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王府石坊

衡王府石坊

明朝,在青州城內西南部曾有一座富麗堂皇、古樸典雅的仿北京皇宮的建築群——衡王府。在古典名著《紅樓夢》、《聊齋志異》中都曾出現過他的鼎鼎大名。然而,歲月流逝歷史滄桑。隨著明朝的滅亡,這座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早已蕩然無存。只有王府前面的威武雄壯的石坊似乎還在訴說著這座王府的興衰歷史。

基本信息

衡王介紹

衡王,名佑楎。明憲宗(朱見深)第七子。母莊懿張德妃。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被冊封為衡王。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衡王就藩青州,大興土木,建造了衡王府第。衡王共傳了六世七王。王府經歷代修葺擴建,規模日益宏大。現存的衡王府石坊,俗稱“午朝門”。是文武百官員叩拜衡王時出入的大門。石坊坐北朝南。南北兩坊相忠臣43.5米,建築形式相同,尺寸一樣。坊為石灰石,四柱三門,牌坊式結構。每坊由28件巨石雕刻絡腮鬍子成。東西寬11.5米,南北深2.78米,中高7.25米,側高5.15米。座吳須彌狀,高1.2米,寬1米分三層,底層25厘米,刻獸足狀案底紋和仰蓮紋;中支內收10厘米,高40厘米,刻牡丹、荷花圖案;上層與底層形制相同,刻獅子、麒麟、纏枝牡丹、覆蓮圖案,其中獅子12個,麒麟2個,四角4個鑽獅形象特殊。底座之上有石柱,為方形,立於須彌座中部,中間二柱高6.02,兩側二柱高3.95米。每柱南北各置透雕立式的龍1個,高2.12米。四柱上方嵌橫匾,匾上浮雕二龍戲珠和斗拱圖案。中門嵌兩匾,上匾刻大字,南坊為:“樂善遺風、象賢永譽”;北坊為:“孝友寬仁、大雅不群”。均剔地陽文。“樂善”為朱佑楎號。“遺風”系朱佑楎去世後的用詞。因此,石坊建置年代應在第二王朱厚矯在位的嘉靖年間。

歷史

說起牌坊,它的歷史是與華表不能截然分開的。華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古老時代。《尸子》說“堯立誹謗之木。”三國時韋昭說,誹謗木是老慮到政治措施或有缺失,讓人們把意見寫在上面的。這當然只是歷史傳說,並不可信。韋昭又說,誹謗木就是當時的“四柱木”。四柱木又稱“交午柱”(一縱一橫叫午),它可以裝在“亭傳”頂上,用以“表識衢路”。《漢書·尹賞傳》註裡面說它就是華表。華表除了裝在“亭傳”屋上以外,也可以直接立在地面上,這一類多用石制,也叫“石柱”或“表柱”。這樣,設定成對的表柱有時可以連成一座大門。宋代流行的“烏頭門”門頰兩側的兩根柱子遠遠高過門頂,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由兩根表柱連成的大門。這就是牌坊的雛形。不過更具體一點說,它的直接的譜系可以追溯到唐、宋里坊之坊門。在宋石刻《平江圖》上就可以看到這種坊門。而封建統治者為了提倡那一套封建道德倫理之灰,如果某坊居民中出了什麼“嘉德懿行”,有時就加以旌表,榜於門上,叫做“表閭”。如:山東省安丘縣庵上鎮庵上村的庵上石坊,兩面正樓匾就分別鐫刻“節動天褒”,“貞順流芳”楷書大字;上部兩面均刻“聖旨”二字;題跋為“旌表儒童馬若愚妻王氏節孝坊”。這種坊門起初是木構建築,明代出現了用石頭建造的。就叫“牌坊”或“石坊”。

牌坊分柱子出頭與不出頭二式。柱子出頭的,起初和“烏頭門”的樣子差不多,後來才發展為多間的大牌坊。這類大牌坊以明代嘉靖時修建的長陵石牌坊為代表。衡王府石坊也屬於這一種。也有的在大額枋的中央冠以火焰寶珠,則叫火焰牌坊。至於木結構而裝斑斑瓦頂的,一般就稱為牌樓。

