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樓村

位於山東省菏澤市曹縣東端,距縣城21公里的行政村。

一、博平袁樓村

在魯西地區,博平是建黨較早的縣份,中共袁樓黨支部成立於1927年8月,土地革命戰爭初期,距今已有79年的歷史。 根據對歷史資料的整理和研究,袁樓村人郭慶江是我縣革命鬥爭史冊上的的第一位共產黨員。 郭慶江,號蔭九,博平縣(今茌平縣博平鎮)袁樓村人,1905年出生,從小讀書,16歲考入聊城省立第二中學,1926年即在他高中將要畢業的最後一年,學校被當局合併到濟南北園省立高中,他與同學又轉入了濟南讀書。濟南是山東省會,也是中國共產黨的發源地之一,郭慶江在新思想、新形勢的影響下,在北園中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的入黨介紹人是他的同班同學,陽穀縣早期共產黨員楊一齋(又名楊耕心),當時他們的直接領導人是王寅生、關向應。郭慶江入黨時間是1927年春天,在此之前,茌、博平還沒共產黨員,因此,在同年7月郭慶江畢業返鄉後即成為我縣歷史上的第一位中共黨員。 1927年7月,郭慶江帶著發展黨員、建立組織的使命畢業回到家鄉袁樓村。在此前後,中國革命形勢發生了急聚變化,蔣介石、汪精衛等相繼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全國陷於白色恐怖之中,革命形勢急轉直下。魯西北仍為封建軍閥所統治,政治黑暗,經濟蕭條,文化落後,信息閉塞,國民黨勢力滲透發展。但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軍閥壓迫的廣大人民,在南方革命形式的影響下,開始覺醒,並不斷掀起反抗封建軍閥統治的鬥爭。在這種條件下,郭慶江根據黨的指示,開始在當地發展黨員。第一個入黨者是本村青年農民袁果,隨後袁果又發展袁本恆(袁壽晨)入黨。就在袁本恆入黨的那天,中共山東省委委員王寅生、陽穀縣早期共產黨員楊一齋親臨袁樓,宣布成立了中共袁樓黨支部,郭慶江任支部書記,袁果、袁本恆為委員,這就是茌平縣歷史上第一個中共黨組織,時間是1927年8月。 袁樓黨支部成立不久,就組織民眾,在本村建立了全縣第一個農民協會組織;次年5月,由於形勢變化,中共魯西縣委機關由聊城遷至袁樓村,並誕生了一位農民黨員縣委書記--林夢白。 以上幾項第一,確立了袁樓在我縣地方史上的特殊地位。--那就是:袁樓是茌、博平共產黨的最早發源地,是地方鬥爭史的開端,是中共魯西縣委活動中心,也是中國共產黨80多年光輝歷史中的生動一頁。 袁樓黨支部成立時,只有三名黨員,因魯西尚無黨的上級組織,故袁樓支部直屬中共山東省執委。1927年10月,也就是袁樓支部成立兩個月後,中共魯西縣委在聊城成立,袁樓支部改屬魯西縣委領導,袁果被選為魯西縣委委員。這期間中共八七會議傳到魯西北。“八七”會議是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會議結束了黨內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統治,確立了我黨土地革命路線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為地方革命鬥爭指明了方向。從此,袁樓黨支部在魯西縣委領導下,進行了積極的革命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其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組織農民協會,發展黨員隊伍。農民協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自願結合的民眾組織。它於1922年起源於中國南方。因為這個組織內部以貧僱農中的積極分子為核心,以農村中貧僱農、中農及手工業,工人和貧苦知識分子為基本成員,所以它集中代表廣大農民的利益,在中國具有廣泛的號召力。 