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話

西充話

西充話,屬於西南官話灌赤片岷江小片,主要流行於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南充市嘉陵區西北部。 西充話地區(包括相鄰的鹽亭、射洪兩縣),構成一方言島,四周為西南官話成渝片所包圍。 岷江小片的主要特徵是入聲保留,獨立成調,擁有一套僅用於入聲字的緊元音韻母,在部分地區還保留有喉塞音韻尾,因而並不符合“入聲歸陽平”這一《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劃定西南官話的標準。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部分學者因其除入聲外的聲調調值與成渝片相近而仍將其劃入西南官話。但也有學者認為,岷江小片是由中上古巴蜀語直接發展而成,與主要源自移民的西南官話擁有截然不同的起源。

語系和沿革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西南官話-灌赤片-岷江小片-西充話

明末清初,四川地區發生戰亂,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當時,由於“八大王剿四川”、農民軍暴亂、明軍清軍拉鋸、吳三桂叛亂等歷史大屠殺事件,四川人口下降迅速,特別是廣大川中川北平原、淺丘地區,幾乎荒無人煙。西充地區,由於山高路遠,又是八大王張獻忠最後根據地,當地老百姓倖存較多。遺民較多的西充,保留了明朝時期的四川話,形成了當代的西充話;廣大川中川北平原、淺丘地區,幾乎被外省移民所充填,猶以湖北移民為巨。由於沒有入聲的湖廣話比有入聲的明朝四川話易學易懂,在外省移民群體中,湖廣話就成了通用語言,這種語言歸屬於西南官話成渝片,反客為主成為四川主導方言,現在稱作四川話。

使用地區

西充話,主要流行於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全境、南充市嘉陵區西北部,以及附近其他區縣個別鄉鎮。

語言特點

聲調

西充話的調類總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類,部分地區保留有入聲韻尾,但已全部弱化為喉塞音。西充話除入聲外調值與成渝片高度一致,陰平一般為高平(55),陽平一般為低降(21),上聲一般為高降或全降(53),去聲一般為降升(213),入聲調值一般為中平(33)。各聲調用字舉例如下:

陰平:依 加 媽 威

陽平:移 浮 麻 微

上聲:以 假 馬 餵

去聲:億 架 罵 味

入聲:一 夾 嗎 六 哭 不 客 黑 綠 熱

聲母

西充話擁有25個聲母,較成都話多出[tʂ]、[tʂʰ]、[ʂ]、[ʐ]四個捲舌聲母,但這四個捲舌聲母只能與入聲韻母[ɿ]相拼,因而只能用在入聲字當中,如“織”、“吃”、“釋”、“日”四個字。

韻母

西充話的韻母與以成渝片為代表的其它西南官話擁有很大差異。首先,其擁有一套獨立的僅用於入聲的緊元音韻母來取代入聲塞音韻尾,可以利用主要元音的鬆緊對立來區分入聲與舒聲字。入聲字專用的韻母有緊喉作用,在發音時喉頭肌肉和口腔肌肉緊張,從而使整個音節表現出一種粗硬緊促的狀態。

辭彙

西充話擁有不少獨立辭彙。

例如:

蜘蛛——絲pu子,

蟋蟀——草蜢子,

蟑螂——灶雞子,

蟾蜍——癩八狗,

青蛙——蠐蟆,

母雞——暴雞母,

腰台——午餐之前加的一餐。

發展危機

與其它四川方言不同,西充話的生存環境並非僅僅因為推廣國語的原因而面臨危機,其一直以來也受到相對強勢的成渝片的強烈衝擊,從而流行區域不斷萎縮。南充話、遂寧話都可能原屬岷江小片,明朝《蜀語》就是用岷江小片編寫的辭書。西充話的使用者在對外交流時往往都會將語音儘量向成渝片特別是南充話、成都話、重慶話等地區中心城市的方言靠攏,受成渝片影響嚴重。同時,近年來的“推廣國語”政策也對西充話產生了巨大影響,部分語音亦開始向國語靠攏。

四川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