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特姓

表特,滿語為“Biaote”,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伯特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基本介紹

表特[表特、標特、巴特、伯特、波特,讀音作biāo tè(ㄅㄧㄠ ㄊㄜ�),不可讀作biǎo tè(ㄅㄧㄠˇ ㄊㄜ�),滿語為“Biaote”]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伯特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中記載:蒙古族表特氏,亦稱標特氏、巴特氏、伯特氏、波特氏,源出明朝時期蒙古最強大的部落之一外扎薩克都爾伯特部,原來一直遊牧於新疆準噶爾盆地北部的額爾齊斯河畔,後逐漸在明、清時期遷徙於蒙古草原的東部,分為兩個主要的牧駐地區,一是喀喇沁草原(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二是安達地區(今黑龍江大慶杜爾伯特旗)。後有黑龍江地區的海西女真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iaot Hala。
到了清朝中葉後,?蒙古族、滿族表特氏多冠漢姓為楊氏、表氏、杜氏、標氏、巴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表特氏複姓是蒙古族、滿族的共有姓氏,歷史悠久,曾被稱為標特氏、巴特氏、伯特氏、波特氏等,今仍在稱呼使用,亦多漢化為楊氏、表氏、杜氏、標氏、巴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喀喇沁、科爾沁、安達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喀喇沁:喀喇沁旗(縣)建制始於明崇禎八年(後金天聰九年,乙亥,公元1635年),原稱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旗歷史悠久,境內有距今八千~七千五百年新石器早期的興隆窪文化,距今六千五百#六千三百年新石器中期的趙寶溝文化,距今六千~五千年新石器中晚期的紅山文化等遺址,距今四千二百年的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銅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的發現和文物出土,考古發掘出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銅器等生產生活器物證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境內的原始先民已經過著以原始農耕為主,兼營漁獵和畜牧業定居生活。進入夏王朝以來,喀喇沁旗大地先後為山戎、東胡、匈奴、烏桓、鮮、奚、契丹、漢、女真、蒙古諸民族領地。各民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與中原有著密切聯繫,活動在旗境內的先民們彎弓躍馬,指點江山,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據《詩經》《商公布玄鳥》及荀子《成相篇》載:商的先祖契及其子孫,在紫蒙之野和磔石地方生息三百餘年,紫蒙之野即今老哈河中游兩岸。戰國後期東胡族對燕國北境構成軍事威脅,燕將秦開南沙敗東胡,構築長城,沿線設定五郡,今喀喇沁旗境屬右北平郡轄。魏、晉兩朝以後,鮮宇文部東造成建牙帳於紫蒙川。唐貞觀年間,設饒東樂都督府、公漠都督府,喀喇沁旗境分屬兩府。後梁貞明二年(丙子,公元916年),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建立契丹國,後改國號為遼國。耶律・阿保機吸收漢文化,拓展韁土,創契丹大小字,興辦農牧業,成為雄居北方的強大政權。旗內耶律・琮墓葬記載耶琮為耶律家庭中一位戰功卓著的將軍,在遼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旗內發現的遼代文物證明遼朝暑期農物業生產興旺,人民生活安定,出現了“農耕於野,工居於肆,商賈於市”的繁榮景象。金國滅遼國後,戰爭頻仍,經濟衰退,旗內石泉溝古戰場講述著金戈鐵馬、血染青山的歷史。元朝建立後,喀喇沁旗境屬上都路轄區。成吉思汗的勛臣者勒蔑(濟拉瑪)為後來遷居喀喇沁地區的兀良哈部的先祖。深山古剎龍泉寺記述在元世祖至元年間,一位姓張名智然的和尚千里迢迢從字西鹹寧來到此地傳播佛教,興建寺廟。龍泉寺成為周邊地區佛事活動的中心。清朝對大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三年一會盟,各杞薩克旗獨立執政,由清廷直接統轄。清廷對蒙旗王公貴族封官晉爵,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杞薩克固魯思奇布為貝勒,第三任杞薩克班達爾沙晉郡王,第八任杞薩克喇特納錫第被清廷賜封親王銜,地位顯赫。十家公主陵雖然陵寢無存,但石牌坊仍告訴人們,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公元1692年),一位清廷的金枝玉葉、康熙大帝的第五女下嫁喀喇沁右翼旗,公主下嫁雖為清廷和親政策但也為塞外蒙旗帶來了手工業、建築業、園藝種植等技術。為穩定邊韁,清朝順治、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後九次巡視喀喇沁地區。辛亥革命成功後,喀喇沁右旗杞薩克貢桑諾爾布組建蒙古王公聯合會並發表聲明“諸王公贊成共和,同建民國”。民國年間,喀喇沁地區屬熱河省管轄,東北淪陷時期為偽熱河省轄區,抗日戰爭結束後,喀喇沁右旗建西縣聯合政府建立,1949年改為喀喇沁旗並一直沿用至今。
安 達:即今黑龍江省大慶市。遼、金時期稱安達。清朝初期為蒙古杜爾伯特旗的遊牧地,一直設有定居村落。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公元1898年)沙俄修建中東鐵路時,在此建立了薩爾圖站。清光緒三十年(甲辰,公元1904年)開始放荒招墾,村屯漸多。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在安達任民鎮設定了安達撫民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為安達縣,治所在薩爾圖。東北淪陷時期偽滿政府改薩爾圖為興仁鎮。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又恢復薩爾圖名字。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人民民主政權在薩爾圖一帶建立了幾個牧場,1955年合併為紅色草原牧場。1955年松遼石油勘探局開始在安達縣大同一帶進行石油資源鑽探。1959年9月26日,在大同北面高台子附近的“松基三井”噴出了工業油流,在慶祝大會上,歐陽欽提議把油井所在地的大同鎮改為大慶鎮。隨後,黑龍江省政府作出了將大同鎮改為大慶鎮的決定,此後石油部把這個新油田定名為大慶油田,並迅速發展成為我國石油和石油化工的重要基地。1960年5月26日安達縣撤銷,設定地級安達市,安達市人民委員會駐安達鎮隸屬松花江專區。同年10月,松遼石油會戰指揮機關移駐薩爾圖。1964年6月23日銷安達市,恢復安達縣,設立安達特區,對外仍稱安達市。1979年12月14日,安達市更名為大慶市,由黑龍江省直轄。
科爾沁:“科爾沁”是蒙語,漢義為“弓箭手”。在歷史上,科爾沁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撒爾管轄的遊牧區之一,位於內蒙古東部,在松遼平原西北端,包括整個興安盟和通遼市的一部分地方。科爾沁草原西與錫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鄰呼倫貝爾草原,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今科爾沁草原大部分已變為農耕地以及草場嚴重退化為沙地,也有稱科爾沁沙地。它是沿用古代蒙古族科爾沁部落名稱命名。早在五千年前的舊時器時代,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棲息活動,在當地人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獨特品味和風格魅力的多元複合文化――科爾沁草原文化,曾先後湧現出清朝國母孝莊文皇太后、清朝將領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達梅林、革命烈士麥新、呂明仁、徐永清等歷史名人。

堂號

紫蒙堂:以望立堂,亦稱喀喇沁堂。
安達堂:以望立堂,亦稱大同堂、薩爾圖堂。
科爾沁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表特・格對:(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著名清朝雲騎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