襜褕

說明:古代一種較長的單衣。有直裾和曲裾二式,為男女通用的非正朝之服,因其寬大而長作襜襜然狀,故名。《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元朔三年,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宮,不敬。”司馬貞索隱:“襜,尺占反。

簡介

襜褕(chan1 yu2),顏師古注云:“襜褕,直裾禪衣也。”現多認為:襜褕為襌衣變種,直裾,較襌衣為寬,多用厚絲綢或毛織物製成,可夾毛皮裝飾,春秋兩季多用來禦寒保暖。比如,張衡《四愁詩》中:“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這為文學家兼科學家的襜褕比較考究,是貂皮質的。

記載

《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元朔三年,武安侯(田恬)坐衣檐褕人宮,不敬,國除。” 內衣漸趨完善,深衣再用曲裾繞襟就沒有必要了,直裾的“襜褕”出現在民間,最初只用作便服,武安侯田恬為了趕時髦,意然穿著它謁見皇帝,這種既沒有圍裳遮蔽,又沒有曲裾遮掩的服裝在漢武帝眼裡,當然是“不敬”之物了。不過,襜褕一詞,說法不一,也有非指深衣的說法。
《索隱》曰:“檐褕謂非正朝服,若婦人服也。”《漢書 外戚恩澤表》記載此事,古書舊注一說襜褕為短衣。綜合各種說法,恐怕還是衣裳相連、博大舒適、直裾的短深衣,為平日家居所穿。
直裾袍,即直襟的 長袍,也叫“襜褕”。剛有直襟袍時,不準將其作為禮服,不準穿著出門或在家中接待客人,《史記》中就有 穿著襜褕入宮對王不恭敬的說法。之所以有這樣的 禁忌,是因為漢代以前中原人的褲子是無襠的,只 有兩條在腹前連線的褲腿,樣子像是現在嬰兒穿的 開襠褲。由於褲子沒有襠部,外衣裹得不嚴時極易 露醜。儒家經典中說到著裝規矩時,一再強調雖暑 熱不得掀起外衣,不趟水不得提起外衣。中原人坐 著的標準姿勢是先跪後坐,名為“跽坐”,明文規 定不許“箕坐”(即不能將兩腿伸向前方,像個收 物用的簸箕),實際上與當時褲子的樣式有關,為 的也是防止露醜。隨後,由於中原人與西北騎馬民 族的密切交往,合襠褲漸漸為中原人所接受,並逐 漸推廣開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