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彬[烈士]

袁文彬[烈士]

袁文彬原名袁文彬,曾用袁持中、袁志遠等名,上海市青浦縣練塘鎮人。中國共產黨黨員,革命烈士。

概述

袁文彬袁文彬
方強,
性別:男
民族:漢族
籍貫:上海市青浦縣
出生年月:1901年
犧牲日期:1941年
1901年生,幼年家庭經濟困難,依靠親友維持生活。後來家庭由農村遷往青浦縣練塘鎮,寄居在高氏家中,生活依然清苦。在親友的幫助下,才勉強讀了幾年書。後又去上海求學,但由於經濟窘迫,不久便中途輟學。為了謀求生活,他先在上海寶龍醫院(現為上海長征醫院)當勤雜工,不久,升為看護(即護士)。由於他工作負責,又勤奮好學,態度謙和,博得許多病人的愛護和器重。醫院中有個病人被他的刻苦好學、抱負不凡的精神所感動,主動資助他讀書,不久,考入了上海同濟大學醫科。

簡介

1925年,上海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帝國主義瘋狂屠殺中國工人顧正紅,激起了上海和全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怒,上海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爆發了氣壯山河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袁文彬義憤填膺,投入了這場偉大鬥爭,領導同濟大學學生罷課和遊行示威。“五卅”運動以後,他雖然還有兩年就要大學畢業,但毅然放棄學業,離開同濟大學,投奔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進了黃埔軍官學校。
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在北伐軍總政治部工作。這時,他已經靠攏共產黨,接受黨交給的任務。他隨北伐軍打到武漢,以後到了上海。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上海,瘋狂地屠殺共產黨員、工人領袖和進步人士。袁文彬幾經風險,後來在黨的掩護下,化裝離開上海到武漢工作。不久,汪精衛又公開叛變。因為袁文彬精通德文,於是化名袁持中重新回到上海,以當商務印書館翻譯為掩護,為我黨工作。在此期間,他與上海進步的文化人士交往,曾翻譯《戰爭》、《蘇聯婦女和兒童》等著作,為介紹蘇聯人民的革命情況,傳播馬列主義,做了有益的工作。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袁文彬在上海四處奔走呼籲,宣傳抗日。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國主義進攻淞滬,爆發了全面抗戰。郭沫若同志組織戰爭服務團,他接受郭沫若的委託,擔任戰地服務團第一團團長。這一組織,名義上是陳誠委託郭沫若組織的,實際上是在共產黨領導下進行工作的。它的成員是上海黨組織派出的地下黨員、革命知識分子和愛國青年。1937年9月,他率領全體團員在淞滬一線,進行戰地抗日宣傳、募捐和救護等服務工作。由於中國軍隊正面抵抗激烈,日本侵略軍遂從金山衛登入,迂迴包圍抗日軍隊,因此淞滬前線部隊被迫後撤。於是袁文彬帶領全團人員,從崑山輾轉到鎮江、南京、安慶一直到武漢。到武漢後,任武漢衛戍區司令部宣傳大隊副大隊長。他想方設法對付國民黨對愛國青年的引誘、排擠和打擊,盡力把服務團中的共產黨員、愛國青年輸送到延安。
1938年3月,在共產黨的建議下,國民黨恢復了軍委政治部,周恩來擔任政治部副部長,郭沫若擔任政治部第三廳廳長。他們邀請袁文彬參加“三廳”的工作。他在周恩來和郭沫若的指示下,率領戰地宣傳隊到浙江、皖南一帶進行宣傳活動。但因遭到當地頑固派的百般刁難,無法繼續進行抗日宣傳,遂於1938年冬,帶領一批青年,衝破重重障礙到達延安,被安排在中央翻譯局。
1939年冬,他跟著周恩來離開延安到重慶工作。1940年夏,他按照黨的指示,又離開重慶,隨袁國平等人到新四軍軍部工作。是年冬,他從大江之南,來到蘇北鹽阜做開闢新區的工作。這時,他將原名袁文彬改為方強,帶了一批民運工作隊,到鹽城二區伍佑東部的鬥龍港北岸開展工作。他深入民眾,廣泛宣傳抗日民主統一戰線,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發展黨的組織,成立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等抗日民眾組織,發動貧苦農民進行“二五”減租鬥爭,還建立人民武裝,組織人民打日寇、鋤漢奸。他日日夜夜和貧苦農民生活在一起,櫛風沐雨,披星戴月地奔走工作。不久,鹽東行署成立。方強擔任行署主任。
1941年夏,日寇對蘇北鹽阜地區瘋狂“掃蕩”。為了便於領導,堅持敵後鬥爭,上級決定將老鹽城縣劃為鹽城、鹽東、建陽三個縣,他擔任鹽東縣縣長。10月間,正是鹽東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的前夕,為了深入動員各界人士團結抗日,方強帶領四個搞民運的同志來到大佑公司(現射陽縣黃尖鄉指南大隊附近)。當天深夜,日偽軍突然襲擊,包圍了大佑公司。他立即組織隱蔽和突圍。民運隊隊員張瓊英首先被捕,方強同志在突圍中也被捕。為了掩護方強,張瓊英假稱是他的家眷,方強自稱是木業商人。偽軍認為他們是有錢人,於是把張瓊英釋放回去籌款贖人。他被押到南洋岸、鹽城,後又轉到伍佑,雖幾經嚴刑審訊,但他堅貞不屈,始終嚴守黨的機密。黨組織獲悉方強被捕,積極組織營救。可是,在即將獲釋時,被一個叫柏存香的漢奸所指認,當夜就被敵人殺害,將他秘密活埋。
方強同志犧牲的訊息傳開以後,鹽阜區的領導幹部和人民民眾無不悲痛萬分。周恩來後來聽說袁文彬在蘇北犧牲,十分沉痛地說:“袁文彬是個人才呀!”郭沫若對袁文彬的犧牲,更是悲痛異常,他在《洪波曲》一書中這樣寫著:“團長袁文彬,後來在蘇北被反動派處死了,連屍首都不知所在。”他在上海幾次對方強的夫人周淑珍說:“文彬和我是好朋友。”為了紀念革命烈士,後將方強生前戰鬥工作的鹽東縣鬥龍區命名為“方強區”。新中國成立以後,又以烈士英名命名為“方強公社”(現為方強鄉)和“國營方強農場”。
1953年,在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下,經多方查訪,終於在伍佑中學校門前找到烈士遇難的確切地點,挖到了烈士遺骸,在潔白的脛骨上仍然掛著一副沉重的鐵鐐。烈士遺骨被運到上海,先葬於萬國公墓,後遷葬於龍華烈士公墓,並樹碑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