袁樓的共產黨員,雖未親歷南方革命鬥爭的場面,但是,黨中央確立了組織農民的路線,適應當時的地方形勢,因此,袁樓黨支部組織農民協會也取得了成功。最初,農民協會在袁樓村成立,支部委員袁本恆任協會領導。農民協會以反抗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保護窮人的利益為宗旨;鬥爭的基本形式是組織貧僱農同地主、富農開展說理鬥爭,借糧借款救濟窮人,依靠團體的力量,抗糧抗稅推行“合理負擔”等。廣大農民看到了農民協會真能替窮苦人說話辦事,心裡擁護並積極參加,短短几個月,農協組織就由袁樓擴展周圍十幾個村莊,在博平一帶興起了一股農民運動的潮流。農民運動的興起,強烈衝擊了地主勢力和宗法思想,啟發了基層民眾的覺悟,為在農村發展黨員準備了階段基礎和思想條件。袁樓黨組織在領導農民運動中注意發現和培養農民積極分子,及時吸收覺悟的農民入黨。袁樓的袁平之、袁敦臣、林夢白等農民相繼加入中國共產黨,年底,支部發展到十幾名黨員。 在支部的組織領導下,周圍的農民協會健康發展,人數不斷增多,組織逐步健全,而且活動積極,政治性強,具有朝氣蓬勃的革命氣勢。年底,中共山東省委常委丁君羊,來魯西檢查指導工作時,他聽說袁樓的農民協會組織的好,便親臨袁樓視察。袁樓黨支部就在家廟裡召集了農民大會,接受檢閱。支部書記郭慶江帶領民眾呼口號,兒童團在場外高唱“國民革命”歌。丁君羊看到偏僻的魯西北農村競有這么有組織的民眾隊伍,很興奮,稱讚說:“像這樣的民眾場面在別處還未見到過”。他即興走上講台,號召更多的民眾組織起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政治活動,打倒土豪劣紳,奪取地方政權,掌握自己的命運,自那時起,黨在當地人民民眾心目中就深深地扎了根。 二是參加坡里暴動。1928年1月,在黨的土地革命的路線指引下,爆發了震撼魯西北的陽穀坡里暴動。這次暴動是在黨中央關於武裝奪取政權的方針指引下,由中共魯西縣委領導的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武裝革命。舉行暴動的主要力量是活動在陽穀縣內,以韓建德為首的一支未經很好改造的綠林武裝。中共袁樓黨支部派人參加了暴動後的領導工作。暴動雖以失敗告終,但直接摜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強烈震撼了地方反動派,初步鍛練了革命力量,在魯西及全國引起巨大反響。 暴動的起因是:中共魯西縣委成立後,根據中共關於全面舉行武裝暴動的指示精神,即決定領導魯西人民進行武裝革命。經研究計畫,首先在陽穀和博平兩地舉行武裝暴動,奪取武器,建立武裝,進而建立革命政權。縣委認為博平的有利條件是袁樓黨員多、民眾基礎好、軍閥統治薄弱、地方國民黨尚未形成氣候;不利的因素的是沒有可利用的武裝隊伍。陽穀除具有上述有利條件外,還有一支願意接受我黨領導的農民綠林武裝,所以決定,首先在陽穀發動,博平黨組織分頭進行準備。可是,到了臘月二十這天,韓建德提前行動,率領所領導的隊伍趁教堂晚禱的時機混入坡里天主教堂,捕壓了外國神職人員,繳獲了教堂的武器,暴動提前爆發。 這一訊息傳出後,魯西縣委主要成員都立即前往坡里實施領導指揮,留下袁果(當時任縣委青年和農民委員)籌備博平行動,並代縣委做坡里暴動的外圍宣傳工作。支援坡里暴動的郭慶江、林夢白、袁聖緒、袁敦臣、袁卒緒袁樓五位黨員,在支部書記郭慶江帶領下,於第三天到達坡里,直接參加了暴動司令部組織領導工作,郭慶江被認命為司令部諜報科長。 為了擴大暴動的影響,魯西縣委內部明確分工,制定了鬥爭計畫,對外以東臨道革命委員會的名義發布文告,開倉放糧,收繳地主武裝,對付軍閥鎮壓,起義軍的革命行動,鼓舞了革命人民,連續幾天前去分糧的農民絡繹不絕,三天之內,900多石糧食分發給了周圍貧苦農民,從而擴大了暴動的政治影響和軍事影響,起義隊伍迅速壯大。這一轟轟烈烈的革命壯舉,嚇壞了封建軍閥及當地反動政府。東臨道伊陸春元為撲滅革命烈火,一面調集周圍二幾縣的反動武裝“圍剿”蚾里,一面又玩弄花招與起義軍談判,企圖儘快平息暴動,解救被捕押的神職人員。