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益腎湯

補脾益腎湯,中醫方劑名。方出《張伯臾醫案》,名見《古今名方》。具有補脾益腎,清熱化濕之功效。主治膏淋(乳糜尿)。脾腎兩虛,濕熱下注,尿混赤白相雜,甚則如膏,頭昏腰痠,倦怠乏力,舌淡紅,脈虛弦。

基本信息

出處

方出《張伯臾醫案》,名見《古今名方》。

組成

黨參、黃芪耆、萆薢、墨旱蓮、茜草各12克,熟地15克,小薊草30克,炒白朮、威喜丸(白茯苓120g,黃蠟120g,制丸分吞)各9克,炒知母、炒黃柏各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補脾益腎,清熱化濕。

主治

膏淋(乳糜尿)。脾腎兩虛,濕熱下注,尿混赤白相雜,甚則如膏,頭昏腰痠,倦怠乏力,舌淡紅,脈虛弦。

方義

方中黨參、黃芪、白朮、白茯苓益氣昇陽,健脾化濕;熟地、墨旱蓮滋陰補血,與黃柏、知母、黃蠟同用,有清解血熱之功,茜草、小薊清熱止血;萆薢分清別濁;諸藥合用,共奏補脾腎,化濕濁之功。墨旱蓮益氣健肝滋陰,炒白朮、炒知母、炒黃柏清熱健脾化溫。

運用

本方所治,是脾腎氣虛,攝納無權,陰精自小便而出之膏淋證。

加減化裁

若頭暈、腰酸,加枸杞子、菟絲子;尿混減輕,濕熱未清者,去茜草,加益母草、澤瀉等補腎藥。

附註

附方1 補脾益腎湯

組成:炒山藥30g,焦白朮10g,茯苓15g,陳皮10g,菟絲子15g,補骨脂15g,焦山楂10g,肉桂6g。

功用:健脾溫腎,消食止瀉。

主治:慢性腸炎。

出處:《華佗神醫秘方》

附方2 補脾益腎湯

組成:黃芪45-60g,當歸12g,黨參15g,菟絲子12g,焦三仙10g,炒白朮15g,魚腥草12g,焦山楂10g,五加皮15g,砂仁10g,丹參15g,豬苓10g,柴胡6g,紅花10g,木香6g,漏蘆15g,陳皮10g,升麻6g,炙甘草10g。

功用:補脾益腎,化瘀解毒。

主治:重症肌無力。

出處:《當代驗方新編》《湖北中醫》

附方3 補脾益腎湯

組成:薏苡仁30g,茯苓、石菖蒲、益智仁、烏藥各10g,蒼朮、萆薢、菟絲子各15g。

功用:健脾益腎。

主治:脾腎兩虛所致慢性前列腺炎。證見尿道隱痛,小便淋漓不暢,便後滴瀝不盡,伴有納呆,心悸不寐,大便溏,舌淡,苔白,脈軟弱無力。

出處:《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