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償性財政政策

補償性財政政策

補償性財政政策和財政收支的周期平衡,在“生產過剩”的資本主義經濟環境中,雖未成為現實,但還有其可能;而在我國有計畫的商品經濟條件下,則連這種可能性都沒有。我們應該繼續堅持“當年財政收支平衡、略有節餘”的原則未安排財政收支,以一定的盈餘來抑制需求。

什麼是補償性財政政策

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凱恩斯革命”使人們意識到在經濟衰退期間保持預算平衡,會加深經濟的衰退。但是,預算平衡的思想依然是當時的主流,只不過把原來爭取年度預算平衡拓展成實現每個經濟周期的平衡。這就是說,蕭條時期可以留下預算赤字,但需要繁榮時期的預算盈餘來彌補,實現經濟周期中的政府收支平衡的做法,被稱為補償性財政政策。

補償性財政政策補償性財政政策

補償性財政政策,也稱“相機抉擇財政政策”或“穩定性財政政策”,或叫周期性平衡的財政政策,是指政府以繁榮年份的財政盈餘補償蕭條年份的財政赤字,財政收支平衡以年度為目標變為從整個經濟周期來考察。

補償性財政政策是交替使用擴張性和緊縮性財政政策,或擴張或緊縮,斟酌使用,權衡使用。補償性財政政策的原則是在蕭條時期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政府應通過消減稅收、降低稅率、增加支出或雙管齊下以刺激總需求,刺激經濟。在繁榮時期採用緊縮性財政政策,減少支出,增加稅收,以抑制通脹。這種財政政策並不需要保持逐年的財政預算平衡,在蕭條年份會有赤字,在繁榮年份會有盈餘,因此在長期中仍可以實現財政預算平衡,稱為“長期預算平衡論”或“周期預算平衡論”。這也是美國20世紀50年代經濟政策的基調。

補償性財政政策的種類

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三類。
擴張性財政政策,又稱松的財政政策,它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的總需求。擴張的財政政策的作用機理是通過減稅和增加財政支出規模擴大社會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
緊縮性財政政策又稱緊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減少和抑制總需求。在經濟繁榮時期,國民收入高於充分就業的均衡水平,存在過度需求。這時政府通常採取緊縮性財政政策,增加政府稅收和減少政府支出。
中性的財政政策是指財政的分配活動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比較溫和,財政收支總量在原有基礎上只作小幅度調整,而主要對收入結構或支出結構作適度調整,對總需求既不產生擴張效應,也不產生緊縮性效應的政策,在維持社會總供求對比的既定格局條件下,保持社會總供求的同步增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