宗李顯復位後,昏弱無能,而皇后韋氏強悍,她與武三思內外勾結,把攬朝政。重俊終於忍無可忍,假稱奉詔,率左羽林和千騎兵三百餘人沖入武三思和武崇訓的府邸,殺了三思和崇訓,隨即又發兵包圍了皇宮,索要韋後和安樂公主。中宗對軍士宣布重俊謀反,於是軍士倒戈,殺了李多祚等,重俊的黨羽立時潰散。重俊逃到終南山,被追獲殺害。
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變。其年六月,韋後和安樂公主等密謀毒死了中宗李顯,立溫王李重茂為帝。韋後想效仿武則天稱帝,於是在京畿要害部門安插韋氏子弟,廣聚黨眾,準備廢黜重茂自立,相王之子、臨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聯合太平公主等先發制人,沖入羽林衛軍,殺了韋後派來統領衛軍的韋、韋播,占領了玄武門,隨之縱兵闖入皇宮,斬殺了韋後和安樂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軍政大權,威懾少帝重茂讓位,相王登基,是為睿宗。在這三次骨肉親情相殘的搏擊中,大明宮一直靜靜的注視著,並發出無聲地感嘆。
到唐僖宗和唐昭宗時,大明宮因一場大火隨之毀廢。東內苑成為瓦礫;龍首池血水橫流;綠水瀰漫,殿廊相連的蓬萊山從此化為烏有。
大明宮一度曾是黃巢農民起義軍的政權所在,廣明元年(880年)12月,農民軍進入長安,黃巢登上大明宮含元殿舉行了盛大的即位典禮,然後在丹鳳門城樓宣布國號為“大齊”。

皇城復興———道北變遷的機遇

“多少年來,西安在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無論是指導思想還是文物保護水平,一直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不像南方一些地方,保護是出於發展旅遊考慮,也沒有出現‘翻燒餅’的現象。我們是在真正保護歷史遺產,保護中華文化的精神故鄉。特別是大明宮含元殿的遺址保護,可以代表國際遺址保護的最高水平,對全國都有示範意義。”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韓驥先生曾經參加過四次西安城市規劃的制定工作。
1954年,第一版規劃開始制定,當時大明宮還沒有進行考古勘察,由於摸不清情況,就採取了巨觀控制之舉,決定大明宮遺址所在的整個道北地區不發展城市。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第二版規劃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制定的,經過考古勘察,這時大明宮遺址範圍已經明確。規劃中就明確的把大明宮標示出來作為遺址保護。但具體怎么保護?文物部門沒有好的方案,規劃部門也拿不出好經驗。
第三版規劃在上世紀90年代制定。文物部門提議建設一個大明宮博物苑,顯示出含元殿、麟德殿的遺址,周圍實施綠化。然後逐步考慮復原和建館,這是一個很好的構想。
現在的第四版規劃中就提到了在此建立大明宮遺址公園的思路。“從這四個規劃來看,對於如何做好大明宮遺址的保護工作,可以說是越來越深入和明確了!”韓先生說。
那么,保護好大明宮遺址,對於西安建設現代化大都市會起到什麼重要的作用呢?韓先生分析了四點:
第一,大明宮是唐長安城最為輝煌的一座宮殿。保護和利用好大明宮遺址,對於反映西安輝煌的歷史,具有形象和感覺上最為直觀的作用,對於西安城市的價值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第二,大明宮遺址所處的位置在西安的東北部二環以內,是城市的中心區域。而城北又是今天西安快速發展的一個地區,因此保護好大明宮遺址,會發揮城市規劃上的一個聚集和輻射作用,帶動大明宮周圍地區的土地價值得以提高,促進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
第三,唐代的大明宮除了宮殿之外,其北部用地的三分之一是皇家園林太液池,其面積將近1平方公里。如果能夠修復,可以給城北增加1500畝的一塊水面,相當於兩個興慶宮,又相當於一個環城公園。
第四,唐大明宮的前門———丹鳳門就在西安火車站附近。站前廣場移到北邊後,相距丹鳳門僅有六七百米。丹鳳門有5個城門洞,其規模類似於北京天安門。
“我們承擔了大明宮改造這一偉大的文化復興工程,這是我們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和機會。大明宮項目不僅是一個皇城復興的重大項目、龍頭項目,也是一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創舉;不僅是一個世界級的遺址公園,也是70年不變的道北在我們手中發生變化的機遇,更是我們經營城市的又一次偉大創舉。”
———西安市市長助理、西安市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曲江新區管委會主任段先念
近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印發了《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實施方案》的通知。規劃總面積19.16平方公里的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項目正式啟動,發展定位是以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為特色,建設集文化、旅遊、商貿、居住、休閒服務為一體的,具有國際水準的城市新區。其核心部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將在2010年建成。
19.16平方公里的大明宮遺址區的保護改造工程,也將給西安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大面積城中村的改造和棚戶區的安置,都是中國城市改造工程中罕見的,這將會為西安的城市化進程和現代化進程帶來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告別道北,告別過去,當這座皇城的復興給道北的輝煌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時,作為一個古長安的子孫,我們和世人一樣充滿了期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