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體魚

裸體魚

全裸裸重唇魚是“裸體魚”的學名。之所以稱它為“裸體魚”,是因為這種魚除臀鱗和腹鰭基外側有一腋鱗外,其餘部位都沒有魚鱗,基本上是“一絲不掛”。 全裸裸重唇魚為鯉科裂腹魚亞科特化等級的類群之一,是特化等級中分布緯度最低的種類。

基本信息

分布

在歷史記錄中,僅分布於雲南高黎貢山西坡騰衝境內的龍川江上游少數支流中,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劃分為極危物種。

特徵

裸體魚體延長,前部較高而寬,向後漸尖細,側扁。頭中大,斷面為倒三角形。吻鈍圓。眼大,向側面突出。鼻孔2個,位於眼的前方。口小,稍下位,上頜短,後端不伸達眼前緣下方。上頜包復下頜。前頜骨具1行小齒,約5枚。下頜牙1行,較發達,6~7枚。上頜骨、犁骨和齶骨均無牙。鰓孔寬大。頭體均裸露無鱗,被有一層薄的皮膜。背鰭和臀鰭的基部很長,與尾鰭間隔不明顯,分別由皮膜與尾鰭相連。背鰭始於臀鰭基2/7處上方,臀鰭起點約位於體的中部稍前方。胸鰭小,下位。腹鰭短,後端伸達肛門。尾鰭小。體黑褐色,頭前部藍褐色,鰓蓋部黑褐色。背鰭和臀鰭基部暗褐色,端部淺色。

全裸裸重唇魚全身只有臀鱗和腹鰭基外側有一腋鱗,其餘通體沒有魚鱗。這種“裸體魚”是由原始的裂腹魚屬伴隨青藏高原的隆起分化而形成的。青藏高原抬升了3次,它就分化了3次,在隆起過程中,鱗片逐漸退化了。

全裸裸重唇魚用黏液保護自己免受傷害。這些黏液就像潤滑油一樣可以減少身體的摩擦,另外,黏液取代了笨重的魚鱗,可以讓魚的身體變得更加靈活,便於躲開天敵的獵殺。

歷史

據資料記載,全裸裸重唇魚僅分布於雲南高黎貢山西坡騰衝境內的龍川江上游少數支流(屬伊洛瓦底江水系),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劃分為極危物種。

2000年至2006年,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美國加州科學院對高黎貢山進行了多次魚類資源考察,在怒江芒寬鄉附近高黎貢山東坡溪流(屬怒江水系)新發現了全裸裸重唇魚種群的分布。

研究表明,全裸裸重唇魚可能正在經歷物種分化的過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