景物介紹

衡王府石坊 衡王府石坊
衡王府石坊 衡王府石坊

據考,衡王的宮殿區主要在今山東省青州榮軍醫院中。王府有四門,東為東華門,舊址在偶園街南段,東華門以東的偶園,就是衡王府的東花園。西為西華門,舊址在冠街南段,益都中心醫院西南側的卜家巷口。北為後宰門,舊址在朝陽街中段的轆轤把巷。最為顯赫的是南門,名午朝門,舊址在益都衛生學校校門南側。王府面積約1.3平方公里。另外,王府周圍尚有很多附設建築。如東營和西營,是王府駐兵的營房。西營在冠街以西,包括皇城頭街、二街、三街、四街,面積約有百餘畝。東營在剪子巷,包括北營街和南營街。在午朝門西側今山東省益都衛生學校內,原有一組建築,稱祈年鑑,是當年衡王祭神的地方,每年定時祭拜天地,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偶園街南段西側,天主教堂院中有一井,名胭脂,據說是王府宮女、嬪妃梳洗打扮用水之井。在南陽河南岸、原淘米澗東側有一高地,原建一樓名翡翠,是王府中公子王孫聚會觀景、娛樂歡飲的地方。王府宮殿及附設建築早已蕩然無存,東西北三門只能辨其舊址,惟倖存兩座石坊。石坊,是衡王府正門前的大牌坊,據考,為莊王在位時所建。衡王府以石坊為中軸線,向兩邊展開,左右對稱,氣勢恢弘。石坊造型宏闊,刻工精細,堪稱珍貴的歷史遺物。兩石坊坐北面南,皆為四柱三門式牌坊結構。每坊東西寬11.5米,南北進深2.72米,高7米餘。兩坊相距43.5米,建築風格相同,尺寸一樣,皆由28塊巨石組成。底座高1.2米,分3層,底層高出地面20厘米,刻雲頭畫邊;中層內收10厘米,雕荷花、牡丹等花卉圖案;上層與底層齊,鐫獅子、麒麟圖案,每塊巨石上有獅子12隻、麒麟2隻,形態奇偉,惟妙惟肖。石柱方形,分立底座上,中間二柱各高5.82米;兩側二柱,各高3.95米。每柱南北兩面各鑲透雕麒麟一隻,高1.95米,昂首蹲立,每坊8隻。四柱上方各嵌巨石橫匾,匾上浮雕均為二龍戲珠圖。中門二橫匾,上刻大字,南坊為“樂善遺風”、“象賢永譽”;北坊為“孝友寬仁”、“大雅不群”。剔地陽文,字形寬博,筆畫流暢。這兩座石牌坊的存在,可以使人們自然聯想到當年王府昔日的輝煌。王府規模宏大,威勢赫赫,坐鎮青州近150年!清初壽光名士安致遠在其《青社遺聞》中寫衡王府:“青郡衡藩故宮,最為壯麗”。

現狀

現存的衡王府石坊,俗稱“午朝門”。原是衡王府正門前的大牌坊,也是文武官員叩拜衡王時出入的大門。兩石坊座北面南,皆為4柱、3門式牌坊結構。每坊東西寬11.5米,南北進深2.75米,高7米有餘。兩坊相距43.5米,建築風格相同,尺寸一樣,皆由28塊巨石組成。底座高1.2米,分3層,底層高出地面0.20米,刻雲頭花邊;中層內收0.10米,雕荷花、牡丹等花卉圖案;上層與底層齊,鐫獅子、麒麟圖案,每塊巨石上有獅子12隻、麒麟2隻。其中的雌雄石獅,透雕蹲立,昂首挺胸,瞪目鼓瞳,胸前雕掛石鈴。雄獅左前掌踏地,右前掌踩石球,威武有力;雌獅子左前掌踏石球,右前掌撫小獅脊背,造型生動,惟妙惟肖,雕刻精美。石柱方形,分立底座上,中間二柱各高2.82米;兩側2柱,各高3.95米。每柱南北兩面各鑲透雕麒麟1隻,高1.95米,昂首蹲立,每坊8隻。4柱上方各嵌巨石橫扁,扁上浮雕均為二龍戲珠圖。中門二橫扁,上刻大字,南坊為“樂善遺風”、“象賢永譽”;北坊為“孝友寬仁”、“大雅不群”,為剔地陽文,字形寬博,筆畫流暢。“樂善”為朱祐楎號。“遺風”系朱祐楎去世後的用詞。因此,石坊建置年代應在第二代王朱厚矯在位的嘉靖年間。