為了擴大革命影響,挫敗敵人的陰謀,諜報科長郭慶江曾幾次奉命到敵營談判。在談判桌上,郭慶江大義凜然,伶牙俐齒,宣揚革命的正義,揭露反動派的罪行,粉碎了敵人談判陰謀,在當地人民民眾中留下了“坡里下戰表,孤膽入敵營”的傳奇佳話。 三是重組魯西縣委。坡里暴動失敗,導致博平暴動計畫未遂。坡里暴動,過早暴露了魯西黨組織,引起了軍閥政府對革命力量的迫害。上級為保存革命力量,於1928年2月將縣委書記張乾民調走,縣委委員袁果也調團省委工作,其他暴露的同志均作了隱蔽和轉移,留下趙以政同志在聊城代理書記,負責聯絡工作。不久,趙以政被國民黨新軍閥殺害,魯西革命形勢遭到嚴重挫折。為了保證黨對這一地區的領導,上級決定改組魯西縣委。1928年5月,中共山東省委派馬守遇同志來魯西,在堂邑北鳳凰集,召開了縣委擴大會議。會議確立新縣委(後稱第二屆魯西縣委)由袁樓農民黨員林夢白任縣委書記,袁本恆任縣委組織委員,郭慶江任宣傳委員,袁平之、孫大安等為執行委員,同時決定,魯西縣委機關由聊城姚家園子遷至博平袁樓村。 第二屆縣委成立不久,時局又發生變化,國民黨新軍閥打跑了舊軍閥,革命力量遭到了新舊軍閥的輪番迫害。新一屆縣委連一次全委會也未開成,就與外地基層組織失去了聯繫,孫大安等相繼離開魯西。此後,魯西縣委的職能,實際地落在袁樓支部黨員的肩上了。 袁樓地處偏僻,不大為敵人注意,具有較好的民眾基礎,易於隱蔽革命活動。這是黨能夠存在發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當時共產黨即無政權,也沒武裝,更沒有建立起根據地,在敵人絕對優勢,嚴密統治的情況下,黨員不僅沒有絲毫物質保證,而且時刻面臨著殺頭的危險。因此,組織活動受到了嚴格限制,也不能再發動大規模的民眾運動了。不久,因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遭到敵人破壞,縣委與省委也間斷了聯絡。 為了及時得到上級指示,聯繫基層黨組織,,1928年6月縣委派郭慶江去濟南找省委匯報請示工作,派袁本恆去陽穀、冠縣等地聯繫黨組織。郭慶江去後未歸,也沒訊息;袁本恆回來也未找到外地黨員。不久,袁本恆又去濟南找省委。帶回了“隱蔽鬥爭,積蓄力量”的指示和郭慶江留在省委工作的訊息。據此,魯西縣委對袁樓支部作了調整,袁本恆兼任村支部書記,並決定“黨員單線聯繫,秘密活動,隱蔽發展”。同年7月份以後,因省委多次轉移屢遭破壞,縣委曾二次、三次派人去濟南均未能找到省委,聯絡站被封,縣委與省委失掉聯繫,袁樓黨組織從此進入了長期艱難的隱蔽鬥爭時期。在白色恐怖中,頑強擎舉著魯西縣委的革命旗幟,直到1938年中共博平縣工作委員會成立,袁樓黨組織才公開恢復活動。 袁樓村黨支部過去為我國的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現在帶領民眾致富奔小康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一是發展多種經營。多年來,黨支部積極引導民眾大搞蔬菜生產,新建大棚55個,中拱棚200畝,黃花菜300畝,池藕100畝。通過發展蔬菜生產,民眾人均增收800元。在搞好蔬菜生產的同時,我們與省農科院等單位合作,建立了1000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500畝抗蟲棉種繁育基地,100畝蔬菜良種基地。這些項目投入不多,民眾容易接受,一年下來,民眾人均增收1000元。此外,我們村上有上百畝的廢窯坑多年閒置,三年前村集體出資將這些窯坑改造成魚塘。魚塘挖成後,向村民招標承包,每年收取承包費5萬元。發展林業生產也是集體增收的有效途徑。黨支部利用黃淮海農業開發的機遇,發動民眾種植毛白楊3萬多株,按契約規定,樹木長成後,村集體與農戶按2:8的比例分成,這樣村里每年又可增加6萬元的收入。 二是盤活集體資產。為了鼓勵民眾經商辦企業,我們先後為4戶村民提供場地創辦電纜廠、預製件廠、孵化場、養豬場,總面積1萬多平方米。頭三年,村里不收取任何費用,三年後村集體每年可收取1萬元租賃費。 