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耳雀鷹

褐耳雀鷹

褐耳雀鷹(學名:Accipiter badius )為鷹科鷹屬的鳥類,是一種小型猛禽,全長約30~35cm。上體灰色,下體具赤褐色橫斑,嘴黑褐色,腳棕黃。活動於林緣和稀樹草坡。常在林區外圍及平原的空曠地帶盤鏇,時而輕輕鼓動兩翼。視覺敏銳,一旦在空中發現林間和地面獵物,就以箭般速度撲擊,用利爪抓住獵物再度起飛,到僻靜處撕食,食物為鼠類、小鳥及直翅目昆蟲。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褐耳雀鷹
褐耳雀鷹褐耳雀鷹

拉丁學名:Accipiterbadiu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隼形目
科:鷹科
亞科:鷹亞科
屬:鷹屬
亞種:6種
命名時間:Gmelin,1788
英文名稱:Shikra

外形特徵

褐耳雀鷹褐耳雀鷹
褐耳雀鷹的體形比蒼鷹要小得多,為小型猛禽,體長為31—44厘米,體重217—325克。頭部灰白色,頰部灰色而綴有棕色,虹膜金黃色,嘴石
褐耳雀鷹褐耳雀鷹
板藍色,尖端黑色,基部較淡,嘴角黃色,蠟膜亮黃色到橙色,腳和趾黃色,爪黑色。上體為藍灰色,後頸有一條紅褐色的領圈。喉部白色,具有灰色的中央紋,其餘下體具有淡紅褐色和白色橫斑;4枚中央尾羽為淡灰色,具黑色亞端斑和白色尖端,其餘尾羽具灰色和黑色橫斑和白色端斑。飛行時從上面看,黑色的初級飛羽和淡色的翅膀和體羽形成鮮明的對照。從下面看淡紅褐色的下體與白色的喉和黑色的翅尖也很醒目。

分布範圍

分布於從高加索地區、伊朗,向南到斯里蘭卡,向東至越南;在非洲,則從東部至南部。中國國內於新疆西部喀什(7月),貴州龍里,雲南騰衝、勐養,廣西廣東連平、揭陽、徐聞、廣州灣海南東方、白沙、樂東五指山吊羅山陵水為罕見留鳥。
褐耳雀鷹褐耳雀鷹(分布圖)

生活習性

棲息于山地和平原森林中以及在有稀疏樹木的農田、草地、草原和荒漠地帶,常在林中或林緣河流、湖泊等水邊地帶活動,有時也見在公園、果園、村莊、甚至出現在城市的上空。白天活動,常單獨在天空中翱翔,叫聲短促而清晰,不斷重複不止。主要以小鳥、蛙、蜥蜴、鼠類和大的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多在林緣和農田邊緣上面的低空中飛行,發現地面上的獵物後馬上俯衝下來捕食,但很少追捕飛行中的鳥類。
褐耳雀鷹褐耳雀鷹

生長繁殖

營巢於大樹杈上,距地面5—15米高,有時也利用喜鵲和烏鴉的巢。巢的結構極為粗糙,主要樹木的枯枝構成,內墊樹葉和小樹枝。每窩產卵3一4枚,偶有少至2枚和多達7枚的。卵的顏色為藍白色。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為33—35天,育雛期為30天左右。[2]

亞種分化

(6種)[3]
1、Accipiterbadiuscenchroides分布於亞塞拜然哈薩克斯坦伊朗印度
褐耳雀鷹褐耳雀鷹

2、Accipiterbadiusdussumieri分布於印度和孟加拉國
3、Accipiterbadiusbadius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
4、Accipiterbadiuspoliopsis分布於印度,中國泰國越南
5、Accipiterbadiussphenurus分布於塞內加爾,甘比亞,沙烏地阿拉伯薩伊和坦尚尼亞
6、Accipiterbadiuspolyzonoides分布於薩伊,坦尚尼亞非洲南部。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褐耳雀鷹褐耳雀鷹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瀕危物種。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二類保護動物名錄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稀有生效年代:199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