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半夏

襄樊半夏

本品善燥濕降逆止嘔,又性溫兼散寒,主治胃寒及痰飲嘔吐,如小半夏湯。 生半夏: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用時搗碎。 姜半夏:姜礬煮或醃製或蒸製,或姜炒。

簡介

半夏是我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 其毒性為全株有毒,塊莖毒性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

特點

襄樊半夏對口腔、喉頭、消化道黏膜均可引起強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則燒痛腫脹、

‍不能發聲、流涎、嘔吐、全身麻木、呼吸遲緩而不整、痙攣、呼吸困難,最後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半夏,又名三葉半夏;半月蓮;三步跳;地八豆;守田;水玉;羊眼。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塊莖近球形。葉出自塊莖頂端,葉柄長6~23厘米,在葉柄下部內側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葉為單葉,卵狀心形;2~3年後,葉為3小葉的複葉,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中間小葉較大,長5~8厘米,寬3~4厘米,兩側的較小,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光滑無毛。頂生,花序梗常較葉柄長;佛焰苞綠色,長6~7厘米;花單性,無花被,雌雄同株;雄花著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圓筒形,雌花著生於雄花的下部,綠色,兩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軸先端附屬物延伸呈鼠尾狀,通常長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

作用

本品辛散溫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濕,降逆氣,而善祛脾胃濕痰。水濕去則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氣降則胃和而痞滿嘔吐自止,故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良藥。既主治脾濕痰壅之痰多咳喘氣逆,如二陳湯、小青龍湯,又治濕痰上犯之眩暈心悸失眠,如半夏白朮天麻湯,還可治風痰吐逆,頭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如玉壺丸

‍
本品善燥濕降逆止嘔,又性溫兼散寒,主治胃寒及痰飲嘔吐,如小半夏湯。若治療其他原因所致的嘔惡,當據情配伍它藥。
本品又善治胃氣上逆之噁心嘔吐,痰濕中阻之胸脘痞悶,氣鬱痰結咽中如有物阻之梅核氣,如半夏厚朴湯。若痰熱互結之心下痞,如小陷胸湯 。還可治痰濕凝滯經絡或肌肉所致的癭瘤痰核及癰疽腫毒,未化膿者,可單用生品為末,醋調外敷。
此外,取本品和胃之功,治療胃不和臥不安,與秫米合用,如半夏秫米湯;取本品行濕潤燥之功,治療老人火衰便秘,與硫黃合用,如半硫丸。

製作

生半夏: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用時搗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腫止痛為主。
清半夏:白礬浸泡或煮或醃製。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濕化痰為主。類圓形或腎形厚片,直徑6~18mm,表面乳白色,周邊黃棕色,中間隱現黃白色筋脈點。氣微辣澀。
姜半夏:姜礬煮或醃製或蒸製,或姜炒。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為主。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澤,透明,片面灰黃色或淡黃色,角質樣,質脆。微有辣味,微具姜氣。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濕痰為主,同時具有調脾和胃的作用。形如生半夏,內外皆呈黃色或淡黃白色,粉性足,質鬆脆,氣微,味淡。
竹瀝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瀝拌透陰乾。溫燥大減,適於胃熱嘔吐,肺熱痰黃稠粘,痰熱內閉中風不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