明朝滅亡後,衡王府被夷為平地。僅存兩座造型宏偉,刻工精細的“午朝門”石坊。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井塘古村落井塘古村落,位於青州市五里鎮玲瓏山腳下,已經有500餘年的歷史,依舊保存完好,是一處具有明代建築風貌的石砌古村落。

井塘古村依山而建,依託衡王儀賓府院落,形成了具有明代建築風格又有西部山區居住特色的古建築群,是山東省內保存比較完好的一個古村落。整個村落被古城牆所包圍,城牆用青石砌成,每隔30多米修建一處城堡,顯示了明代古村的自衛防禦功能。

該村以明朝衡王女婿吳儀賓的72古屋為中心,形成了以張家大院、吳家大院、孫家大院為布點的獨特古居風格建築群,並有保留完好的古橋、古井、古廟、古石台等。這三家大院都是以典型的青州西部山區四合院形式依山相連而建。門樓是用青磚青瓦砌成,門楣雕龍畫虎,精細之至,通向院落的台階均由石塊砌成,少者七八級,最多一處有72級,建築氣勢宏偉。

另外,古村中還有明代古樹10餘棵,其中有樹齡500年的皂角樹和千年朴樹,仍旺長於山腰石縫間,夫妻槐兩樹根莖相互纏繞,擁抱而生,立於懸崖之中,歷經風雨而屹立不倒。

滿洲兵駐防城官房舊址在青州市城區西北的北城村,生活著2700多名滿族民眾,他們是清朝青州駐防滿洲八旗兵的後裔,北城村就是當年青州駐防滿洲旗城的舊地。

青州滿洲旗城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歷時3年,其南北長280丈,東西長240丈,總面積為74.664萬平方米。城牆用三合土築成,高1丈2尺5寸,底寬1丈2尺,頂寬7尺。城垛口2000個,雉蝶參差,雄壯威武。雍正皇帝欽定4門:南曰“寧齊”,北曰“拱辰”,東曰“海晏”,西曰“泰安”,並為城內敕建的兩座主要廟宇賜名。東大廟(供釋迦牟尼)賜名“普恩寺”;西大廟(供城隍)賜名“福應寺”。另外,四門有4座重檐轉角城樓,巍峨壯觀;每座城門又分內外兩門,有月城。四座城樓各置炮1門,架於月城之上。四門外的護城河寬15丈,各有青石雕花石橋1座,玲瓏雅致。城牆下按地形設水匣3處,四面城牆各有箭台(俗稱中心台)兩座,不僅便於防護巡守,也增添了威嚴與氣勢。

城內建築按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八旗布局,每旗又分前後兩佐(滿語稱牛錄額真),統稱八旗十六佐。寧齊門的東側是萬壽宮,是清朝皇帝巡視滿洲旗城時的行宮。萬壽宮正殿高3丈,有殿房5間,雕樑畫棟,金龍盤柱。寧齊門西側是理事同知府(官階六品),是旗城的司法機關。在旗城的正中有一座雄偉建築———將軍府(俗稱“大人府”),府衙東西長50丈,南北長60丈,房85間。府衙東西兩側高築牌樓式轅門,東轅門上書“青齊名郡”,西轅門上書“海岱雄幫”;轅門裡分別題為 “澄清北海”、“保障東藩”,蒼勁有力的大字標明了青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駐防八旗的任務。

除以上建築,城內尚有左司和右司衙門。在十六佐(旗下設佐,滿語稱牛錄額真)下又設十六處大房(各佐領辦公處)。另外,還建有關帝廟、普恩寺、福應廟、彌勒閣各1座。道光二十六年(1846)又建16座土地廟。全城按編制設官署(俗稱衙門)58所,公務衙門1所,總計房 742間;兵丁住房2016所,計房4032間;堆子房9處18間、四門看守房12間;匠役房、官學堂、演武廳及廟宇,共4899間。青州駐防滿洲旗城毀於1947年,存在了215年。

如今,在北城村還保留著部分旗城官衙房、兵民住房。宅院是長方形,正房在北,東南方開院門,進了大門是影壁,房屋為磚木結構。官衙房四梁八柱,房面為合瓦,瓦檐雕蝙蝠式花紋;民房為單行仰瓦,瓦檐雕蓮花式花紋,背頭處有磚雕鏤空桃形“福”字徽標。從這些保留下的房屋中,我們可看出昔日旗城建築的精美以及滿族住宅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