三是搞活村企業。把停產多年的磚瓦廠承包給1戶村民,通過加強管理,現在年生產機制磚800萬塊,村集體每年可收取承包費10萬多元。 村級經濟實力的增強,解決了“有錢辦事”的問題,全村公益事業也得到快速發展。幾年來,袁樓村先後投資40多萬元用於改善生產條件,打井、修路、建橋、植樹,一切費用全部由集體解決,沒收過民眾一分錢。先後投資60多萬元改造村裡的電網,硬化了3500多米街道,建起了村文化室。黨員活動室,科技服務中心等活動場所,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現在有袁樓村經濟發展,到處是一派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二、蘇集鎮袁樓村

明洪武中期劉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名袁樓,後因族人多從此村分出,遂尊稱今名。
袁樓村位於曹縣東端,距縣城21公里。聊(聊城)商(商丘)公路穿村而過。東與孟樓為鄰,西與郭樓村接壤,南與蘇集鎮相連,北與張莊相接。隸屬蘇集鎮管轄。
袁樓村地處平原地帶,地勢平坦,東西最大距離3公里,南北最大距離2公里,全村占地面積9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81公頃,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發展農業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境內盛產小麥、玉米、棉花及各種蔬菜。經濟作物主要有蘆筍、銀杏等。
2000年,全村共有121戶,總人口為36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全村姓氏主要有劉、袁、張、韓、、王、呂、葛、吳、夏、梁、李、潘、等20余姓,均為漢族,其中劉氏最多,占50%,席捲東莊。
袁樓村多是本份的村民,世世代代均為農民,沒出過什麼名人,隨著改革的春風颳起,袁樓村也標新立異,邁出了改革的步伐,先是幾家村民培養出了大學生,然後又積極發展民營事業,至2008,全村蘆筍種植面積已達50公頃,雖然工廠不多,但是大家相信,不久的將來,定會有一幢幢高樓出現在袁樓村的面前。
194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不足萬元,197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3萬元,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了30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20∶73,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300萬元。
1998~2000年,該村連年被評為地級文明單位,1992年被評為“山東省村鎮建設明星村”。1987~1988年,朱老袁樓村村婦代會連續兩年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婦代會”,1987年被評為“中華全國先進婦代會”。1987年袁樓村黨支部被中共菏澤地委授予“先進黨支部” 稱號,1997年,被菏澤行署授予“菏澤地區經濟自強村”稱號,1998年6月被中共菏澤地委授予“五好黨支部”稱號,1999年,該村一名學生被評為“市級三好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袁樓村定會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邁向明星的步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