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銅罍

基本信息

名稱: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銅罍

類別:青銅器

年代:西周時期

尺寸:通高69.4厘米,口徑21.8厘米。

文物出土:1959年,竹瓦公社青龍大隊。

文物現狀:四川省博物館收藏

文物鑑賞

因為他造型大方,鑄造精美,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銅罍

這件西周時期的獸面象首紋銅罍,現藏於四川省博物館,因為他造型大方,鑄造精美,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堪稱四川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銅罍器身的肩部、腹部之間裝飾有兩個立體的長鼻象頭耳(耳,即把手),兩耳之間和一面腹下各鑄一立體象首。自頸部至圈足,由四道高聳的扉棱將器體分為四等份,其間分別鑄四組相同的紋飾。每組紋飾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間為一蟠龍,兩邊間以夔紋(夔為一種變形的小龍);腹部為濃眉大眼的夔龍、張口蜷身,獨足四趾;腹下飾牛紋一周。三段皆以雲雷紋為地。蓋部頂端裝飾有四道與器體相對應的鳥形扉棱,扉棱之間裝飾有卷身夔龍,以扉棱為鼻,雲雷紋為地。這件銅罍的造型和紋飾,以浮雕和圓雕的手法突出主紋和裝飾器物的某些特殊部位,對稱布置,構成瑰麗繁縟的圖案,頗具特色。整個銅罍通體碧綠晶瑩,似有古玉的光澤,是西周時期青銅器中難得的精品。其造型、紋飾和鑄造技術,綜合了繪畫、雕塑、造型藝術和工藝美術於一體。顯得大氣——帶有民族原生時代的強悍、粗獷和勃勃生機。

背景資料

中國青銅器時代始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經夏、商、周,跨越十五個世紀曆程。青銅器的出現標誌著石器時代的終結。它被廣泛地套用於生產、生活和軍事領域,被當時封建禮制視為“示身份、名貴賤”的器物。青銅禮器是宗廟中和宮室中陳設的器物,使用於各種祭祀、宴饗和各種典禮儀式的場合。銅罍是古人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是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古人在祈禱上天賜予人類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祈禱戰爭能百戰百勝或拜祭祖先等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的禮器之一。

1959年,修建成灌鐵路至彭縣時,工人意外的在當時的竹瓦公社青龍大隊發現了一批窖藏青銅器。計有8件青銅容器和13件青銅兵器。1980年2月,青龍大隊四組一個農民挖泥燒磚,結果在距前窖藏東南約25米的地方再次發現一批存儲在一個大陶缸中的青銅器。有4件容器、15件兵器。前後兩次總計出土40件青銅器,均造型美觀、製作精緻、花紋繁複。其中一件獸面象首紋銅罍造型宏大,紋飾美觀,構圖精巧,堪稱精品。

根據專家考證,這批青銅器鑄造年代在商末周初,埋藏時間可能在西周末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器有的是不能夠動的,所謂"重器不出門",如果對家族有重大意義的器物不能保住,通常意味著一個家族的消亡。那么這些埋藏在地下的精美青銅器背後,或許就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家族興亡的故事。或許是因為戰亂,或許是因為其它無奈的原因,讓它們的主人忍痛把他素日最心愛的寶貝埋藏地下,或許準備將來有朝一日能重回家園,與這些心愛之物重逢。不想,竟然一埋千年。

這件銅罍曾在日本、美國、法國等國家展出,觀眾無不為之嘆為觀止。其鑄造技術精湛,工藝精美,是當時古人先進鑄造技術的體現,為考古學家、史學家提供了研究當時人們政治、生活、祭祀等活動難得的實物依據。它無論在造型、紋飾、構圖、工藝上都堪精品,不愧為國之重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