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教案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7月,衢州人民在北方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下,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反教會鬥爭,史稱“衢州教案”。


“衢州教案”震中外
光緒二十六年(1900)7月,衢州人民在北方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下,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反教會鬥爭,史稱“衢州教案”。它與寧海、海門、諸暨等地的反教會鬥爭一起;在浙江近代反帝鬥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明末清初,天主教依仗帝國主義勢力,從福建江西傳入衢州。同治十一年(1872),基督教又趁機而入。外國傳教士在衢州耀武揚威,當地政府不但不加干預,反而處處忍讓,從而加深了民眾與教會之間的矛盾。
光緒二十六年春夏,義和團運動席捲京津一帶,浙江各地亦紛紛回響,江山終南會的頭領劉家福在福建九牧起義。衢州還有不少人舉辦團練。當時慈禧太后利用義和團的聲勢,發布密旨,命令各省“誅滅教會中西首領”。而洋務大臣盛宣懷、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則在懼外媚洋的思想指導下,以保全東南治安為名,發起訂立“東南中外互保條約”,抗拒慈禧的命令。浙江巡撫劉樹棠也應邀參加,劉曾一度猶豫不決,後在6月29日同意簽字。但慈禧的密旨早已由浙江臬司轉令各府執行,衢州鎮守司、都司也已轉知團練遵辦。
7月,浙閩邊境的民軍起義,連續攻陷江山、常山等地,進逼衢州。衢州民眾亦紛紛舉事。7月21日,反教會民眾大批湧入城內,拆毀教堂。“向與西人聯絡,此次更遵命保護”教會的知縣吳德瀟,當場被民眾逮獲,連其親兵一道,執往道台衙門前殺死。隨即,民眾沖入道台衙門,吳德瀟的兒子、孫子、幕友和家丁共30餘人,也先後被殺。
7月21日,反教會民眾沖入城內四眼井“內地會”教堂,縱火焚燒。當時衢州的中西教士慌成一團,東逃西躲猶如喪家之犬。英籍傳教士湯明心及其妻、子共4人,於慌亂中逃至道署衙門請求保護,道台鮑祖齡恐累及自己,拒不接納。湯明心全家終於被擊斃於門外。據天主教遺使會1901年年鑑記載:尚有英籍石傳教士和美籍馬傳教士等3名女教士被殺。另外還有4名外國傳教士由常山路經衢州城外時被殺。華籍牧師陳天福及其他一些教友,聞風隱匿,後又逃往杭州、上海,均未被殺,直到省軍趕到,混亂情況才漸告平息。
衢州教案發生後,浙江布政使惲祖翼當即致電盛宣懷,請他轉請兩江總督劉坤一“速派曉事大員,並帶一營赴衢查辦,將起意及下手各‘匪’悉數擒斬,以謝洋人,並為吳故令雪憾”。劉坤一隨即致電江西巡撫松壽,令他派袁樹勛帶一、二營清兵由江西廣信奔赴衢州,與浙江清兵一同會剿。
衢州教案也震驚了英、美帝國主義。英國駐滬總領事霍必瀾,通過浙江耶穌教內地會,派杭州耶穌教華籍牧師任芝卿調查衢州教案的經過,尤其要他們注意蒐集地方官紳中鎮壓不力者的情況,準備以此向清政府要挾。
清政府為取悅各國,於1900年11月以保護教會不力為名將浙江巡撫劉樹棠、金衢嚴道台鮑祖齡等人革職查辦。
霍必瀾還以從上海“帶兵赴浙”相恫嚇,意欲“首須辦有罪之官,次抵償,次撫恤”。英國駐華公使也向清政府施加壓力,要求懲辦與教案有關的官紳。“以為當日滋事由其主使,必欲駢誅;並擬將眾紳斥革,責令認攤賠款。”
在英帝國主義的壓力下,清政府著著讓步,將金衢嚴道台鮑祖齡充軍新疆,都司周之德處斬,浙江巡撫劉樹棠革職永不敘用,當地士紳鄭永禧、鄭鍔、羅道樊等也遭斥革,肇事民眾被殺40多人,其中14人梟首示眾。賠款白銀5萬兩,割地10畝給教案中被殺的教士築墓和修建被毀教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